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熱帶降水對全球能量分配、區域氣候、旱澇災害等至關重要,降水的變化是大氣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核心問題。近年來,關于降水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機制,國際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目前多雨地區降水將增加;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降水的增加集中在未來海溫增加較多的區域。而以上兩種理論在解釋降水變化的季節循環時均和模擬結果有出入。
本研究根據最新的CMIP5數值模式資料發現,以上兩種機制并非互相抵觸而實為互補,二者分別說明了引起降水變化的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了降水變化的空間和季節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全球變暖下,海溫分布型將在赤道地區引起上升運動異常,而在兩側形成下沉運動異常,這一影響常年保持不變;同時,氣候平均的上升運動將全球變暖下更濕的大氣抬升引起降水增加,而這一影響是隨著季節變化南北擺動。海溫變化和氣候平均環流分別控制了動力和熱力變化過程,二者疊加形成了熱帶降水變化的季節和空間分布型。
本研究構建了全球增暖下即有氣候平均狀態和未來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的完整圖像,成功解釋了降水季節循環的變化,加深了對全球變化大氣動力學理論的認識。特別是研究重點關注熱帶降水的季節循環變化,這對預估我國季風氣候對全球變暖的響應具有指導性意義。文章已被最新的IPCC AR5評估報告引用。
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黃平博士,文章合作者包括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謝尚平教授和黃榮輝院士課題組成員。
該項目得到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的聯合資助。
圖注: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響應機制示意圖。季節平均氣候態降水(左下)和海溫增長分布型(右下)分別影響了降水變化的熱力分量(左中)和動力分量(右中);這使得熱力和動力分量分別具有氣候態降水和海溫分布型的空間和季節變化特征;二者疊加共同形成了熱帶降水變化(上)。
全球變暖背景下,北半球冰蓋和北極海冰加速消融,而南極冰凍圈消融幅度相對較小,僅在近年出現較大幅度消融。這種不對稱的冰蓋演化對包括全球溫度和海平面變化在內的全球氣候影響被嚴重低估。8月1日,中國科學院地......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研究人員發現可能是海平面以上最早的淡水和地塊證據表明,地球水循環或至少始于40億年前。地球上的水通過蒸發和降水等過程在陸地、海......
導讀“我們需要展示國際社會能夠傳遞并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保持1.5°C在可觸及的范圍內。”COP28主席蘇丹·阿爾·賈比爾,2023年10月30日。在1.5°C之前,曾有2°C。1995年,政府間氣候......
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的夏季降水居然會受到大氣污染治理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的團隊,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德國馬普氣象研究所和中國海洋大學的相關學者,揭......
由于氣溫升高和降水變化,干旱和半干旱生態系統的干旱加劇,給區域環境、水資源和農業都帶來巨大影響。近些年來,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區的蒙古高原(MP)正在經歷著嚴重的干旱,易發生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等問題。降水是......
7月27日,世界氣象組織和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發布官方數據,7月的前3周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3周,盡管7月還未結束,但幾乎可以肯定今年7月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全球變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來......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潘慶民團隊揭示了草原生產力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非線性響應及其驅動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功能生態學》。隨著全球降水波動的加劇,極端干旱和極端濕潤年份出現的頻率增加是未來全球氣......
韓國環境部4月18日表示,將于19日在氣候危機適應中心官網發布首份《大韓民國氣候變化適應報告》。韓聯社18日報道稱,該報告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的建議編制。迄今已有英國、澳大利亞等50國......
2023年4月16日9時36分,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云三號G星(風云三號G星即風云三號07星),作為風云衛星家族中的第20星,風云三號G星在國際上首次采用雙頻主動降水測量雷達與被動微波、光學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