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11-23 21:01 原文鏈接: 東亞最早的古人類之間暴力行為的化石證據

      11月21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絡版(Early Edition)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杰副研究員與南非以及美國學者合作研究的一項成果。通過對距今大約13萬年的廣東馬壩人頭骨化石表面痕跡的研究,吳秀杰等人確認馬壩人頭骨表面的痕跡是局部受到鈍性外力沖擊造成損傷愈合后形成的,造成損傷的原因很可能是人類之間暴力行為所致。同時,這項研究提供了東亞地區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受到暴力損傷后長時間存活的證據。

      古人類化石表面的各種痕跡記載著當時人類的生存和埋藏環境、健康狀況和生存適應活動等重要信息。尤其是保存在化石上創傷痕跡的部位和表現特點可以提供古人類之間可能的暴力行為,以及受傷后愈合和生存能力的重要信息。

      1958年發現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獅子山的人類頭骨化石是華南地區最重要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年代測定顯示馬壩人生活在大約13萬年前,在分類上被歸入早期智人,或古老型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自發現以來,馬壩人化石在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研究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馬壩人頭骨所呈現的一些特征,如鼻骨和眼眶形狀曾被認為是繼承了東亞更新世中期人類的特點,但同時也具有反映與歐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證據。馬壩化石發現后,曾經有學者注意到其右側額骨表面有一個凹陷的痕跡,沒有進行過深入的研究。

      在過去的一年里,吳秀杰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對馬壩人頭骨化石表面的痕跡進行了細致深入的研究。研究小組采用形態觀測、CT掃描和病理分析等手段對頭骨痕跡及附近區域的顱骨外板、板障和顱骨內面的大體和微觀形態,以及組織結構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對比。他們發現位于馬壩人右側額骨的痕跡呈半圓型,大小約30 mm2,整個痕跡下凹1.5mm。痕跡表面粗糙,呈現波紋狀隆起的細脊。痕跡對應的顱骨內面呈凸出狀。在痕跡周邊可見有明顯的傷后愈合跡象。CT掃描顯示痕跡及其附近呈現明顯的愈合證據,包括顱骨外板和板障區域明顯增厚等。

      與相關標本和數據的對比,馬壩人頭骨的痕跡與骨膜炎、骨結核、骨腫瘤、燒傷等明顯不同,而符合局部受到鈍性物體打擊的表現。經過與世界范圍更新世中、晚期人類化石中呈現骨骼外傷的標本對比后,研究小組認為馬壩人頭骨痕跡是受到局部鈍性力量沖擊造成的外傷愈合后所致。根據外傷痕跡的形態和部位,這種痕跡很可能是當時人類之間暴力行為的結果。同時,馬壩人頭骨外傷痕跡的愈合顯示了當時人類在受到嚴重暴力傷害后的長時間生存能力。

      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已經發現許多具有損傷及愈合痕跡的古人類化石,但其中可能由人類間暴力導致的古人類化石證據尚不多見,僅包括尼安德特人(法國的Dolní Věstonice、Saint-Césaire,以及伊拉克的Sunghir 1)和西亞的早期現代人(距今大約10萬年前的Qafzeh人)等。一些中國古人類化石,如周口店直立人、藍田直立人及南京1號直立人,雖然頭骨表面也有特殊的痕跡,但都不是人為的暴力行為所導致的:周口店直立人頭骨表面的一些小的凹陷可能是由于地層的擠壓或者食肉動物啃咬的結果;藍田直立人眶上圓枕處的缺損最初被認為是愈合后的創傷,后被證實是死后埋藏環境所引起;南京1號直立人額骨表面的凹凸不平最大可能是火燒后的愈合痕跡。

      吳秀杰等人對馬壩人頭骨的創傷痕跡的研究首次提供了東亞地區最早的人類之間暴力行為,以及受傷后長時間存活的化石證據。這項研究對于探討東亞地區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在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程中的生存適應活動,以及拓展中國古人類學的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

      論文鏈接

    圖1. 馬壩人頭骨表面的創傷痕跡,CT掃描顯示馬壩顱骨外板和板障區域明顯增厚及其附近呈現的愈合的證據(吳秀杰供圖)

    圖2. 馬壩人生活景象復原圖(李榮山繪制)

    相關文章

    新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策略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澳大利亞1萬多年前火塘或保存最古老傳承儀式證據

    中新網北京7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人類行為》最新發表一篇考古學論文指出,澳大利亞東南部距今已有約1萬至1.2萬年的火塘,保存了或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化傳承儀式的證據。......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裂齒魚類化石距今2.49億年

    中新網北京6月23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6月23日透露,他領銜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江蘇和安徽交界的距今約2.49億年灰巖結核地層中,研究發現一種新的裂齒魚類,將其......

    400多枚!我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群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

    中外科研人員破解諾氏駝基因之謎

    中新網武漢5月16日電(王俊芳)中外科研人員通過對已滅絕諾氏駝的化石材料開展古基因組研究,破解了諾氏駝基因之謎,并發現歐亞大陸雙峰駱駝不同物種在地質歷史時期存在廣泛的基因流動,其演化歷史比學界已有認知......

    安徽華龍洞遺址:探秘30萬年前古人類生活場景

    中新網合肥5月16日電(記者張強)“通過此次發掘,把洞壁暴露出來,進一步探索在距今30萬年至40萬年期間,古人類在這里面是怎樣生活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華龍洞遺址發掘隊領隊吳......

    撞臉巧克力脆筒3.1億年前鱗木類化石長這樣

    近日,在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城區水泉溝村及郊區蔭營鎮一帶的3.1億年前木化石群發掘現場,科考人員發現大量鱗木類化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觀察、分析和研究,確定這是目前我國古生物化石發......

    柳江人地層與年代學綜合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與柳州市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以及澳大利亞人類演化研究中心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Com......

    距今3.3萬至2.3萬年!新研究為柳江人定年

    柳江人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市通天巖洞發現的早期現代人化石。但關于其生存年代,卻一直模糊不清——6.7萬年前?13.9萬至11.1萬年前?或更久遠的15萬年前?由我國科學家領......

    距今3.3萬至2.3萬年!新研究為柳江人定年

    柳江人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市通天巖洞發現的早期現代人化石。但關于其生存年代,卻一直模糊不清——6.7萬年前?13.9萬至11.1萬年前?或更久遠的15萬年前?由我國科學家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