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3-20 16:33 原文鏈接: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氣候變化》

      洪災未來將導致歐洲財政損失加大

      在未來幾十年里,歐洲因為洪災導致的年均財政損失有可能將繼續顯著擴大,這是《自然—氣候變化》上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

      大型洪災諸如2012年6月影響了歐洲多個國家的那批洪水災害和當下正在影響英國南部部分地區的洪水等,都預計將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普遍,這將從國家層面和歐盟層面上增大災難風險的財政壓力。

      Brenden Jongman等人發現,歐洲河流子流域的每月最大水流量是洪水災害的有效指標。他們發現子流域的水流量峰值之間存在高度關聯,這又受到大范圍天氣模式的影響。這意味著不同河流的流速經常同時達到很高,可能引發大片區域的洪災。研究人員還模擬了目前和未來的潛在洪災損失,將預想的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也納入考慮因素。結果顯示,從現在到2050年,年均洪災損失將上升500%,相應的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也將翻一番——2013年因洪水產生的損失就達 120億歐元。

      盡管投資防洪設施可以挽回一些損失,增加保險覆蓋率或者加大當前公共損失補償基金能減緩其影響,但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手段的效果、合理程度和可接受程度有很大差別。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在遭遇洪災時,歐洲國家通過財政互助將變得更有必要。

      《自然—醫學》

      新成像技術可實現金屬同位素標記抗體同步可視化

      《自然—醫學》介紹了一種成像手段,可讓組織切片中乳腺腫瘤內的100種臨床相關的金屬同位素標記抗體實現同步可視化。該技術可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精確的疾病發病機制相關信息。

      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螢光法是兩種利用有色顏料盒熒光信號實現蛋白質可視化的方法,已成為包括組織切片在內的臨床診斷中的重要基礎。但是,技術和實際應用上的缺點限制了其使用。特別是這些方法不適合定量分析組織或細胞中的多重抗原,而這恰恰是從分子學和形態學上了解臨床活檢原理所必需的。

      Garry Nolan等人開發出一種名為復用離子光束成像(MIBI)的方法,可在使用一種臨床常用的通過石蠟包埋、福爾馬林固定的標準腫瘤組織切片時,同時實現大量分子標記物的高靈敏分析。利用MIBI技術,研究人員將存在有臨床相關金屬結合抗體的乳腺腫瘤組織進行了成像,證明該技術可以用于診斷環境。

      該手段為了解單細胞水平上的疾病發病機制、腫瘤異質性和通路激活狀態提供了新視角,并有助于癌癥病人的分類——雖然其在臨床診斷應用方面仍存有局限性。

      《自然—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或導致南大洋深海對流減弱并停止

      據《自然—氣候變化》上一項研究稱,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南大洋的深海對流有可能減弱甚至停止。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影響全球翻轉環流的底層水形成將和海洋的碳元素和熱能儲存一樣,受到影響。

      Casimir de Lavergne等人對模型模擬和觀測結果進行分析,研究了南大洋深海對流的變化,威德爾海和羅斯海洋流系統目前是該地區的主要開放海洋區域。他們發現,從1950年以來,海洋表面的水流流動增加了鹽度分層,從而抑制了深度混合。研究人員注意到,25個氣候模型顯示在工業化時期之前,顯著的對流現象就已經發生,而且在高排放環境下,從1900年到2100年這段時期的對流強度將減弱。據其中的7個模型模擬結果顯示,到2030年,深海對流將完全停止。

      這項研究表明,深海對流在以往的歷史上其實更活躍,而氣候變化導致其已逐漸并將持續減弱。

    相關文章

    世衛專家提醒重視新冠造成的長期影響

    新華社哥本哈根2月25日電(記者林晶)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盧格25日說,近來歐洲地區新冠感染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世衛組織關注到“新冠后遺癥”對健康等方面造成的長期影響,將其視為“后疫情”時......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鑒于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系,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

    Nature預測:2021年,這些科學事件最值得關注!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后,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

    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公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良云團隊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

    提高海岸帶響應氣候變化的韌性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暖,原本冬季南歸的很多鳥類或將變為“北漂族”。該研究指出,作為瀕危物種代表之一的丹頂鶴,在過去30年內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失去了92%的越冬范圍。可見,氣候變化已顯著影響到我......

    全球氣候變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

     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在內的多個機構9日發布報告說,全球氣候變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在繼續上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經歷疫情初期封鎖措施和經濟放緩帶來的暫時下降后,正逐步回升到......

    這些因素影響沉淀瓊脂擴散

    瓊脂擴散試驗包括瓊脂雙向單擴散試驗和瓊脂雙向雙擴散試驗,后者是最常用的瓊脂擴散試驗,一般用于抗體或抗原的定性檢測,其原理是可溶性抗原與相應的抗體(抗血清)在瓊脂凝膠中向四周自由擴散,如果抗原和抗體相對......

    百年生態學模型:氣候變化或致種群破壞驟然發生

    英國《自然》雜志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模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種群破壞,最早或在這個10年內發生,并且會是“驟然”發生。但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有可能降低生態組合遭遇突然性破壞的幾率......

    最新研究顯示土壤在減緩氣候變化中有巨大潛能

    緩解全球氣候變化,需要清潔能源和有效清除大氣中的碳。近日,由自然保護協會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將土壤在全球森林、濕地、農業和草原上的碳減排潛力匯總在一起,計算出全球土壤在......

    全球氣候變化致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加劇水華藍藻爆發

    2月19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吉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皇家科學院、德國不萊梅大學合作,在《科學進展》上以第一作者發表題為《藍藻的固碳表型可塑性將促進其在高CO2環境下的爆發......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