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6-27 09:30 原文鏈接: 加州大學潘忠禮教授:科研,修養與環境缺一不可

    科學精神內涵豐富,可能每個科研人員都會有不一樣的解讀。怎么理解科學精神?又如何踐行和弘揚科學精神?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著名食品工程專家潘忠禮教授。

    了解科學,才能更好理解科學精神

    科技日報: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應該怎樣理解科學精神這一概念?

    潘忠禮:我們要談科學精神,首先必須要了解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精神,這樣才會理解科學與精神結合后所具有的內涵,理解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科學精神的重要性。

    而談到科學,從廣義上看,科學涵蓋了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內容十分豐富。當今由于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人們在談到科學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自然科學,進而在實踐中出現了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這樣的分類。但無論怎樣分類,這些科學都是知識和過程的結合體,都具有令人激動、有用、不斷發展和全人類參與的特性。而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外在表現為一種心態和態度。科學精神,則指的是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秉持的精神,除了體現其對科學的態度外,同時反映了其在科學實踐中的操守。

    科技日報:在您眼中科學精神的核心內涵是什么?

    潘忠禮:人們對科學精神有著諸多的定義,我認為,科研人員所秉持精神的最重要的內涵是誠實,同時還有探索和挑戰的勇氣。具體體現在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心,尋根問底,循序漸進,系統性地尋找答案。

    自身修養與外部環境缺一不可

    科技日報:認可科學精神是一回事,在實際工作中踐行科學精神又是一回事,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怎樣才能在科研實踐中切實踐行您眼中的科學精神呢?

    潘忠禮:要在科研過程中踐行科學精神,其實很不容易,需要科研人員自身具有對科學知識的熱切渴求和良好的科學態度,當然同時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只有對科學知識抱有極大熱情,科研人員才會有探索真相的勇氣;只有具有挑戰現有科學知識和未知科學知識的勇氣,他們才能揭示科學的真理,使科學進步。縱觀科學發展的歷史,很多重大發現并非在預期之中,而是在科學實驗失敗或非預期結果出現后,依靠研究者挑戰一切的慧眼所發現。尤其是在基礎科學領域,探索和挑戰的勇氣對科學發現非常重要。作為一名科研人員要勇于求證,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才能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

    科技日報:您提到外部環境的重要性,怎么理解這個外部環境?

    潘忠禮:我所說的外部環境,指的是科研氛圍和政策的支持。給科研人員一個寬松的環境,才能促其在科研過程中保持誠信。良好的科研體制和政策應該允許失敗,因為在失敗的過程中,也同樣可能產生新的科學知識。一個科研項目,如果是建立在嚴格的科學可行性評估基礎之上,并且具有切實可行的科學方法來實現項目目標,不管最后結果如何,就應該是一個好的科研項目。

    如果不許失敗或獲得非預想的結果,將造成科研人員為完成任務或達標而弄虛作假,做出學術不端行為,這是科學精神所不能允許的。政策要給科研人員自由的發揮空間,才會利于科學的進步。

    理性看待科研成果至關重要

    科技日報:如您所說,要踐行科學精神,科研人員的自身修養與外部環境缺一不可。但不能否認,在實際工作中,考核評價是科研人員及其所屬機構都要面對的問題,或者說是壓力,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潘忠禮:要弘揚科學精神,讓一位研究人員始終對科學問題抱有積極的熱情,始終秉持科學精神踏踏實實地搞研究,實事求是地、理性地看待其科研結果至關重要。

    科學研究既要有數量也要有質量,不應片面地追求獲取ZL和發表文章的數量。ZL或論文數量雖然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工作量,但不一定能真實反映其對科學發展作出的貢獻。片面追求發表文章和獲取ZL的數量,若這些文章和ZL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沒有貢獻和影響,則浪費了科研人員的大量精力以及眾多的社會資源。

    此外,在科研過程中避免頻繁進行項目驗收和鑒定也很重要,因其很有可能造成科研人員用不實的結果來應付驗收和鑒定;同時過多的成果驗收和鑒定也會分散科研人員的精力,無益于科學精神的形成和發揮。

    科技日報:您怎樣看待我們現今的科研評價體系?

    相關文章

    “青椒”指南:教學與科研如何兼得

    最近,總遇到青年教師反映不知道如何平衡教學和科研的苦惱。這是當下高校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對于那些新體制下的青年教師,盡管各學校的政策可能稍有不同,但最終的考核大致相同——既要有令人驚艷的科研創新成果,又......

    科學家揭示精神分裂癥跨尺度環路機制

    精神分裂癥是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疾病,終生患病率約1%。由于精神分裂癥具有高致殘性、青壯年期發病、低康復率等特點,對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然而,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診療至今主要依賴于對患者癥狀的經驗判斷,面臨......

    作者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規”收獲一篇Science

    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讀博記”:2019年春,28歲的他只身來到法國巴黎,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進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ESPCI-Paris)PMMH實驗室,遇上了兩位不擺架子的“朋友......

    中國科研經費&論文兩大利好!

    近日,有兩則關于中國科研投入和產出的好消息令人振奮。一是據《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22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首次超過3萬億元,達到30782.9億元;二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20......

    卷,太卷了!院士也來申請國自然面上項目……

    科研難做,難在發論文和申基金。兩者相比,基金或許更難上一籌。每年到國自然基金評選階段,那真是千萬大軍擠獨木橋,有人歡喜有人憂。近幾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國自然基金越來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紅書上吐槽,現在......

    中國科學院發布《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看看新增哪些內容

    近日,中國科學院網站發布《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規范》包含總則、科研活動行為規范、社會活動行為規范、增選工作行為規范、禁止行為以及附則共六章,共三十三條。《規范》指出......

    劉少軍院士:搞科研要有把冷板凳坐熱的勁頭

    21世紀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是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自立自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始終昂......

    國產核磁共振儀器“后來居上”,建設科技創新強國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制成功并開始量產,這一突破性創新將造福大量患者。利用人體組織中某種原子核在磁場下的共振現象,隔著皮膚對病灶進行“攝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現代醫學領域。但長......

    我國載人登月火箭主發動機完成飛行任務要求驗證

    從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獲悉,我國載人登月火箭長征十號的主發動機昨天又完成了一次點火試車,驗證了火箭飛行任務對發動機的全部要求,為發動機技術狀態固化、產品技術基線確立、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此次試車的發......

    337萬!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建設項目科研設備采購招標

    項目編號:[230001]FJCGC[GK]20230001項目名稱:黑龍江省食藥同源功能食品加工技術科研試驗基地建設項目科研設備采購采購方式:公開招標預算金額:3,370,000.00元采購需求: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