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對PM2.5貢獻不小?8日,北京市政府外事辦主任趙會民在回答記者關于北京空氣質量問題時表示,“城市大了之后,中國人習慣的烹飪,對PM2.5的貢獻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潔空氣的工作”。這一觀點立刻成為網絡熱詞,引來不小爭議。
有微博評論說,“這是要全民吃涼拌黃瓜來配合?”更有網友調侃,“建議買灶具采取搖號的方式,做飯要以身份證第二位采取單雙號限制。”還有網友認為,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北京再度遭遇“霾”伏,機動車在此次天時地利的“實驗”中“剛剛洗脫嫌疑”,此說法是將烹飪當作“替罪羊”。
求證】
烹飪催高PM2.5,靠譜嗎?
那么,烹飪催高PM2.5的觀點到底有沒有依據呢?其實,烹飪對霧霾貢獻率不小并非空穴來風,早在去年夏天,中科院“大氣灰霾溯源”項目組報告執筆人、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就曾發布其研究成果,認為北京冬季霾的形成主要來源是一次污染物,罪魁禍首是供暖燃煤產生的污染氣體,而夏季和冬季不一樣,烹飪源的影響比冬季更大,“這是不可忽視的”。統計表明,在夏季北京城區PM2.5污染源中,烹飪源能占到15%至20%左右,汽車和相關產業占到40%至50%,外地污染傳輸占30%,揚塵占的比例少于10%。王躍思同時提出治理對策,他認為,“烹飪源的控制只要加強監管就行”,如對居民油煙排放進行集中管理,對餐館油煙過濾系統加強制度化監管,可減少很大一部分PM2.5。
重污染日可倡議綠色餐飲
公共環境研究中心馬軍認為,烹飪影響PM2.5“聽似沒有道理,其實是有道理的”,中國人烹飪更多的是用“炒”,產生的油煙確實多一些。他解釋說,在擴散條件好、居住稀松的情況下,烹飪排放的油煙很容易擴散,對PM2.5不會有太多影響;但在擴散條件不好、人口密度很大的時候,適當建議綠色餐飲,對減輕霧霾天氣還是有好處的。比如“在重污染日,可適當倡導綠色餐飲,建議市民少用炒、煎的方式做飯,減少油煙排放”。
回應】
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相比機動車、燃煤和工業揚塵,烹飪油煙并不算主要的PM2.5來源,不過,烹飪油煙對PM2.5肯定是有貢獻的,只是占比相對較小。
根據環保局的統計,目前北京市PM2.5的來源中,機動車排放為22%,其次為燃煤和工業揚塵,燃煤貢獻約為16.7%,工業揚塵則為 15.8%,這是北京市目前主要的三大PM2.5來源。烹飪油煙對PM2.5的具體貢獻有多少,目前并沒有準確的數據統計。在2013年至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北京市提出要嚴格控制露天燒烤、餐飲油煙等污染,今年年底前城市核心區公共場所全面取締露天燒烤;同時,要求環保局加強餐飲油煙監管,督促餐飲企業和單位食堂安裝高效油煙凈化設施,并聯合市發改委等部門逐步實施經營性餐飲油煙排污費征收。
至少在78萬年前,人類可能已經在土爐中烹飪魚類。 圖片來源:EllaMaru/特拉維夫大學水火交融的烹飪藝術中,藏著人類的進化密碼。然而,人類最早何時開始烹飪仍然未知。以色列的一項研究表明,......
醬油是廚房必備的調料之一,不但增色,還能添味。但醬油的使用也有學問,哪種適合煮燉,哪種適合涼拌,您都用對了嗎?醬油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多達17種氨基酸,還有各種B族維生素和一定量的鈣、磷、鐵等,這些對......
“中國人習慣的烹飪對PM2.5的貢獻也不小”。近日,北京市外事辦主任趙會民在接受采訪中的這句話,引來了網友們的評論與吐槽,紛紛質疑這句話的科學性。為了驗證“中國式烹飪”對于PM2.5的影響,不少人進入......
炒絲瓜第5分鐘,PM2.5已經達到787微克/立方米。近日,北京市外事辦主任趙會民一句“中國人習慣的烹飪對PM2.5的貢獻也不小”,引爆了網民的調侃和討論。烹飪究竟會不會產生PM2.5?哪種烹飪方式產......
烹飪對PM2.5貢獻不小?8日,北京市政府外事辦主任趙會民在回答記者關于北京空氣質量問題時表示,“城市大了之后,中國人習慣的烹飪,對PM2.5的貢獻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潔空氣的工作”。這一觀點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