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今年夏天是中國式的
瞭望東方周刊9月7日報道 “我1989年參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這么集中和頻繁的爆發氣候災害還是第一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對《瞭望東方周刊》說,1998年的洪水固然厲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災害,種類之多,范圍之廣,歷史上也很罕見。尤其最近爆發的泥石流,幾乎是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 除了暴雨和由降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高溫和干旱其實也是今年夏天中國天氣的“關鍵詞”。異常高溫甚至導致大興安嶺發生森林火災,內蒙古、華北和海南出現旱情。 不過,中央氣象臺原臺長李小泉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今年夏天是中國季風氣候非常極端的表現,“但是總體來說,符合中國夏季的氣候特點”。 由于大陸及鄰近海洋之間存在的溫度差異而形成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具有這種大氣環流特征的風稱為季風。 與西伯利亞寒冷氣團南下導致的冬季風相比,夏季風由......閱讀全文
排放量大和極端天氣是主因
11月30日,北京市發布今年首個霧霾橙色預警,全市PM2.5濃度12個小時內增長近十倍。不僅是北京,整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從11月26日夜間開始大范圍出現重污染天氣過程,污染范圍不斷擴大。 此次霧霾的成因是什么?與之前有何不同?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采取的應急措施是否有效得力?記者針對這些問題采訪了
英專家說極端天氣發生頻率迅速上升
英國氣象局專家彼得·斯托特8月10日發表文章說,近來全球各地高溫和洪水等極端事件頻發的直接原因是大氣活動異常,雖然還難以將它們直接歸因于氣候變化,但類似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今后將會隨著氣候變化而明顯上升。 斯托特是英國氣象局“氣候監測和歸因”研究小組負責人,曾參與編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
副熱帶高壓,今夏為何異常
目前,南方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基本結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強大,是造成今夏高溫天氣最直接的原因。這與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有關,在季節尺度上也與西北太平洋海溫異常等因素有關。 8月30日18時,中央氣象臺解除高溫黃色預警,南方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基本結束。這輪高溫是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
氣候學家新書預測未來災害天氣多發
氣候學家海蒂?庫倫(Heidi?Cullen)近期出版了新書《未來的天氣:氣候變化的地球帶來的熱浪、極端風暴和其他景象》。而在最近舉行的一場關于全球變暖前景的演講上,一位聽眾提出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你覺得我應該賣掉我在海邊的房子嗎?” 庫倫的回答是,她預計海平面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我們如何應對
8月31日,福建長樂潭頭邊防派出所官兵在轄區碼頭幫助漁民轉移船上物品。當日,隨著今年第8號熱帶風暴“南川”的逼近,福建沿海漁民陸續回港避風。宋連春丁一匯 今年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歐一些國家和地區氣候十分異常。 導致這些氣候異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對頻走極
氣候變化無常-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日前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水資源周”大會上,專家們表示,俄羅斯的旱災和巴基斯坦的水災,都是全球氣候和降雨變化莫測的表現,威脅到糧食安全。 印度科學暨環境中心的蘇尼塔?納瑞恩(Sunita?Narain)在會議間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已經進入水越來越多、下雨
今年我國氣候狀況怎樣
“國家氣候中心對今年國家總體氣候狀況初步研判認為,今年全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仍然呈現出多發強發的態勢。”在近日舉辦的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我國南方地區應重點防范夏季持續性高溫天氣,確保迎峰度夏能源供應;沿海地區需重點加強臺風防御工作;北方地區要
異常高溫為氣候變暖再敲警鐘
入夏以來,北半球多個國家遭遇持續高溫熱浪天氣,歐洲多地都突破高溫歷史紀錄。氣象學家們普遍認為,今年全球氣候變暖的節奏、程度、高溫的極端性與破紀錄頻次十分罕見。 北半球極端高溫由多重因素導致。一是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今年夏天,大氣環流系統表現出一致性的暖性高壓環流系統控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澇急轉”-中國應對極端天氣存軟肋
洪水翻滾,時不時就可以看到被連根拔起的大樹順著洪水橫沖直撞;越過防洪堤的洪水淹沒了河道兩邊的田地,地里的玉米也只看得見尖頂……6月14日,浙江省開化縣華埠鎮接連幾天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襲擊,而這種狀況只是6月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暴雨洪澇災害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國家氣象部門了解到,到
中國氣象局:微博成市民獲取氣象信息重要途徑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今天(10日)說,我國氣象災害占自然災害總量的70%左右。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幾率不斷增大,氣象災害的突發性、反常性和不可預見性日益突出,風險日益增加,而公眾防范氣象災害的意識還比較薄弱,甚至缺乏常識。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四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
即便控制升溫-未來10年地球近半人口仍難逃氣候災害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研究顯示,即使全球成功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比工業化之前高不超過1.5攝氏度,地球近半人口在未來10年仍可能面對暑熱、干旱、洪災等與氣候有關的災害。 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8日配合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假設升溫受控于1.5攝氏度,到了203
2021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
12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了2021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入選2021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的是:北方降水偏多,居歷史第二;“21.7”河南特大暴雨創大陸小時氣象觀測紀錄;華南階段性氣象干旱造成嚴重影響;臺風“煙花”長時間陸上滯留破紀錄;12月超強臺風影響南海歷史罕見;1月中東部、2月
全球氣候變化無常-“極端天氣”誰之過?
這是1月4日拍攝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部城市羅克漢普頓遭洪水侵襲的地區。 近一時期,世界各地氣候變化無常。澳大利亞東部暴雨滂沱,山洪咆哮。在昆士蘭州,洪水似“內陸海嘯”,奪走22人生命,造成78人失蹤,使布里斯班等數十個城鎮成為一座座“水城”或“泥城”;在維多利亞州,先
極端天氣對中國農業生產影響幾何?
今年入汛以來,中國遭遇了持續暴雨和極端高溫天氣,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事件日益頻繁,對中國農業生產造成怎樣的影響?中國農業農村部20日對此進行了解答。 在當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發布會上,中國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負責人劉莉華表示,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顯著的區域,農業氣候資源在發生著改變。比如
李湉湉:極端天氣健康風險預警意義重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194.shtm編者按:2023年是《柳葉刀》創刊200周年。近年來,中國學者在《柳葉刀》系列期刊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與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并助力全球衛生健康事業。《柳葉刀》
我國首次啟用蝴蝶監測環境-或能預警極端天氣
在眾多生物中,蝴蝶被公認為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指示物種之一。近年來,我國雪災、干旱、龍卷風等極端氣候現象頻繁出現。從長遠看,這些氣候變化現象或許可 以用生物監測來預警。近日,環保部首次啟用了蝴蝶監測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生物多樣性觀測。有著“蝴蝶教授”之稱的李朝暉近日在接受本報獨家采訪時指 出,
中國科學報:高溫究竟“烤”驗了誰
7月以來,我國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有42個市縣日最高氣溫超過40℃,53個市縣出現極端高溫事件,部分地區高溫持續的時間和強度突破歷史紀錄。 7月30日,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高溫)Ⅱ級應急響應,這也是高溫應急響應的最高級別。 伴隨著高溫而來的,還有干旱
中國氣象局公布2022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1月9日,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2022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低溫雨雪襲擾北京冬奧,氣象部門全力以赴保駕護航”“長江流域‘汛期反枯’,人工增雨馳援旱區”等獲評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夏季極端高溫‘炙烤’北半球,多國出現嚴重干旱”等獲評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2022年
樹年輪精準“描述”西南極端干旱事件頻率增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78.shtm科研缺乏古氣候記錄怎么辦?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從云南鐵杉年輪中找到答案,并揭示了過去兩個世紀我國西南亞熱帶地區極端干旱事件發生頻率在增加。相關研究
香山科學會議討論青藏高原與氣候變化
香山科學會議第450次學術討論會日前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就“氣候變化與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展開討論。 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指出:“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近年來,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高原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并影響中國東部的
氣象專家擔憂溫室效應下林火將更加頻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66.shtm 今年夏天,加拿大同時遭遇了刷新紀錄的高溫天氣和持續燃燒的林火。美國媒體13日報道稱,有專家表示,如果人們現在不采取行動,隨著溫室效應的增強,我們會越來越頻繁地面臨干旱、森林大火等
多地氣溫飆升將達近期高點-今夏會有極端高溫嗎?
熱!熱!熱!我國近期暖熱持續,今明兩天氣溫將飆升至近期高點,多地可能破紀錄。才3月就這樣暖熱,是否意味著今年夏天會遭遇像去年那樣長時間的極端高溫? 氣溫飆升將達近期高點 多地或破紀錄 中東部罕見暖熱天氣在持續中,已經有102個氣象站氣溫突破3月上旬紀錄。 今明兩天,氣溫還將達到近期的高點。
我國現本世紀最為嚴重的氣象及其次生災害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最近分析認為,今年以來(截至8月31日),我國天氣氣候異常,降水量大、暴雨日數多,氣溫高、高溫日數多,旱澇災害相連,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強降雨造成多流域汛情并發和地質災害多發,出現了本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氣象及其次生災害。 國家氣候中心分析認
中國氣候公報:2021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
1日,中國氣象局對外公布的《2021年中國氣候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氣候年景整體偏差。 當天,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對《公報》有關內容進行發布。 肖潺表示,2021年,中國氣溫高、降水多,暖濕特征明顯,澇重于旱,極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高溫”能否與“熱浪”畫等號
連日來,高溫警報迭起,“高溫”一詞被納入熱點話題排行榜,其熱度不亞于“世界杯”。高溫與熱浪有何區別?烤人的高溫天氣下為什么不見紅色預警? 高溫天氣,天空中出現了大面積魚鱗云 7月5日堪稱北京入夏以來最“耀眼”的一天,強烈的光照、陣陣熱浪將路上行人逼向墻根、橋底。氣象
專家:高溫+干旱“烤問”應對之策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剛剛過去的7月已成為全球范圍內,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7月之一。 破紀錄的高溫,從七月“燒”到了八月。8月12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高溫紅色預警,這是我國高溫最高級別預警。高溫之下,旱情已現,高溫會持續到何時?《新聞1+1》連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白夜”蔓延!誰動了極端高溫的“骰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380.shtm 文 | 魏科(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2023年6月21日夏至日起,新一輪極端高溫席卷華北大地,6月22日15時19分北京南郊觀象臺氣溫飆升至41.1℃,成為該站
未來各種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將更為頻繁
病人在呻吟、老人在嘆息、路人在躲藏,烈日炎炎的天氣居然持續十幾天不變。今年酷夏確實令北美、歐洲及中國的居民措手不及。地面高溫煎蛋、高溫烤肉……一些平時不可思議的事情,如今成了演示“燒烤”天的“小兒科”表演。 涼夏難道已成奢望?從中人們又能獲得哪些警示? “烤驗”從何而來 根據氣
美學者稱極端天氣威脅中國糧食-十年后可能減產
學者指出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不斷加劇的極端天氣時間將嚴重威脅中國糧食安全,加重中國農業生產中的災害風險。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顧連宏博士近日指出他們的研究顯示即使把科技進步考慮在內,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在2020年之后將會急劇下降。 顧連
7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
近日,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氣象局、林草局等部門和單位召開會商會,對7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進行會商研判。 綜合分析認為,我國七大江河流域將全面進入主汛期,長江、淮河、太湖及松遼等流域存在洪澇災害風險;強對流天氣極端性增強,風雹災害可能點多面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