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基因組學和干細胞為基礎的治療——打造未來個性化醫療”為主題的2014年《自然》雜志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會議由《自然》雜志與中山大學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43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
中山大學副校長黎孟楓、《自然》雜志資深主編Magdalena Skipper、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劉奕志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會議邀請了23位在干細胞操作、細胞重編程、組織工程學和基因組編輯等前沿學科和轉化醫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世界頂級學者作專題報告。同時,會議甄選了優秀參會論文摘要,評選出10個優秀展板,并從中推選3名展板作者在會上進行成果匯報發言。
據了解,此次會議是《自然》雜志正刊自1869年首版以來,《自然》首次在中國大陸聯合相關科研機構舉辦的國際會議,代表了目前全球基因、干細胞及轉化醫學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
——暨BCEIA2023同期學術會議“標記免疫分析及臨床檢測技術分會”成功舉辦2023年9月6日,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2023)于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盛大開幕......
Nature, 24August2023,Volume620Issue7975, 《自然》2023年8月24日,第620卷,7975期物理學PhysicsPotontranspor......
2023年7月12日-14日,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科學部2023年度科學基金項目評審會在北京召開。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江松出席會議并講話。自然科學基金委監督委員會副主任何鳴鴻介紹會議評審監督情......
各有關單位,各位專家、學者、研究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
7月10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5—2020年)調查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調查評估報告》)、《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調查與觀測技術規范》(以下簡......
隨著年齡增長,停止分裂但沒有死亡的衰老細胞(senescentcell)在體內持續積累。這些細胞總是被我們視作需要清除的危險信號,因為它們與癌癥、阿爾茨海默病、糖尿病等一系列與衰老相關的病癥相關。現在......
皮膚作為我們身體最外層的保護屏障,承受了時間的考驗和生活的痕跡。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不可避免地經歷一系列變化,如失去彈性、干燥和色斑等。皮膚衰老是一個復雜而多樣化的過程,受到遺傳、環境和內外因素的共同......
胰腺導管腺癌(PDAC)是個瘋狂的“殺手”,PDAC患者的10年生存率約為1%[1]。近20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不斷取得進步,改寫了很多癌癥的治療范式;遺憾的是,經典腺體亞型對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案有......
近日,復旦大學、西安交大、中國醫學科學院等26家單位聯合發布了中國人群泛基因組聯盟(CPC)一期研究進展。6月14日,相關成果以《基于36個族群的中國人泛基因組參考圖譜》為題發表于《自然》(Natur......
5月31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刁現民團隊完成的最新研究論文遴選為植物科學領域的近期標志性論文,該研究發掘了谷子籽粒產量重要基因SGD1,并揭示了其調控禾本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