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提高國際競爭力,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積極進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努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管理體系、高等教育國際化資助體系、校園國際化和國際化師資培養四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較多戰略性的舉措,其經驗值得借鑒。
開放性和國際性是美國高等教育的顯著特征。通過對國際學生、外語學習、出國學習、國際課程和國際化政策五個方面的現狀分析,能夠明了美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的狀況和變化。
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提高國際競爭力,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積極進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努力。根據美國高等教育的特點,下面將從國際學生、外語學習、出國學習、國際課程、國際化政策等方面展開分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6年對國際學生作出了正式認定,國際學生是指非所在國公民,也沒有獲得所在國永久居留權,并且還沒有完成所在國學習的學生。21世紀前,美國國際學生的入學率始終保持較高的增長,1999年以后國際學生的入學率開始趨向平穩,但總體上還有一些增加。2002年,美國的國際學生本科入學率在經過了連續30年增長后首次出現下降。造成這次下降的因素很多,包括較低的簽證申請通過率、高昂的高等教育學費、其他國家教育機構的競爭,以及傳統國際化生源輸出國高等教育實力的不斷增強。美洲國際教育者年會和其他一些機構都對美國不斷下降的高等教育地位倍感關注,認為需要進行國家政策和戰略的挑戰以應對目前這種情勢。最近幾年美國國際學生的入學率在悄然發生變化。國際教育學會2009年發布的有關國際教育交流事務的報告指出,國際學生人數從2004年至2009年增長了51.9%。
外語學習是衡量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之一。美國現代語言協會的調查結果顯示,外語學習人數的比例從上世紀60年代達到16%的最高值以后,一直處于下降狀態,至20世紀末基本維持在7%~8%之間。近年來,美國開始制定強化青年學生學習外語的計劃和措施。前總統布什于2005年1月宣布國家安美國全語言計劃,要求聯邦政府有關機構鼓勵更多的美國人學習俄語、中文、日語、朝鮮語和阿拉伯語等語種,并要求2007年財政年度為這項工作撥款1.14億美元。2007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了《2007年大學機會法》,在加強國際教育方面規定:擴大聯邦學術競爭補助款計劃之補助對象,包括學習關鍵外語第3、4、5年者;加強外語與區域研究獎助計劃,經費用于赴海外研修外國語言及文化課程。
國際教育協會會長認為,到國外受教育可以有助于年輕人培養做世界公民所必需的素質。20世紀末,美國高校出國留學的人數比例還處于非常低的水平,總出國比例不足1%。不過到了21世紀初,美國高校出國留學的人數發生了爆炸性增長,據2009年《門戶開放報告》的調查統計,到國外學習的美國學術人數在2007年至2008年增長了8.5%,在2009年之前的10年間增長了150%。目前,美國國務院大力支持通過各種政府資助項目鼓勵學生赴國外留學,力爭在兩年內使靠資助赴國外留學的美國本科生人數翻一番。
國際課程是指融合了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理念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能夠通過構建有效的學術環境來為滿足世界范圍內不同文化的學習需要提供支持。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僅體現在吸引更多的外國學生來美就讀或鼓勵美國學生去海外留學,設置聯合學位課程和開放課程資源也成為國際化的熱門領域。對于美國許多高等院校,開設雙學位或聯合學位課程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近幾年來,由麻省理工學院倡議的開放課程引領了一場影響全球教育的潮流,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國際聯合項目,有12所美國教育機構以及非洲、亞洲、歐洲和南美洲的50多所機構參與。
當前,美國迫切需要國際化的教育政策來實現那些所謂的全球目標,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自“9·11”之后重新走出低谷。2006年國務卿賴斯和教育部長共同主持了關于國際教育的美國大學校長會議,討論如何吸引外國學生和學者到美國留學,以及如何鼓勵更多的美國學生到其他國家學習,從而加強國際教育。除此以外,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在青年學生國際意識的培養、跨國合作學習研究活動的定期開展、青年學生短期旅行文化交流活動的資助、高校師資國際化培養計劃的實施以及院校之間文化與學術交流項目的常態化運作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完整科學的管理體系是確保有效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的堅實基礎,由聯邦政府部門、大量的非政府機構和種類繁多的支持項目所形成的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在處理有關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相關事務中發揮著不可或缺和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政策的支持至關重要,而政策指導下通過設置獎學金或項目基金的方式直接進行資助則更有效和實際。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民間企業或機構都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多元化和多層級的資助類型,構建了穩定的高等教育國際化保障體系。一方面,設置出國學習項目和獎學金;另一方面,設置留學美國項目和獎學金。
美國教育委員會極力倡導全面的國際化,即通過廣泛、深入和一體化的方法使校園成為“安全國際化”的環境。首先,定期召開高等教育國際化高峰論壇,構建高等教育國際化領袖網絡。其次,總結和發布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管理經驗。最后,構建高校合作聯合體。
教師是教學理念的具體實行者,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學校必須首先實現高校師資隊伍的國際化,這樣才能實現國際化的辦學理念。美國在提高高校師資國際化程度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首先,招聘和獎勵具有國際理念的教師。其次,強化教師的專業國際化成長。最后,豐富教師的國際經驗。
第一,教育教學體系國際化。首先,積極引進國際化教材,引進國外原版教材,增加國際性、跨國文化等內容,強化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意識的培養。其次,加強國際性課程建設。再次,學習借鑒國際教學方法,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的建立,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建立適應國際化要求的教師體系。
第二,科學研究平臺國際化。我國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國際化科研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必須著力建設國際化的科研平臺,通過發揮重點建設學科的帶動作用開展國際合作,按照有計劃、有重點、有考核的原則開展學科建設中的國際科研合作與交流工作。
第三,社會服務機制國際化。社會需求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動力。首先,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是增強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競爭實力的有效手段,我們應充分發揮高等教育機構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具有國際意識、胸懷、知識結構、視野和能力,且善于在全球化競爭中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高層次人才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其次,拓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積極開展與國際知名公司企業的交流合作,尋求建立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實現大批高科技含量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從而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力地促進高校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再次,在專業建設中體現國際化的特色。最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和擴展,其中學生的國際流動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社會服務基本形式之一。
連日來,大語言模型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推出的能根據文字指令即時生成短視頻的大模型——Sora成為各界熱議的焦點話題。有業內專家指出,Sora的誕生意味著通用人工智能(AI)的實現可能從十......
據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消息:為加快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2023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財政下達自治區直屬高校“雙一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和特色發展引導資金4.13億元,支持7所自......
不久前,美國物理學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得2024年度巴克利獎。作為國際公認的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高獎,這是該獎項自1953年授獎以來,第一次頒發給中國籍物理學家。......
抑郁癥和廣泛性焦慮癥是目前社會中最常見的心理疾病。數據顯示,隨著學術、社會和經濟壓力越來越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出現抑郁癥和焦慮癥的情況越來越多。很少有研究比較接受過高等教育和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
10月14日,2023“高等教育強國指數”發布,數據顯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區域差異大,美國一枝獨秀,中國領跑第二方陣。“高等教育強國指數”由全國高校信息資料研究會研制、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與中國人......
9月18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率中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訪問約旦大學,與該校校長納西爾·奧貝達特進行座談。座談現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供圖杜玉波指出,中約是患難與共、相向而行的好朋友、好伙伴。兩國高校校......
1953年,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前身)成立,標志著中國石油高等教育的開端。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迎來建校70周年之際,日前由中國石油教育學會、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石油大學......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了2023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技術運用于教育:誰來做主》(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聚焦技術在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既對技術對教育產生的積極作用作了闡述,又......
今年高考前夕,《中國科學報》曾以《大學生的時間都去哪兒了》(2023年6月6日第4版)為題,針對大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過少,導致大學生活日趨“高中化”現象,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解讀,在高教界引發強烈共鳴......
據報道,近日,全國高校科技創新暨優秀科研成果獎表彰大會在京召開。大會對2021、202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獲得者代表進行了表彰。教育部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