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近期《Nature》下載論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6年12月17日 ~ 2017年1月16日):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Nature 540 (2016年12月22日)
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志再次選出了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十位在各自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家分別是:Gabriela Gonzalez、Demis Hassabis、Terry Hughes、Guus Velders、Celina Turchi、Alexandra Elbakyan、John Zhang、Kevin Esvelt、Guillem
認識節食后體重反彈
Nature 540 (2016年12月22日)
許多人在節食減肥后都無法長期維持,而是會出現了周期性的減重-反彈增重。這一現象背后的機制尚不清楚。Eran Elinav及同事在小鼠中發現了一種腸道微生物組特征,在小鼠成功節食后仍持續存在,且在小鼠重新接觸引發超重的飲食后會導致反彈增重和代謝改變。通過糞便轉移方式,反彈增重表型可傳遞到不節食的小鼠中。作者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能基于微生物組做出個人化的節食后體重反彈預測。
元轉錄組學分析揭示病毒的生物多樣性
Nature 540 (2016年12月22日)
張永振及同事記錄了200余種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數據。通過采樣藤壺、雙殼動物、血吸蟲、海葵、白蛉和蝦等動物中的病毒,作者發現了1445種前所未知的RNA病毒,填補了RNA病毒系統發生學領域的空缺,并揭示了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程度。
潛在的癌癥轉移機制
Nature 540 (2016年12月22日)
癌癥轉移的原因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兩篇互有關聯的論文中,Christoph Klein、Julio Aguirre-Ghiso和同事發現,在小鼠模型中,早在腫瘤發生早期,從原發腫瘤播散的細胞能轉移到遠位器官。這兩篇論文還分析了有關腫瘤細胞播散的分子基礎,它們或可作為預防癌癥轉移的靶點。
口腔癌的轉移啟動細胞
Nature 541 (2017年1月5日)
CD36識別有轉移可能的細胞對開發抗轉移療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Salvador Aznar Benitah及同事在人類口腔癌樣本中發現了一群具有高轉移可能性的細胞,它們表達脂肪酸受體CD36的水平較高。在小鼠模型中,這些細胞啟動了腫瘤轉移。棕櫚酸或高脂肪飲食會增加腫瘤轉移,而阻斷 CD36可以減少腫瘤轉移。
體脂與糖尿病風險
Nature 541 (2017年1月5日)
肥胖是2型糖尿病與相關代謝疾病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遺傳關聯研究已經識別出了與肥胖相關的基因組位點,近期研究還表明肥胖與DNA甲基化有關。本文作者報告了對體質指數 (BMI) 的表觀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BMI與血液和脂肪組織中187個位點的DNA甲基化相關。他們發現,這些甲基化變化是由肥胖引起的,并與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上升相關,且獨立于傳統風險因素。
亞馬遜雨林氣候變化
Nature 541 (2017年1月12日)
本期封面為2016年4月6日于國際空間站拍下的亞馬遜河鳥瞰圖。無論是在年度還是千年尺度上,亞馬遜雨林既響應氣候和生物地球化學變化,也驅動其變化,但有關該地區歷史氣候變率的高分辨率記錄很難找到,而且直到最近,人們甚至都不清楚亞馬遜雨林在末次冰盛期(LGM)是變得更加濕潤還是更加干燥。王先鋒及同事收集了亞馬遜雨林東部天堂洞(Paraíso Cave)中方解石石筍沉積物過去45000年的氧同位素數據,數據表明,在距今約21000年的末次冰盛期,降雨量大約是今天的一半,但在全新世中期(6000年前)的降水量比現今多50%,與全球溫度和二氧化碳的變動大體一致。雖然冰期氣候更為干燥,但亞馬遜雨林仍然保存了下來。然而,雨林在未來能否繼續存在仍是個未知數。封面攝影:Tim Peake/ESA/NASA/Getty Images
食道癌的復雜性
Nature 541 (2017年1月12日)
癌癥基因組圖譜研究網絡(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報告了對164例食道鱗狀細胞癌和食道腺癌的綜合基因組和分子分析。他們發現了區分食道鱗狀細胞癌和食道腺癌的基因組和分子特征,食道腺癌的基因組圖譜與胃腺癌較為接近,這意味著二者或可歸為一類。將食道腺癌與鱗狀細胞癌區別考慮并對這些癌癥做進一步分子表征,或許對臨床試驗以及開發靶向藥物療法有所幫助。
二維半導體的熒光閃爍
Nature 541 (2017年1月5日)
熒光閃爍是量子材料的一個根本特性,它展示了豐富的動力學機制,但在應用中卻常常不受歡迎。近年來,通常能表現出強烈穩定發光特性的二維半導體晶體已經成為了一種前景明朗的光電器件。現在,熊啟華及同事報告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熒光閃爍現象,這種現象發生在兩種不同的半導體單層相互疊加時:兩個單層的發光情況動態相關,一個單層為亮態時,另一個則為暗態,反之亦然。作者討論了兩層間可能的電荷轉移機制,以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并提出這種關聯發光現象或許有助于開發新的量子光子應用。
快速射電暴及其宿主的直接定位
Nature 541 (2017年1月5日)
本期封面為銀河系和美國新墨西哥州卡爾·央斯基甚大天線陣的碟形天線。Shami Chatterjee 及同事報告了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發現的快速射電暴 FRB 121102的亞角秒定位,FRB 121102是已知的唯一一個重復射電暴源。研究者使用高時間分辨率射電干涉觀測方法直接繪制了該射電暴的圖像。快速射電暴 (FRB)是持續時間僅幾毫秒的射電閃光,人們尚不清楚其物理性質。此前,對FRB的觀測分辨率普遍不足,無法精確辨認其宿主或多波長對應物。FRB 121102的定位揭示出了一個持續的射電光源,它與射電暴的角距離在100毫角秒以內。這個神秘的持續射電暴源可能是遙遠寄主星系星云內的一顆中子星、一個低亮度的活動星系核,或者此前未知的一種銀河系外來源。封面攝影:Michael Spain/500PX/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由一個固體鈣鈦礦吸收體夾在幾層不同的電荷選擇材料之間,確保設備的單向電流流動和高壓輸出在p型/intrinsic/n型(p-i-n)PSCs(也稱為倒置PSCs)中,電子選......
大約一個世紀前,人類首次將氦氣液化,開啟了利用液氦進行極低溫制冷的新紀元。隨后,極低溫制冷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大科學裝置、深空探測、材料科學、量子計算等國家安全和戰略高技術領域。然而,用于極低溫制冷的氦元......
2023年Nature上的電池文章匯總1.固態電解質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創新研究所全固態電池研究中心RyojiKanno教授團隊利用高熵材料的特性,通過增加已知鋰超離子導體的組成......
Fe-N-C催化劑是一種具有非鉑族金屬(PGM-free)的氧還原催化劑,可替代在酸性環境中Pt用于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s)的陰極氧還原反應(ORR)。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由于對活性位......
12月18日,《Nature》發布了2024年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人工智能的進步ChatGPT的興起對今年的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創建者,位于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12月12日,Nature發布一篇新聞報道:今年被撤回的文章數量急劇上升,截至2023年底撤稿數量已超過1萬篇,打破年度撤稿記錄。專家表示,這只是冰山一角。由于各出版商正著力于清除大量存在的虛假和同行......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安德烈·蓋姆(Andre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消洛夫(KonstantinNovoselov)發現他們能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得到越來越薄的石墨薄片。他們從高......
導語:在太陽能領域,一場革命正醞釀。鈣鈦礦技術的崛起引領著一系列對太陽能電池的全新探索,特別是其串聯結構的出現。這意味著不僅僅是硅,太陽能電池的未來可能由更為創新和高效的鈣鈦礦-硅串聯電池來主導。本文......
導讀:12月5日Nature發表的新聞評論,關于使用AI的許多論文的有效性或可靠性存在許多潛在問題,但目前尚不清楚基于AI的科學文獻中的錯誤或不可靠的發......
如果超導材料能夠在環境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存在,其表現出的零電阻現象將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盡管幾十年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這種狀態尚未實現。2023年3月08日,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RangaP.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