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核電重啟的關鍵之年,2015年被賦予太多期望。
昨日(4月23日),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在世界核能發展論壇上透露,今年將新開工8臺左右核電機組,到年底預計投運8臺機組,此外今年國家能源局將出臺關于核電基礎創新的專項規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華龍一號首堆建設國產化率將不低于85%,批量化建設后設備國產化率不低于95%。
完善核電產業配套建設
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達23臺,總裝機容量為2138.6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6臺,總裝機容量約2850萬千瓦,在建規模居世界首位。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近日表示,今年預計將有8臺核電機組投入商運,有6至8臺機組開工建設,截至2014年我國營運中的核電機組達到22臺。這也意味著,今年核電開工建設數量是前30年總量的三分之一。
面對如此快速發展的核電行業,劉寶華認為,中國核電發展勢頭良好,正在逐步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轉變,將繼續以安全發展為基石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中國核電逐步進入黃金發展期,目前方家山2號機組已投入商業運行,陽江核電2號機組、寧德核電3號機組、紅沿河核電3號機組也已并網發電。
在世界核能發展論壇上,劉寶華透露,今年國家能源局將出臺關于核電基礎創新的專項規劃。在他看來,中國核電產業要注重產業配套發展,避免大起大落,要與國內外政府和企業合作發展。
對于中國核電發展的未來趨勢,劉寶華表示,安全發展是最重要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動新技術的研發應用,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同時進一步完善核電產業配套建設,打造完整產業鏈,實現可持續發展。
華龍一號引領核電國產化
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的一個決定推動了中國核工業的發展,那就是在沿海地區核準開工建設“華龍一號”示范機組。
在劉寶華看來,核電產業將在中國2030年碳排放峰值的目標完成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核電正在實現多方面轉變,核電技術正由二代技術向三代技術轉變,由工藝技術引進向積極開展自主創新轉變。
目前,中廣核集團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這兩大核電企業都分別運營“華龍一號”項目。
近期,中廣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咸春宇表示,“華龍一號”首堆建設國產化率將不低于85%,批量化建設后設備國產化率不低于95%,關鍵設備供貨可以依托現有核電機組已經形成的國產化能力。
分析人士稱,95%的設備國產化率目標為首次提出,意味著除了核心設備,其他設備將全部國產化。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近日也表示,“華龍一號”各項工作推進順利,中核集團的國內外項目均有望近期正式開工,其中福清核電二期項目預計在本月底或下月初正式開工。
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華龍一號”也進展順利,兩大公司都在推動“華龍一號”走出去。中廣核集團的“華龍一號”落地英國有望于今年內作出最終投資決定。
中廣核集團科技委員會秘書長廖偉明表示,英國政府已同意由中廣核牽頭的中國企業參與英國擬新建核電項目的開發與建設。中廣核在英國核電市場的開發目標是參股一個項目、控股一個項目。
除英國項目外,中廣核集團還在南非、羅馬尼亞、土耳其、捷克、波蘭等多國推動核電“走出去”。
“在核電領域,我們已經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逐步轉向領跑。核電研發設計、建造能力、裝機規模、運營業績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在8月22日舉行的兩核重組五周年新聞發布會上說。據......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25日報道,在美國盟友實施出口限制之前,中國的半導體設備進口量激增,創下新的紀錄。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6月和7月,中國的芯片生產機器或裝置進口總額接近5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25日報道,在美國盟友實施出口限制之前,中國的半導體設備進口量激增,創下新的紀錄。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6月和7月,中國的芯片生產機器或裝置進口總額接近5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
近日,住建部組織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單位起草了《生物制品(疫苗)批簽發實驗室建設標準(征求意見稿)》,涉及489類儀器設備,詳情如下: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下達2022年建設標準編......
近日,地處廊坊的“河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簡稱“河北醫院”)因突然申請注銷,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8月15日,中國新聞網記者實地探訪河北醫院發現,院名中“河北”二字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國醫學科學......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7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首屆高級別會議致賀信。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全球發展議程面臨挑戰。為凝聚合作共識、推進共同發展......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6月28日表決通過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將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出,新建、改建、擴建的居住建筑、居住區、公共建筑、公共場所、交通運輸設施、城鄉道路......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科研的進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國論文數量的爆炸性增長,成為了中國學界近年來最顯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學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國論文。這一現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無疑......
“企業提需求、科協搭平臺、學會送服務、產業得提升”——這是山東省泰安市自2020年6月獲批全國首批“科創中國”試點單位以來始終堅持的工作思路。“秉持著‘為每個產業鏈聯系對接至少1個全國學會’的目標,近......
“研究敦煌、青藏高原、祁連山的學者,主要不是在西部,而是在北京。”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王鑒指出,我國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一些西部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