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許多人希望透過基因圖譜掌握預防癌癥、延緩衰老的健康密碼,未來醫療透過基因檢測尋找治療方案將是大勢所趨。然而,尋找神秘基因密碼背后的真相并非按圖索驥那么簡單,個人的承受能力、社會歧視等因素也會阻擾人們面對真相的意愿。
漫無目標地做基因圖譜,很多時候只是徒添煩惱,無助于預防疾病。導致疾病的主要因素除了基因,還有環境、生活方式及衰老等因素。——受訪醫學專家
科技進步,電腦技術已能為人類基因排序,制成基因圖譜。從前多為醫學診斷用途,現在也有實驗室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許多人希望透過基因圖譜掌握預防癌癥、延緩衰老的健康密碼,不惜花上四位數或更高的價碼。
拿到自己的基因圖譜后,也要知道如何解釋檢測結果才有意義。電腦技術能把人類46個染色體、2萬2000個基因排列出來,即使醫學知識每天都更新,并不代表圖譜顯示的某個或某組基因突變,醫學專家都能一一理解其意義,更不用說提供醫療建議。
未來醫療透過基因檢測尋找治療方案將是大勢所趨。但遇到需要做基因檢查時,許多人面對的是社會標簽的壓力。尋找神秘基因密碼背后的真相,并非按圖索驥那么簡單,個人的承受能力、社會歧視等因素也會阻擾人們面對真相的意愿。
哪些人須做基因檢測?
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已有基因檢測設施。時至今日,盡管因為經濟效益因素本地不具備某些基因檢測服務能力,但是通訊科技,人們可以把口液、血液樣本空郵到外地做測試。
健康知識的提高,使人們對基因檢測的接受程度隨之提高。好萊塢影星和安吉麗娜卓莉(Angelina Jolie)因檢測到乳癌基因(BRCA)突變,毅然切除乳房和卵巢,解除日后患癌威脅,啟發許多人大膽地面對基因真相。
這類病例一般是有家族病史或個人出現病癥,征詢醫生意見后接受測試。除此之外,基因檢測還用在其他方面,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神秘。
國大醫院小兒遺傳與代謝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吳麗明副教授說,人們做基因檢測的用意各有不同。身體未出現癥狀,但擔心自己基因潛藏健康威脅而做基因檢測是其一;也有生育后,寶寶出現病癥,因此父母需要做基因檢測,尋找真相;另一種情況是寶寶出生前接受基因檢測,包括染色體問題,如第13號染色體(Patau syndrome)、第18號染色體(Edwards syndrome)。如果母親屬于高齡產婦,會檢查胎兒是否有第21號染色體(唐氏綜合征)。
吳麗明副教授指出,如果家族歷史記錄有成員孩童時患有嚴重疾病,會針對病癥進行測試。
國大醫院分子診斷中心檢驗科副主任兼副顧問醫生陳美玲說,分子中心檢驗的案例更多是用作醫療診斷,包括地中海貧血(thalassemia)、HLA B1502基因(擁有這個基因會對某類抗癲癇藥物過敏)、影響男性智力的基因突變脆性X綜合癥(Fragile X syndrome)。其中,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占我國人口約3%;在我國特別學校就讀的男學生,逾2%有脆性X綜合征的基因。
漫無目標地做基因圖譜,很多時候只是徒添煩惱,無助于預防疾病。
鷹閣醫院婦產科謝燕妮醫生指出,當病人的家族病史顯示患癌風險高,或者年紀輕(40歲或45歲以下)患上癌癥,才會建議病人接受基因檢測。
謝燕妮醫生說:“(做基因圖譜)就像大海撈魚,捕捉到一堆奇奇怪怪的魚類。即使發現有基因突變,如果目前的醫療知識還無法破解它的含義,那么我們該如何是好?就像身上有一個定時炸彈,但是你不知道它幾時、在哪里爆炸。”
她說:“光是做基因檢測是沒有意義的,測試結果出爐后,我們還需給予輔導,幫助病人管理風險。”
另一方面,基因檢測所采用的技術會影響測試結果。到底是做基因排序(genetic sequencing)還是做基因形式上的變化(polymorphism),測試不同,結果大不同。
吳麗明副教授說:“我們擔心的是,消費者自己送口液樣本做基因檢測,檢測結果稱一切無恙。但可能是檢測技術不同,應該檢測的沒有做,而消費者相信檢測結果,日后有癥狀也置之不理,沒有及時就醫。”
檢測前的心理準備
吳麗明副教授指出,人們接受基因檢測主要是希望能做好健康管理。但檢測出基因突變,不一定就改變個人的健康管理。因為基因檢測有時只能提供一個患病概率,無法確定何時何處患病,不代表你必然患病,或者已經患病。
她說:“如果我們是檢測單基因,而這個基因只有一個病癥,我們可以針對治療。但如果是100個基因,25%至40%有助于提供更多診斷線索,10%至20%會改變管理方式,但并沒有100%清晰的診斷結果。”
以乳癌基因(BRCA genes)為例,即使檢測結果99%正確,仍有許多不明朗的因素。吳麗明副教授說,有乳癌基因突變,意味著患上乳癌的風險高達80%,至于幾時患病,并沒有明確答案。下一代遺傳這個基因的概率則是50%。這些不確定因素,對病人來說可能是心理負擔;但也有心理堅強的病人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并積極地面對。
謝燕妮醫生指出,有些患者擔心被標簽化而拒絕做基因檢測。這個社會標簽不僅可能影響個人就業,也可能影響下一代的婚姻大事。未來的夫家可能非常介意子孫后代遺傳這個基因。
受訪的醫學專家不約而同地指出,導致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并不是基因,而是環境、生活方式及衰老。
吳麗明副教授說:“外在環境、社會環境、生活方式選擇、年齡、性別對健康的影響很大。基因固然起了作用,但就一些常見病癥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新加坡人患病率提高很多,我們的基因并沒有改變得這么快速,說明是環境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導致患病率增加。”
謝燕妮醫生說:“生活習慣保持健康,飲食適中,不要抽煙。不需要等到做了基因檢測,才決定活得更健康。”
基因檢測對癥下藥
基因檢測的積極作用在于有助于醫生定制更細致的治療方案,包括選擇更具效用的藥物。
有關癌癥的基因檢測可分為遺傳性突變(germline mutation)及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前者是指人體細胞基因突變,是會遺傳的;后者則是細胞受到外來影響而產生基因突變,可能演變成癌細胞,并不存在身體其他地方,也不會遺傳。
陳美玲醫生指出,腫瘤治療較常用到基因檢測。腫瘤科會透過基因檢測為癌癥病人尋找較適合的治療藥物。
謝燕妮醫生指出,婦科腫瘤基因檢測,除了乳癌基因,另一個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簡稱HNPCC)基因突變也會提高婦女的患癌風險。HNPCC也會增加男性患癌風險。
謝燕妮醫生說,如果病人檢測到BRCA或HNPCC基因突變,我們便會提供管理信息,應注意哪些癥狀,要比一般人更早定期做身體檢查。
婦女若是BRCA基因攜帶者,醫生會根據家族病史,制定管理方案。有的家族歷史只有乳癌病例,有的則是卵巢癌,有的是兩者皆有。若患上卵巢癌概率較高,會建議病人長期服用避孕藥,風險可以減輕一半。但是如果患上乳癌的概率較高,就不會建議病人服用避孕藥,因為這會提高患乳癌風險。
若是HNPCC基因攜帶者,醫生會建議病人早做家庭規劃,完成生育后可考慮切除卵巢。
謝燕妮醫生指出,HNPCC基因攜帶者預防直腸癌的方法是30歲前做直腸癌預防檢查。
基因和疾病的關系
人體每個細胞都有一組基因,細胞會隨著時間產生變化,跟出生時的基因不同。細胞組每分裂出新細胞,會將之前的基因抄寫一遍,但在抄寫過程中可能出現抄錯情況。隨著細胞不同分裂,錯誤的基因缺失不斷累積,直到細胞無法運作,便可能出現癌癥威脅。
人體內的蛋白質由基因組成。我們的肉身是由基因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而成型,形成外貌模樣。不同的基因引發不同的疾病,并且兩者之間的關系變化多端。有些基因是一旦擁有100%便會出現這個疾病;有些基因則是增加患病風險,一般人較為熟悉的BRCA基因突變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有些疾病是單基因引起的,例如BRCA基因突變患上乳癌、卵巢癌的風險就會提高;有些則是多重基因造成的,例如自閉癥,目前未能破解基因組的密碼。
環境因素也非常重要,受訪的專家指出,許多疾病是環境和生活方式造成的,所以生病時不要以為都是基因的錯。
導語:新冠感染后果,因人而異,與易感基因密不可分。目前,已知長新冠與200多種癥狀有關,包括嚴重疲勞、肺功能障礙、神經疼痛以及注意力和記憶力困難。但是,導致長新冠發展的生物學機制仍不清楚。近日,科學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67.shtm近日,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教授劉占舉團隊聯合美國學者黃海亮、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三院......
2月9日,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發布關于征集農業轉基因核酸快速檢測產品的通知,通知要求,征集的核酸快檢設備滿足可在田間完成全流程DNA提取、核酸擴增和檢測工作,包括試劑、裝置及設備等。此外,還要求產品......
當下,胰腺癌二線治療的選擇藥物十分有限,記者14日獲悉,中國自主研發藥物——鹽酸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在胰腺癌二線治療中顯示出了良好的抗腫瘤活性與安全性,有望成為晚期胰腺癌二線治療標準治療方案,為中國胰......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10日消息,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通知提出,推動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助力疾病早期預防,加快疫苗研發生產技術迭代升級,開發多聯多價疫苗,發展新型基因工......
中國是腎癌大國,其中40%的腎癌患者在初診或隨訪過程中出現轉移,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其中,遺傳異質性高、缺乏精準有效治療靶點是腎癌治療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葉定偉團隊攜手復旦表型......
近日,科學家完成蘇鐵基因組解析工作,發布蘇鐵完整基因組圖譜,這意味著種子植物基因組演化研究中的最后一塊拼圖已順利完成。4月18日,《自然-植物》(NaturePlants)以封面文章發表該研究成果。據......
01mNGS市場宏基因檢測市場已經有30多個玩家了,整體來講市場還屬于快速發展期,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后,宏基因檢測的臨床價值得到進一步的認可;雖然在技術上或多或少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宏基因的出現無疑是為......
從繪制中國食管癌基因圖譜、創立以精準的“累及野”放療技術為核心的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療方案,到最后形成食管癌放化療“中國方案”關鍵技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科教授趙快樂團隊歷時近30年完成的項目“中國......
2021年9月12日,由中國蛋白藥物質量聯盟、廣東省生物產業協會、廣州醫藥行業協會、廣州市儀器行業協會、廣州市生物產業聯盟和振威國際會展集團主辦第6屆廣州國際生物技術大會暨展覽會(BTE2021)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