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探險家們一直夢想著能有不老泉,它的泉水具有治療作用,能使老年人恢復活力,并無限期地延長壽命。
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更多的證據表明長壽的關鍵在于一個稱為SIRT6的基因。他們發現基因SIRT6在具有更長壽命的物種中負責更高效的DNA修復。這一發現揭示了開發抗衰老干預措施的新靶標,可能有助于阻止年齡相關性疾病。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RT6 Is Responsible for More Efficient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in Long-Lived Species”。論文通訊作者為羅切斯特大學生物學教授Vera Gorbunova和Andrei Seluanov。
圖片來自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3.043。
不可避免的雙鏈斷裂
隨著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年齡的增長,它們的DNA越來越容易斷裂,這可能導致基因重排和突變---癌癥和衰老的標志。出于這個原因,人們長期以來假設DNA修復在決定有機體的壽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雖然吸煙等行為會加劇DNA中的雙鏈斷裂(DSB),但是這種斷裂本身是不可避免的。論文共同作者、羅切斯特大學生物醫學遺傳學教授Dirk Bohmann 說道,“它們總是在體內存在著,即使你是超級健康的。DSB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氧化損傷,這是因為我們需要氧氣來呼吸,這種斷裂是不可避免的。”
Bohmann說,相比于壽命較長的有機體,像老鼠這樣的有機體在相對較短的生命中積累DNA雙鏈斷裂的機會較小。“但是,如果你想活50年左右,那么就需要構建一個系統來修復這些斷裂。”
長壽基因
SIRT6通常被稱為“長壽基因(longevity gene)”,這是因為它在排列蛋白和招募修復DNA斷裂的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另外,缺乏這個基因的小鼠過早衰老,而攜帶這個基因額外拷貝的小鼠則活得更長。這些研究人員猜測如果更有效的DNA修復是更長壽命所必需的,那么壽命更長的有機體可能進化出更有效的DNA修復調節因子。 SIRT6活性因此在長壽物種中增強了嗎?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18種壽命從3年(小鼠)到32年(裸鼴鼠和海貍)的嚙齒類動物物種的DNA修復。他們發現具有較長壽命的嚙齒類動物也經歷了更有效的DNA修復,這是因為它們的SIRT6基因的表達產物---SIRT6蛋白---更為強效。這也就是說,SIRT6在每個物種中都不相同。相反,這個基因與長壽共同進化,變得更有效,因此具有更強SIRT6活性的物種活得更長。Bohmann說,“SIRT6蛋白似乎是壽命的主要決定因素。我們證實如果在細胞水平上,這種DNA修復效果更好,那么在有機體水平上,就具有更長的壽命。”
這些研究人員隨后分析了小鼠中發現的較弱的SIRT6蛋白與海貍中發現的較強的SIRT6之間的分子差異。Gorbunova說,他們鑒定出5個氨基酸負責讓更強的SIRT6蛋白“在修復DNA方面更具活性,在酶功能方面表現更好”。當他們分別將海貍和小鼠SIRT6插入到人體細胞中時,海貍SIRT6要比小鼠SIRT6更好地減少應激誘導的DNA損傷。相比于攜帶著小鼠SIRT6的果蠅,海貍SIRT6也更好地延長了攜帶海貍SIRT6的果蠅的壽命。
具有更為強效的SIRT6的物種?
Seluanov說,雖然看起來人類SIRT6在功能上已得到優化,但“還有比人類更長壽的其他物種”。這項研究的后續步驟涉及分析那些比人類更長壽的物種---比如可以存活200多年的北極露脊鯨(bowhead whale)---是否已經進化出更為強效的SIRT6基因。
Gorbunova說,最終目標是阻止人類中的年齡相關性疾病。“如果由于DNA因年齡的增加變得雜亂而患上疾病,那么我們就能利用這樣的研究來制定可以延緩癌癥和其他退行性疾病的干預措施。”
2月26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獲悉,該院葉文秀研究員和郭立研究員團隊繪制了全球首個涵蓋葡萄屬的歐亞、北美和東亞世界三大種群的72個葡萄種質材料的單倍型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從而揭示葡萄屬豐富遺傳......
在生命科學的廣袤領域中,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ies,GWAS)宛如一座燈塔,照亮了探索遺傳變異與健康、疾病關系的道路。想象一下,若能整合全球各機構的基因......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林木種質資源研究團隊在《經濟作物和產品》(IndustrialCrops&Products)上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組裝了無患子的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基因組......
2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張龍超研究員、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劉娣研究員、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王金勇研究員、岳麓山實驗室印遇龍院士、四川農業大學李明洲教授聯合發布消息,國際首個豬T2......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李晨虹團隊為為環境DNA(eDNA)定量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提升eDNA在物種監測、生態評估及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應用精度,未來可進一步拓展至更廣泛的生境和目標物種,并優化其在實......
記者20日獲悉,中國的醫學專家和分子細胞學專家攜手攻克了生殖生物學領域長達數十年的科學難題。他們首次在實驗室環境中成功模擬并解析了減數分裂過程中DNA雙鏈斷裂(DSB)形成的分子機制,為揭示有性生殖的......
在沙漠和旱地中,有一種神奇的生物土壤結皮被稱為“沙漠皮膚”,其在維持土壤健康、減少侵蝕、促進養分循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綠藻(特指片球藻屬綠藻)就是土壤結皮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因其能適應各種極端環境如冰......
北京時間2月19日24點,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原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童明漢課題組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黃旲團隊的研究成果,題為“I......
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通訊》的研究發現,攜帶人源化蛋白NOVA1變體的小鼠發出的叫聲比野生型小鼠更復雜。該研究有望為找到影響人類語言能力演化的關鍵基因提供更多線索。人類何時以及如何獲得言語所需的大腦......
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作物改良,但以DNA形式遞送基因編輯工具的方式存在外源DNA整合風險和脫靶效應。近年來,無外源DNA殘留的基因組編輯遞送技術備受關注。盡管基于核糖核蛋白的遞送策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