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地球,有簡單的化學物質。它們產生氨基酸,最終成為構建單細胞所必需的蛋白質。然后,單細胞演化成植物和動物。最近有研究揭示了原始湯(primordial soup)如何產生氨基酸構建模塊,并對“從第一個細胞演化為植物和動物”有了廣泛的科學共識。但是,這些構建模塊如何首先被組裝為形成所有細胞機器的蛋白質?這仍然還是一個謎。現在,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UNC)的兩位科學家——Richard Wolfenden和Charles Carter博士,對“大約40億年前從構建模塊到生命的轉換”作出了新的闡述。延伸閱讀:Nature解開科學謎題:生命起源的缺失環節。
UNC醫學院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教授Carter指出,這兩項工作表明,氨基酸的物理性質和遺傳代碼之間存在緊密連鎖,蛋白質折疊可能從一開始就是必不可少的,在很早以前,復雜的分子就已出現。這種密切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從構建模塊到有機體演化過程中的關鍵因素。
他們的研究結果以兩篇論文的形式發表在最近的《PNAS》雜志,對不確定的“RNA世界”理論(是科學依據多年的研究而提出的一條關于生命科學的理論)提出了挑戰,這一理論認為,今天在基因編碼、調控和表達中發揮作用的分子——RNA,將自己從氨基酸原始湯和宇宙化學物質中提升出來,首先產生了短的氨基酸(稱為肽),再到單細胞生物。
Wolfenden和Carter認為,RNA并不是單獨起作用;事實上,比起肽催化RNA的形成,更可能的是RNA催化肽的形成。這些發現為“幾十億年前生命如何演化”的故事,增加了一個新的層面。
科學界認為,36億年以前,地球上存在目前所有生物最后的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 LUCA)。它很可能是一個單細胞生物。它有幾百個基因。它已經有完整的DNA復制、蛋白質合成和RNA轉錄藍圖。它有現代生物所具備的所有基本成分,如脂質。從LUCA開始,探討生命如何演化是相對容易的。
但是,在36億年前,關于LUCA如何從大約46億年前行星產生之后地球上形成的一大團化學物質中出現,仍然沒有確鑿證據。這些化學物質對形成氨基酸作出反應,氨基酸仍然是今天我們細胞蛋白質的構建模塊。
Carter說,關于LUCA我們已經了解很多,并且我們開始知道產生氨基酸這種構建模塊的化學過程,但這兩者之間的聯系知之甚少。我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探索它。UNC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
Carter稱,Wolfenden博士確定了二十個氨基酸的物理性質,并發現這些物理性質和遺傳代碼之間存在一種聯系。這種聯系告訴我們,還有一種更早些的代碼,使得肽-RNA相互作用對于發動一個選擇過程來說是必需的,通過這個過程產生了地球上的第一生命。因此,RNA不必將其從原始湯中提升出來。相反,即使在有細胞之前,似乎更可能是:氨基酸和核苷酸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了蛋白質和RNA的共同產生。
要發揮正確的功能,蛋白質必須以特定的方式進行折疊。Wolfenden帶領的第一篇PNAS論文表明,二十種氨基酸的極性(它們如何分配水和油)和它們的大小,有助于解釋蛋白質折疊的復雜過程,此時一段相連的氨基酸鏈將其自身排列形成特定的三維結構,具有特定的生物學功能。
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教授Wolfenden表示,這些實驗表明,氨基酸的極性,會在很寬的溫度范圍內、以不破壞遺傳編碼和蛋白質折疊之間基本關系的方式,發生一致的變化。這對生命構建很重要,因為當地球上第一個生命形成時,溫度是熱的,可能比現在更熱,當時已經有了第一種植物和動物。
Wolfenden實驗室進行的一系列氨基酸生化實驗表明,兩個屬性——氨基酸的大小以及極性,對于解釋“氨基酸在折疊蛋白質中如何表現”是必要和充分的,這些關系也保持在40億年前地球較高的溫度下。
第二篇PNAS論文由Carter帶領,深入研究了氨酰基-tRNA合成酶如何識別轉移核糖核酸(tRNA)。Carter說,把tRNA當作一個適配器。適配器的一端帶有一段特定的氨基酸;另一端可讀取信使RNA中的氨基酸遺傳藍圖。每種合成酶可使二十個氨基酸中的一個與它自己的適配器相匹配,這樣,信使RNA中的基因藍圖可每次都忠實地制造正確的蛋白質。
Carter的分析表明,L形tRNA分子的不同兩端,含有獨立的代碼,或指定選擇哪些氨基酸的規則。攜帶氨基酸的tRNA末端可根據尺寸特異性地分選氨基酸。L形tRNA分子的另一端稱為tRNA反密碼子。它讀取密碼子,密碼子是遺傳信息中的三個RNA核苷酸序列,可根據極性選擇氨基酸。
Wolfenden和Carter的這兩項研究結果暗示,tRNA和氨基酸物理特性(它們的大小和極性)之間的關系,在地球的原始時代是至關重要的。Carter的前期工作研究了tRNA合成酶(稱為Urzymes)非常小的活性核,現在看來,其大小的選擇仍然是按照極性。這種有序的選擇意味著,最早的蛋白質并不一定折疊成獨特的形狀,而其獨特的結構演化的更晚。
Carter和Wolfenden相信,基因編碼的中間階段可以幫助解決兩個悖論:復雜性如何由簡單而引起;生命如何分開兩種非常不同的聚合物:蛋白質和核酸。
Wolfenden指出,遺傳編碼發展為兩個連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相對簡單,這一事實可能是“為什么生命能夠在地球還很年輕的時候出現”的原因之一。一個更早期的代碼——能使最早編碼的肽結合RNA,可能具有一個決定性的選擇優勢。于是,這種原始的系統可以經受自然選擇的過程,從而推出一種新的和更多的生物進化形式。
Carter 補充說,RNA和多肽之間的合作,對于復雜性的自發出現可能是必需的。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肽-RNA的世界,而不僅僅是一個RNA的世界。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王應祥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模式植物擬南芥泛素連接酶后期促進復合物/細胞周期體(APC/C)調控減數分裂染色體正確分離的分子機制。該研究豐富了蛋白質泛素......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郭志前團隊,創制了激活型化學遺傳學熒光探針,首次在活細胞中監測蛋白質成簇/解聚的精確狀態。相關研究近日作為VIP(VeryImpor......
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了一項名為“內部帽啟動翻譯”(ICIT)機制的創新研究。該機制下的仿佛戴著帽子的mRNA可產生200倍以上的蛋白質,為治療癌癥和蛋白質合成異......
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獲悉,2月12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氨基酸代謝障礙類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優化注冊管理要求,指導企業研發創新,提高注冊申報效率,推動提升罕見病類特醫食品......
2月12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氨基酸代謝障礙類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優化注冊管理要求,指導企業研發創新,提高注冊申報效率,推動提升罕見病類特醫食品可及性。氨基酸代謝障礙類......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真、孫怡迪,博士后朱文成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木良善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員李辰團隊合作,描繪了......
圖FUSEP化學生物學技術用于系統研究賴氨酸和非賴氨酸泛素化的位點信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137004、22307062)資助下,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團隊在蛋白質泛素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開......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有哪些熱點?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12月12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2024年會,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本次年會以“人工智能助力科研范式變革(AIf......
受大自然啟發,美國西北大學生物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一種植入皮下的傳感器,可實時跟蹤活體動物蛋白質水平的波動,測量炎癥標志物的變化。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標志著醫學檢測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了檢測......
北京時間10月23日,在德國德雷斯頓舉行的2024HUPO大會頒獎典禮上,備受矚目的“ClinicalandTranslationalProteomicsAward”(臨床轉化蛋白質組學獎)榮耀加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