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學術期刊誕生350周年,從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秘書亨利·奧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創辦世界第一份學術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匯刊》)算起,全世界至今已有幾萬種不同語種、類型的學術期刊。
其中,作為學術期刊的一種重要類型——科技期刊伴隨著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目前,科技期刊已成為科學共同體建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成為科學家從事研究和職業發展中須臾不可離開的工具,而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在科學交流和科技出版業的深度應用,科技期刊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功能和模式變化。通過簡要回顧科技期刊歷史,本文探討了科技期刊與科學的關系,并對我國科技期刊未來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1、科技期刊的產生是科學的現實需要
17世紀,科學從傳統的自然哲學的通論研究,發展到了主要依靠實驗和觀察的科學方法階段,而這種小規模和分散的實驗和觀察結果,特別適合采用通信的交流方式,因此,私人通信成為了當時科學交流的主要方式。
但這種方式有其固有缺陷,一是抄寫和分發導致成果傳播時間長、效率低下,通常把科學家通信匯集在一起再分發郵寄,過程需要幾個月時間;二是通信交流解決不了科學發現優先權的問題,這也導致了在17世紀早期,為了保障自己的優先發現權不被別人“偷走”,很多科學家在通信時還采用通信人之間才能破解的加密手段(比如牛頓和萊布尼茲)。除了通信交流,科學家通常還采用出版圖書專著的方式傳播成果,但這種方式周期更長,適合于系統總結、闡述某一學科,不適合一些小的科學新發現的及時傳播和發現優先權的確認。
在這種情況下,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秘書亨利·奧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創辦了世界上第一份學術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他利用15世紀被發明出來并一直在不斷完善的古登堡機械印刷術,以及16世紀在歐洲逐漸出現并發展成熟的可靠的郵局通信系統,統一印刷科學家的成果并通過郵局發行。這一新的模式滿足了科學交流的需要,可以說,是科技的發展驅動了學術期刊這一形態的產生和發展。
2、科技期刊是科學共同體建構和學術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1665年到20世紀上半葉,科技期刊的出版方主要是各類學會和大學、科研機構。科技期刊的功能除了記錄、保存、傳播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三大功能外,還逐漸成為學會和大學組織聯系科學家學術研究的平臺和載體,通過科技期刊同行評議流程的完善,使之逐漸成為了科學共同體內部評價的工具。
很多學會的期刊發行通常和會員資格綁定,科技期刊使已有學會的組織聯系更加緊密和牢固,在科學共同體的建構中發揮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另外,科技期刊也成為新的學科誕生的園地,很多學科是先有相關期刊,聚集了足夠的科學共識和科學家之后才產生了專業的學會。
科技期刊除了聯系和組織科學家以外,也成為科學共同體管理科學研究和科學家的一種手段,其管理職能是通過期刊的主編和編委會對稿件的遴選實現的。主編和編委會通常由學術共同體選舉產生,負責對學科的進展進行評議,這一功能類似學術共同體“議會”,具有“代議”功能;為了防止其權力過大,通過小同行評議來平衡其權力的使用,這又使期刊具有了“自治”功能。因此,科技期刊實現了學術共同體“代議”與“自治”相對平衡的學術治理體系。
通過200多年的發展,科技期刊已成為了科學共同體建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3、科學的國家化、體制化和職業化催生了科技期刊的產業化
20世紀40年代后,隨著“曼哈頓工程”“阿波羅計劃”“太空競賽”等一系列“大科學”的科學計劃和工程的實施,帶動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學科和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對經濟發展和人類進步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各國政府也看到了對科學的投入所產生的巨大經濟和社會價值,科學投入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迅速擴大。這也使科學研究從原來小眾的、科學共同體的內部事務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衡量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和國家間競爭的必爭領域。科學研究的國家化和體制化、科學家的職業化,均要求必需有與之相應的科技期刊體系和組織模式。
傳統的學會、大學辦刊模式在“大科學”時代處處顯示出能力不足:首先,辦刊規模和數量滿足不了科學發展的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產生的結果是科學從業人員和科學產出的大量增加,學會由于自身能力和資源有限,難有力量創辦新刊;其次,囿于自身的學科和專業范疇,很難對新興和交叉學科予以關注;第三,學會工作大都是兼職,除了出版以外,還要兼顧學術會議等其他工作,非職業化的出版人員越來越滿足不了科技出版發展的需求。
與此同時,商業出版機構利用科學大發展對科學交流和出版的新需求,依靠資本和組織資源優勢,利用靈活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逐漸構建了壟斷化的國際科技出版產業,并使這種產業很好的適應了科學國家化、體制化和科學家職業化的趨勢。科技期刊產業化,是科學發展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科學交流的專業化和全球化。
4、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將重構科技期刊未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科學傳播和科技出版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科技期刊在載體、形態、傳播方式和商業模式等方面都面臨著變革和重構,未來,科技期刊將更加重視信息服務與評價。
首先,傳播技術使期刊由紙版向“紙版—網絡版”同時發行,最終將完全實現純網絡電子期刊;其次,從傳播形態上,單本期刊的出版形態將逐漸過渡到以單篇文章為傳播單元;第三,商業模式上,由于傳播技術大幅降低了印刷和發行費用、政府成為基礎研究的最大出資人,OA出版(Open Access,開放存取)將成為科技期刊出版的主流商業模式,花錢獲取信息的模式將逐漸弱化;第四,期刊數量增加和信息爆炸,將使科學家在尋找所需論文方面產生越來越大的障礙,信息服務與評價將成為科技期刊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現狀
數量眾多,辦刊主體分散。我國新聞出版主管部門認可的中英文科技期刊有5000多種,其中,中文期刊是主體,主辦1~3種期刊的單位占絕大多數,普遍規模較小,沒有形成具有實力的科技期刊出版集團,期刊影響因子絕大多數不超過2;英文期刊雖有160種左右被SCI收錄,但進入Q1區(影響因子位居前25%)的不超過10%,英文期刊總體數量和影響力都偏低。
出版傳播技術落后。目前大部分期刊雖有了網站、投審稿系統、PDF版的文章。但在數字生產方面還不具有一次生產、多平臺發布的技術能力;傳播方面更多是單向傳播,沒有形成雙向互動;信息服務和評價方面的技術手段更是遠遠落后于國外同行。
科學家辦刊主體地位缺失。目前,中國大部分期刊是由編輯部辦刊,雖各期刊都有自己的編委會,但編委會職能發揮并不充分,沒有激勵出科學家辦刊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尤其是中文期刊,目前已形成碩士生為主的作者群體,優秀科學家以第一作者發表的文章比例極低。科技期刊的“學術—編輯—經營”三方面沒有形成合理分工,三種工作混在一起。
中國科技期刊不能支撐中國科學發展。從科學發展規律來看,科技期刊與科學的發展是同步的,有多大體量的科學投入和產出,就要有多大規模的期刊與之相適應。目前,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居世界第二,表面上是與我國科技產出排名相適應的。但數量眾多掩蓋了結構的不合理,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新的學科、新的方向不斷涌現,而我國科技期刊大多創刊于幾十年前,期刊整體結構不能及時反映出新的學科增長點,難以支撐中國科學的發展。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由于在國內不能取得刊號,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開始與國外出版商合作創辦新的英文期刊,這些英文期刊由于得不到中國承認,只能算是“外刊”。因此,科學的蓬勃發展已經對中國科技期刊從業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原因
出版管理體制。《期刊出版管理規定》將科技期刊與社會、經濟等所有期刊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和管理辦法,忽略了科技期刊與其它類型期刊的區別。科技期刊作為科學交流的媒體,主要承擔科技創新成果記錄、傳播的任務,而科技發展的速度要求期刊必須做到專業細分化、迅速承載新的學科和科學發現,這些特點是與其他社會性期刊最大的區別所在。因此,科技期刊管理應遵從科學發展和科技創新的規律,而目前相關管理體制和規定,與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還有不適應之處。
另一方面,也正是刊號的審批制,保護了大量水平較低甚至功能異化的期刊繼續生存下去,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導致大量“垃圾期刊”的存在,并且由此引發了很多權力尋租和學術不端現象的存在。
科技評價導向。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引入SCI評價系統,在特定歷史階段促進了我國科技界和世界科技界的交流,改善了傳統科技評價“熟人社會”的弊端。但隨著進一步發展,我國科研人員的SCI發表量已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國際科技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是應該重新思考SCI評價系統應用范圍、建立我國科技界在世界科技界話語權的時候了。
作為“話語權”的重要標志,科技期刊將承擔其建構的重要任務。因此,如何改變外來的SCI體系指揮中國科學發展的現狀,如何統籌中、英文期刊發展,建立我國自己的期刊評價體系和科技評價體系,已成為未來5~10年中國科學掌握話語權的重要任務之一。
期刊出版的市場還未形成。首先,科技期刊不能自由創辦、兼并重組,因此難以形成較大的期刊集團,辦刊主體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這與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的市場化方向有沖突;其次,辦刊所需的資源偏重學術資源,輕視人才和資本等市場要素,沒有形成“學術資源—編輯出版能力—資本經營”三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未來科技期刊將更偏重于信息服務和評價,對人才和專業技術開發要求更高,如不能引入期刊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和資本,則難以和國外出版集團相抗衡。
解決目前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問題,建議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入手。
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主要解決科技期刊管理體制改革和科研評價體系導向異化的問題。
管理體制。設立科技期刊專項管理辦法,簡化新刊創辦程序,加大對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創辦的支持力度。對創辦OA期刊,應參照相關互聯網信息管理規定,對非經營性免費提供信息服務的OA期刊實行備案制。實行更有力的退出機制,維護科技期刊發展的公平競爭環境,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逐步放寬、取消行政審批決定期刊數量的管理制度,最終形成學術市場(學術共同體)對期刊的自然淘汰機制。
科研評價。科學家應重視科學交流和傳播,重視中國科學在世界科學界的話語權建立,改變被動由國外SCI體系予以評價的局面。科學共同體應做好科技期刊的評價體系建設工作,只有科學家而不是影響因子才能對科技期刊的權威性作出最終評價,真正實現科學共同體通過期刊進行自身評價,同時推動自治治理體系的完善。
人才政策。科技期刊出版是高度智力密集型產業,人力資本在整個產業資產中的比重要占到90%以上,并且具有創造性的創新型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而目前針對科技期刊從業者的考核和評價仍在沿用科研人員的評價標準,這種考核體系極不利于期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脫穎而出。科技期刊服務對象雖然是科研人員,但科技期刊出版相對科學研究是截然不同的兩個行業,國家層面應盡快建立針對科技期刊出版行業的人才引進和考核評價體系,在重視傳統編輯人才的基礎上,建立對出版經營管理人才、數字網絡技術人才和科技交流人才的科學評價制度。
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作好中英文期刊的區別定位和不同發展策略,期刊發展實現三方面融合。
中英文期刊的區別定位。英文期刊的目標就是瞄準國際一流,利用全球出版資源,開拓國際市場,與國際同行開展競爭,打造國際知名或領域知名的學術期刊。中文期刊受限于語言,應重新思考期刊的傳播內容、傳播形式,一方面深度挖掘國內科技出版資源,另一方面逐步由出版業務轉向科技信息服務產業。中國每年的R&D投入已位居世界第二,占GDP的比重仍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科技信息服務產業的“藍海”才剛剛展現。
期刊要與“上游”融合。科技期刊的“上游”即是科學家和科技產出,期刊出版機構的工作者應改變目前被動等待來稿的現狀,樹立服務意識,建立服務機制,深入科研一線,及時掌握所服務群體的工作及進展,了解所服務群體的出版和傳播需求,通過與服務對象的深入溝通,不斷調整出版模式和服務內容,做到對市場的及時調查和反饋。
期刊要與技術融合。如前文所述,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將深刻改變紙媒的發展模式,及時吸收、轉化和應用新技術將成為科技期刊發展的直接動力,反之則會逐漸喪失讀者群甚至被淘汰出局。
期刊要與資本融合。科技期刊作為文化、信息、科技三種行業的交叉點,具有“輕資產”的特點,是以價值為驅動的行業,天然具有與金融、資本結合的特性。尤其是在向信息服務業轉型的過程中,只有擴大規模、走信息集團的發展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價值;另一方面,作為文化產業,科技期刊發展亟需有創造力的創新型人才。這都要求期刊發展與資本和金融深度融合。
2023年3月份即將結束,3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利用新方法破解藥物誘導的蛋白翻譯后修飾doi:10.1126/scie......
3月14日,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培育的20家科技領軍企業完成認定工作并向社會公布具體名單。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呼倫貝爾東北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行業龍頭......
近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22年度前沿科學中心立項建設的通知》,南開大學“有機新物質創造前沿科學中心”獲批立項建設,這標志著該校在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平臺建設上取得了新突破。據悉,“有機新物質......
關于申報2023年科技期刊項目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服務促進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設置相關科技......
3月18日,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屆第一次理事長辦公會在京召開。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長徐延豪主持會議。徐延豪指出,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事業前行的正確航向......
2023年3月18日至21日,由廣西大學牽頭承辦的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二屆世界大跨拱橋建造技術大會在南寧舉行。大會以“大跨拱橋建造技術:創新與實踐”為主題,設置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和分會場報告,以線上和......
公告信息:采購項目名稱力航系材料試驗機采購項目品目貨物/通用設備/儀器儀表/試驗機/其他試驗機采購單位南方科技大學行政區域廣東省公告時間2023年03月16日16:42獲取招標文件時間2023年03月......
《食品工業科技》開始征稿啦!1979年創刊,國家綜合性科技期刊,輕工行業優秀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北京食品學會“突出貢獻單位”。本次征稿范圍如下圖所示,欄目設置為:未來食品、研究與探討、生物工程、工......
近日,清華大學主導的一項關于北方野火的國際合作研究登上國際科學頂刊Science(《科學》)。研究發現2021年北方森林野火二氧化碳排放創歷史新高,占當年全球野火碳排放的23%。而二十年前這一比例通常......
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根據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該議案提到,加強科學技術部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