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晚白堊世(約1億年至6600萬年前)中等體型的深吻暴龍新物種化石,命名為“徐氏亞洲暴龍”,致敬中國恐龍學家徐星院士。
徐氏亞洲暴龍復原圖
徐氏亞洲暴龍的化石發現及研究,代表了暴龍科在亞洲最南部的身影,為暴龍科在晚白堊世的多樣性和演化提供了見解。
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鄭文杰和同事合作,對2017年在中國東南部江西贛州發現的化石標本進入深入研究,鑒定出這個新物種化石包括一件長47.5厘米接近完整的頭骨和部分身體骨骼。該樣本總體長據估在3.5米至4米,對其右腓骨結構的分析表明化石樣本屬于一個尚未完全成年的個體,但已經度過了最快生長期。同時,該標本具有相對較深的吻部和下顎。
徐氏亞洲暴龍頭部復原圖
對暴龍類物種關系的分析表明,徐氏亞洲暴龍與大型深吻暴龍特暴龍屬和暴龍屬是近親,后兩者的體型比徐氏亞洲暴龍大兩倍以上。論文作者指出,徐氏亞洲暴龍的體型不到長吻的虔州龍的一半,虔州龍是和徐氏亞洲暴龍生活在同一地區、同一時代的暴龍物種。頭骨結構和大小的差異表明,這兩個物種可能采取了不同的進食策略,并占據了晚白堊世生態系統的不同生態位:虔州龍顯然是食物鏈的頂端,而徐氏亞洲暴龍則可能居于虔州龍和較小的竊蛋龍之間的生態位。
論文作者總結認為,徐氏亞洲暴龍可能是目前唯一確定的中等體型暴龍。過去的研究對其他較小暴龍物種,如矮暴龍和白熊龍的存在與否存有爭議,提出屬于這些物種的個體可能實際上是大型暴龍的幼體。(完)
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比歐洲出土的始祖鳥還要“老”1000多萬年它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參與命名作為全世界發現并命名恐龍屬種最多的科學......
光明日報呼和浩特12月2日電記者高平、王瀟從內蒙古自然資源廳獲悉,一件采集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堊世恐龍標本被認定為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百年鴛鴦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
在動物王國中,現代鳥類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甚至可以與一些哺乳動物媲美。而現代鳥類獨特大腦和智力是如何進化的,一直是脊椎動物進化領域的謎團之一。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帶領的......
在億萬年前的地球上,恐龍是如何演化成為地球霸主的?這一問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利用恐龍消化物(糞便和嘔吐物)的化石樣本,重建出恐龍崛起成為地......
編者按:十五年后回訪,徐星的辦公室還是初見的樣子:擺滿化石的三面貨架、放著顯微鏡的工作臺、放滿專業書和恐龍模型的書柜、電腦桌……就連他本人也一如往常,溫和儒雅、一身利落,只有兩鬢間的星點白發暴露了些許......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晚白堊世(約1億年至6600萬年前)中等體型的深吻暴龍新物種化石,命名為......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晚白堊世(約1億年至6600萬年前)中等體型的深吻暴龍新物種化石,命名為......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晚白堊世(約1億年至6600萬年前)中等體型的深吻暴龍新物種化石,命名為......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