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末(約2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事件是地質歷史上五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之一。但恐龍卻幸運地避過了這一劫難,并稱霸侏羅紀和白堊紀世界。
那么,造成三疊紀末陸地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什么?恐龍為什么能在這場天災中得以生存,并于災后迅速發展呢?
與我們印象中恐龍“光禿禿”的外表不同,最新研究發現,恐龍天生就有羽毛。這些羽毛具有保溫功能,讓恐龍可以適應極地寒冷的氣候,躲過了三疊紀末火山冬天,并迅速占據侏羅紀生態主位。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合作完成,7月2日發表于Science Advances。
一切起源于一批“不合時宜”的恐龍腳印化石。
晚三疊世(2.3億~2億年前)至早侏羅世早期是地球歷史上典型的溫室時期,地球兩極不存在冰川,森林覆蓋一直到達當時的潘吉亞大陸南北兩極。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團隊不僅將這一時期準噶爾盆地的古緯度,由先前通常認為的北緯40度左右重新校正至約北緯71度,并且首次在深湖相泥巖中發現了冰筏沉積。
準噶爾盆地保存冰伐沉積和恐龍腳印的湖相地層(南京古生物供圖)
論文作者之一、南京古生物所助理研究員房亞男告訴《中國科學報》,冰筏沉積的發現指示,即使在兩極無冰川的溫室地球時期,極地也存在氣溫低于零度的季節性結冰。
“特別巧合的是,在準噶爾盆地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湖沼相泥巖中,我們也發現了保存精美的恐龍腳印化石。這表明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恐龍生活于極地地區,并適應極地季節性的嚴寒氣候。”房亞男說。
為什么恐龍能夠抵御嚴寒存活下來呢?
論文通訊作者、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沙金庚介紹:“我們根據系統發育支架法推斷,恐龍天生具有羽毛,但是這些羽毛明顯不是用于飛翔的。此外,恐龍的羽毛結構和可以飛行的翼龍的羽毛結構相似,我們進而可以推斷整個鳥跎類都天生具有羽毛。”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原始的羽毛最可能的用途是用于恐龍的保溫。這一點或許可以解釋不同種類的恐龍在不同緯度的分布區別。
沙金庚說:“在三疊紀末,我們發現低緯度地區以食草和食肉性的擬鱷亞目(大型初龍)為主,缺少食草性的恐龍。”
與之相對的是,在中、高緯度地區,食草性的擬鱷亞目明顯少于食草性的恐龍。
對此,沙金庚解釋道,具有保溫功能的原始羽毛確保了食草性恐龍能夠抵御中、高緯度的冷冬,進而獨享中、高緯度豐富且穩定的植物資源。而沒有羽毛保溫的擬鱷亞目因無法抵御中、高緯度的冷冬而無法生存。
晚三疊世準噶爾盆地古地理位置及恐龍分布圖(南京古生物所供圖)
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大西洋超級火成巖省的噴發。
超級火山噴發釋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導致的全球升溫、海洋酸化和缺氧等,一直被認為是造成海洋生物滅絕的原因。而“保溫”為什么成為了恐龍幸存的秘訣?
研究團隊認為,超級火山噴發首先造成的火山冬天,是陸地生物滅絕的首要因素。
什么是火山冬天?
沙金庚解釋道,火山冬天是指由于火山噴發釋放的大量火山灰和氣溶膠等阻擋日照輻射,從而造成地球表面溫度驟降。火山冬天持續時間較短,一般為幾年到幾十年間,很難直接記錄于沉積物中。
“數值模擬可以證明,三疊紀末中央大西洋超級火成巖省的噴發造成了嚴重的火山冬天。”沙金庚告訴《中國科學報》。
“如果是升溫,陸地生物會由低緯度遷移至高緯度。然而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后,陸地四足動物包括恐龍卻由高緯度遷移至低緯度,原本低緯度地區的擬鱷類恐龍滅絕了。”沙金庚表示,“在此基礎上,我們推斷是火山冬天的‘冷’造成了陸地生物大滅絕,而非傳統觀點認為的‘熱’。”
此時,具有能保溫功能的羽毛、且早已適應極地嚴寒的恐龍,幸運地存活了下來。
恐龍嘴里叼著一個基干哺乳動物,背景是中央大西洋超級火成巖省在潘吉亞大陸赤道地區的噴發,赤道地區因火山冬天下起鵝毛大雪(Larry Felder繪制)
之后的故事,科學家都已經知道了。
在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后,恐龍體積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圍迅速擴張。比如,蜥腳類恐龍從晚三疊世的中、高緯度地區擴張到低緯度地區,鳥臀目恐龍首次出現,獸腳類恐龍的體積增加了近20%,恐龍總數量增加了近一倍。
從此,恐龍開啟了長達1.3億年的地球陸地霸主時代。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晚白堊世(約1億年至6600萬年前)中等體型的深吻暴龍新物種化石,命名為......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英國和西班牙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現有哺乳動物和鳥類擁有的調節體溫的能力,可能源自約1.8億年前侏羅紀早期就出現的一些恐龍。相關論文發表于5月15日出版......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和西班牙維戈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大約1.8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一些恐龍就進化出體溫調節能力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體溫調節是當今所有哺乳動物和鳥......
一項對化石記錄的新分析表明,恐龍違背了被稱為伯格曼法則的生態學規律。納努克龍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手繪圖 圖片來源:NobuTamuraviaWikimediaCommons這個法則......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撞擊時造成巖石粉碎帶來的細小硅酸鹽塵埃,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冷和撞擊發生后對光合作用的破壞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
生命演化史上有一些重要的節點事件,比如頜的出現,魚類登上陸地,爬行動物飛上藍天等等。過去,科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當這類具有“演化革新”意味的特征或者形態功能在某一類群中剛剛出現時,該類群的演化速率會變......
12月28日,兩名工作人員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武定縣和雙柏縣開始進行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此次計劃發掘三地共9處恐龍化石點。據介紹,自1938年在祿豐地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