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廣西相對論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副教授謝斐博士帶領國際團隊觀測發現,船帆座脈沖星風云X射線輻射的偏振度趨近理論預言的最大值,證實了輻射區域的磁場完美有序,對粒子加速機制模型提出嚴格的限制。相關研究論文22日于《自然》發表。
脈沖星是由超新星的遺骸組成的一種高度磁化的旋轉中子星,脈沖星風云則是快速旋轉的脈沖星驅動的星風沖擊外部物質產生的高能天體。船帆座脈沖星風云距離地球約900光年,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脈沖星風云之一。船帆座脈沖星風云在中心快速旋轉(每秒自轉11.2次)的脈沖星的驅動下,能夠發射出射電、X射線、高能伽馬射線等不同波段的光輻射,也是目前已知最亮的脈沖星風云之一。
謝斐表示,X射線跟可見光和射電波一樣都是電磁波,偏振是電磁波本身所具有的重要特性。X射線和射電波段的偏振觀測同樣具有重要科學意義,但X射線偏振觀測研究在過去40年一直沒有進展。X射線偏振探測的難度在于,隨著電磁波能量的增大,呈現的波動性會變小,更多的呈現出一種粒子性,電磁波能量越大越容易穿透物質,從而增加了探測難度,要求探測儀器具備高靈敏度,而現在的微型結構氣體探測器能很好滿足這些條件。
“X射線觀測聚焦脈沖星風云的核心區域,更能反映粒子加速區域的性質。”謝斐介紹,船帆座脈沖星風云X射線偏振觀測結果顯示,X射線波段有序的環形磁場結構和大尺度的射電偏振觀測結果符合得很好;整體積分偏振度44.6%,顯著度超過30σ,局部偏振度高達63%,接近同步輻射理論極限。通過X射線成像偏振望遠鏡,團隊發現船帆座脈沖星風云存在極強的偏振,是人類目前在高能波段探測到的偏振度最高的一個天體。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研究員表示,該成果以極高的精度測量到船帆座脈沖星風云接近同步輻射理論極限的X射線偏振度,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此次相關研究成果的發表,實現了以廣西本地單位為第一完成單位在《自然》發文的歷史性突破。
近日,正處于系統調試階段的稻城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DSRT)開展了我國首次基于射電圖像序列的脈沖星探測實驗,從連續射電圖像中成功識別出脈沖星閃爍。DSRT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太陽射電監測“綜合孔徑相機”,......
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廣西相對論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副教授謝斐博士帶領國際團隊觀測發現,船帆座脈沖星風云X射線輻射的偏振度趨近理論預言的最大值,證實了輻射區域的磁場完美有序,對粒子加速機制模型......
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廣西相對論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副教授謝斐博士帶領國際團隊觀測發現,船帆座脈沖星風云X射線輻射的偏振度趨近理論預言的最大值,證實了輻射區域的磁場完美有序,對粒子加速機制模型......
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廣西相對論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副教授謝斐博士帶領國際團隊觀測發現,船帆座脈沖星風云X射線輻射的偏振度趨近理論預言的最大值,證實了輻射區域的磁場完美有序,對粒子加速機制模型......
射電頻率干擾(RFI)消除是射電天文領域信號處理的研究重點。消干擾方法創新對脈沖星測時等天文測量工作有改進意義。近期,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行星科學研究團組副研究員單昊及其合作者利用南山26米射電望遠鏡......
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對外宣布發現脈沖星以來,截至目前,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660余顆新脈沖星。“中國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靈敏......
隨著脈沖星觀測不斷增多,科學家發現不少脈沖星的速度超過1000km/s,并且數量不斷增加。這些超高速脈沖星的起源尚不清楚。目前提出的超新星前身星內部對流不穩定、磁偶極偏心輻射、中微子-核子散射及中微子......
貴州黔南州平塘縣的大窩凼,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在這里仰望蒼穹、傾聽宇宙……2017年,首顆脈沖星被發現的一個月前,FAST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因病逝世。截至目前,科研團......
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王博研究員等人的最新研究,解釋了長軌道周期毫秒脈沖雙星如何形成,相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毫秒脈沖雙星通常是由一顆脈沖星加上一顆白矮星所組成的雙......
脈沖星是一種周期性發射微弱脈沖信號的中子星,長期以來都是天文和物理的前沿研究領域,涉及引力波探測、精確驗證廣義相對論、限制極端物理條件下的物態方程、高精度時空基準建立等重要問題。但隨著近及時年來通訊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