《空間天氣》刊登文章介紹中國子午工程
在8月19日出版的美國《空間天氣》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空間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子午工程總師王赤研究員介紹子午工程概況和最新進展的文章(New Chains of Space Weather Monitoring Stations in China,SPACE WEATHER,VOL.8,S08001,5 PP.,2010,doi:10.1029/2010SW000603),并在該刊物的網站上以顯著位置進行了報道。 子午工程是“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利用沿東經120°子午線和北緯30°附近的15個監測臺站,連續監測我國上空空間環境的大型地基監測系統。子午工程2008年開工,將在2010年年底完成建設。 《空間天氣》(Space Weath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由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閱讀全文
《空間天氣》刊登文章介紹中國子午工程
在8月19日出版的美國《空間天氣》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空間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子午工程總師王赤研究員介紹子午工程概況和最新進展的文章(New Chains of Space Weather Monitoring Stations in China,SPACE WEATHER
空間中心通過子午工程單位驗收
7月25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簡稱空間中心)通過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工程經理部組織的單位驗收。驗收專家組由來自中科院計劃財務局、基本建設局、辦公廳,科技部基礎司,中科院地質地球所,中國科大等單位的專家組成,組長由子午工程副總工程
“子午工程”通過驗收-正式投入科學運行
我國空間天氣和空間環境領域的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10月23日在京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科學運行。這項工程將大幅提高我國空間天氣預報能力,為我國衛星、通信、導航、載人航天等安全運行提供重要保障。 子午工程2008年1月開工建設,工程利用沿東半球120度
中加空間環境地基探測合作研討論會在京舉行
5月5日至7日,中國和加拿大空間環境地基探測合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辦。來自中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間中心等單位的中方專家代表,以及來自阿爾伯塔大學(
空間中心舉辦“子午工程數據應用系列講座”
應子午工程科學運行中心的邀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波傳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丁宗華于5月31日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了題為“子午工程數據應用之非相干散射雷達”的報告。來自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北京大學等單位的30多名相關研究人員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丁宗華詳細講解了
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大項目子午工程啟動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致信祝賀提出四點要求 1月5日上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開工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發來賀信,向參加工程建設的各部門表示衷心感謝。國家發改委、中科院、教育部、中國地震
中國“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發射成功
中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6月3日凌晨4時整在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并首次采用GPS技術獲得了中國低緯度地區20至60公里高度的高精度臨近空間大氣溫度、壓力和風場的探測參數。 隨著人類對空間環境現象認識的逐步深化
子午工程二期圓環陣太陽風射電成像望遠鏡啟動建設
11月18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標志性設備“圓環陣太陽風射電成像望遠鏡”在四川省稻城縣傍河鄉和色拉鄉交界處開工建設,預計于2021年前后建成并投入科學觀測。 圓環陣太陽風射電成像望遠鏡是由401個直徑4.5米的天線均勻分布在直徑1公里的圓環上構成的綜合
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綜合監測分系統通過工藝鑒定驗收
會議現場 3月31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的探空火箭綜合監測分系統(氣象火箭、探空火箭)通過工藝鑒定、驗收。會議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和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工程經理部主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徐福祥
地質地球所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1月12日召開的子午工程2011年工作會議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杜愛民代表地磁(電)系統領取了“十三陵臺Overhauser磁力儀數據匯交”優秀獎,寧百齊代表無線電系統領取了“武漢數字測高儀數據匯交”優秀獎。 地質地球所作為子午工程的承建單位之一,承擔了無線電分系
子午工程項目建設表彰大會舉行
1月1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等部委單位領導和專家出席大會。 中科院計財局局長孔力代表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向獲得表彰的單位和個人
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通過項目建設經理部預驗收
7月2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經理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子午工程研究與預報系統預驗收評審會議。會議由子午工程總工程師、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赤研究員主持,子午工程科技委員會主任魏奉思院士任驗收專家組組長。
子午工程甚高頻相干散射雷達通過驗收
12月26日,子午工程甚高頻相干散射雷達在海南空間天氣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通過現場測試、驗收。測試、驗收會議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工程經理部組織,子午工程副總師萬衛星擔任驗收專家組組長、寧百齊研究員擔任測試專家組組長。專家組由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間中心、海南空間天氣國家野
國際子午圈計劃:四步走構建全球空間環境探測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500.shtm9月14日,雁棲青年論壇——2023年國際子午圈研討會召開,來自全球十余個國家的100多位科學家,圍繞國際子午圈計劃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國際子午圈計劃(IMCP)是我國科學家率先提出并主
“千眼天珠”建成,313部天線瞄準太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427.shtm9月27日,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通過工藝測試,正式建成。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也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的標志性設備之一
空間中心等在北極上空發現“太空臺風”
近日,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建設團隊之一——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教授張清和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赤團隊合作,首次在北極上空發現類似臺風的“太空臺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被Nature選為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2011年工作會議召開
會議現場 1月12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2011年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會上,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副局長董永初和計劃財務局副局長潘鋒對子午工程建設及試運行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對子午工程2011年的工作提
國際子午圈研討會暨空間天氣培訓班召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499.shtm雁棲青年論壇——2023年國際子午圈研討會暨“一帶一路”空間天氣培訓班9月14日在北京開幕。來自全球10余個國家的100多位知名空間領域專家、青年科學家齊聚懷柔科學城,圍繞基于國際子午
探秘懷柔科學城里的“大國重器”
蛋白質組的秘密是什么? 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地球的核心由何組成…… 從星辰大海到生命演化, 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離不開功能強大的科研儀器, 特別是大科學裝置, 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大國重器”。 “十三五”時期落地懷柔科學城的五個大科學裝置,日前分別迎來階段性建設成果,“大
子午工程二期蘭州激光雷達站建設成功
? ? 蘭州臺榆中站中高層大氣風溫探測激光雷達(中科院精測院供圖)? ?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了解到,由該院激光雷達研究團隊主持建設的蘭州臺榆中站中高層大氣風溫探測激光雷達近日順利發出第一束激光,成功接收到第一個回波信號,標志著臺站建設任務獲得成功。? ? 據了解,蘭州中高層大氣風
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召開
會議現場 1月19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由中紀委駐院紀檢組組長、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長李志剛主持。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副司長劉艷榮等應邀出席了會議。教育部、工業與信息化部、中國
十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優先布局
8日從國家發改委獲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已于近日發布,“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優先布局10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據了解,這10個項目具體包括: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聚
十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優先布局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已于近日發布,“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優先布局10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據了解,這10個項目具體包括: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
空間環境監測器在空間環境災害事件中初顯身手
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制的裝載于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FY-3C上的空間環境監測器于9月23日11時07分正式入軌服役,9月29日21點51分09秒加電開機。地面接收到的各工程參數和科學數據顯示各單機工作正常、數據正常,并在開機15小時后準確監測到了FY-3C入軌以來的首次空間環境災害事件。
環境監測迎來更大市場空間
2015年2月5日,環境保護部發布的《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提出全面放開服務性監測市場;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聯合印發《關于支持環境監測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也提到,未來除敏感環境數據外,原則上將采取政府購買服務下第三方專業公司托管運營。 在環境稅以及排污權交易背景下,監測將成為衡量
國家子午工程二期落戶蘭州大學
? “蘭州地區是北緯40度和東經110度交匯節點,是子午工程的重點監測區域,建立國家子午工程將使蘭州大學半干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SACOL)從當前的地面和低層大氣觀測,向中高層大氣觀測擴展,將大氣科學研究延伸至空間科學。”3日,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與蘭州大學舉行簽約儀式,雙方將共建子午工程二期,中
2012至2014年太陽進活動峰年-太陽風暴將襲地球
近二十年來,科學家們逐漸證明了空間天氣變化和地球電磁災害之間的聯系。他們頻繁警示,如果不采取行動,包括太陽風暴在內的各種空間天氣事件,將對人類的社會生活帶來災難性的破壞。 嚴重的空間天氣災害本身是一種低概率的事件,它對高度現代化的社會(比如北美與歐洲)影響更加顯著。但隨著社會發展,一些發展中國
我國首次空間科學主動實驗取得成功
2013年4月5日凌晨5點55分,我國空間環境垂直探測及首次空間科學主動實驗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中科院海南探空部取得圓滿成功。這一實驗的成功將為研究空間環境主要物理參數在不同高度上的垂直分布提供原位探測數據,對低緯度空間環境垂直分布特征開展研究,為地基遙感觀測設備進行標定。同時,探空火箭在200
子午工程探空火箭在西安進行整箭測試
9月9日,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領導前往西安,與航天四院領導一同慰問子午工程探空火箭西安整箭測試試驗隊全體隊員。 子午工程探空火箭整箭測試試驗隊于8月26日抵達西安,開展為期21天的聯試工作,包括全箭電氣系統臺面聯試、全箭模裝試驗、火箭綜合測試等試驗。 目前,試驗隊已經順利完成
北京多項“領跑”世界重大專項簽約落地
20日,在雙創周北京會場“重大項目簽約及成果發布會”上,不乏“領跑”世界的10個圍繞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2030的重大項目簽約落地轉化。同時,有多個世界首創的100個聚焦城市可持續發展、民生改善和“高精尖”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和創新成果發布。 據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