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05-15 15:41 原文鏈接: 地球物理學博士魏東平:兩大板塊擠壓引發汶川強震

    5月14日,空降兵某部已出動6500人在四川什邡縣境內災情最嚴重的洛水、紅白等地緊急搶救被困群眾。圖為空降兵在什邡云峰化工廠清理廢墟解救被掩埋群眾。(中新社發 譚超 攝)

    印度板塊一直擠壓歐亞板塊,使得中國大陸繃得越來越緊,能量只能在一個地方釋放,四川汶川就是這個最薄弱的環節。5月14日,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學院副院長、地球物理學博士魏東平,這樣分析汶川大地震的成因。
     
    一直監測汶川
     
    14日在魏東平出示的一張歐亞大陸平面圖上,除我國江浙地區和中亞部分地區外,剩下幾乎所有區域都被紅色覆蓋。魏東平介紹,這是地震臺網監測到的2級以上地震分布圖,亞歐大陸一年中要發生無數次地震,其中較大的地震一年有十幾次,而我國專家每年都要進行全國地震會商,汶川一直是中國地震局重點監測的地方。
     
    魏東平介紹,青藏高原不斷東移,處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的中國大陸長期受到兩大板塊的碰撞、擠壓,引發地震的力是一直存在的。地震學上有一個“彈性回跳理論”,當這種擠壓力到達一定限度,必然要釋放出來,地震是“加最后一根稻草”的結果,但這根稻草會在哪里,誰也說不清楚。不過他表示,像汶川這么大的地震,發生幾率是非常小的。
     
    相比唐山地震造成24萬人死亡、70多萬人重傷的后果,魏東平認為,汶川地震的傷亡人數絕不會那么大。他說:“因為唐山地震的震中正在唐山這座城市下方,對城市是一種毀滅性破壞,而汶川地震的震中在山區,人口密度小,傷亡人數應該不會很多。”他告訴記者,若這樣大級別的地震發生在東京這樣的大城市,那傷亡的人數至少是數以百萬計。
     
    地震預測太難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發生之前,有地震專家成功作出預測,政府及時對區域內人員進行了疏散轉移,此次地震死亡人數為1500人。魏東平說,如果不是提前采取了措施,海城地震至少會死10萬人。當時學術界曾對此歡欣鼓舞,以為地震預測這一世界難題就此破解。然而一年半后即發生了唐山地震,之前沒有人能作出預測。
     
    此次汶川地震發生后,也有人質疑為何地震學家事先沒有預測,對此魏東平認為,地震預測是世界難題,十分困難,非幾代研究者有生之年能夠完成。他解釋,影響地震預測的因素非常多,如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地下水、地聲、光、空間觀測、動物反應等,任何一種現象出現異常,也不能就此判斷發生地震。就拿“地震波速比”這一指標來說,從儀器上可觀測到波速比有變化,但并非地震一個因素會導致出現波速比變化,如大型水庫蓄水、久旱逢大雨等因素也可導致。他認為,沒有預測出地震并不是中國的地震專家無能或失職,發達國家的地震專家也同樣無法預報地震,在現有條件下,地震專家的職責更多的是監測和研究地震。
     
    地震云與降雨
     
    汶川地震發生后一直降雨不斷,唐山地震后也下過雨,地震與天氣變化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對此魏東平表示,有證據表明地震發生時會有地震云現象出現,但由于人類探測技術有限,無法判斷出哪塊云是地震云。他解釋說,地震發生在地球內部,天氣是大氣層在變化,固體與氣體之間存在耦合現象,因此如果大氣、地理、生態作為一個大系統來考慮,一定是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系的,但這種聯系之間的規律到底是怎樣的,目前為止,人類的智慧還無法破解其中的奧秘。

    相關文章

    超快人工智能首次預測全球空氣污染

    日前,微軟開發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在不到一分鐘時間內準確預測全球空氣污染,甚至還能快速預測全球10天內的天氣。天氣預報正受益于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圖片來源:NESDIS/STAR/NOAA/Alamy該......

    我國將與中亞國家探索建立天山地震科學考察機制

    中國應急管理部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朱芳芳在會上介紹,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地震科學考察聯盟”為基礎,與中亞國家共同探索建立協調、聯動、高效的天山地震科學考察機制。據介紹,......

    我國將與中亞國家探索建立天山地震科學考察機制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郭超凱)中國應急管理部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朱芳芳在會上介紹,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地震科學考察聯盟”為基礎,與中亞國家共同探索建立協調、聯動、......

    “阿爾法折疊3”來了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8日報道了結構生物學最新進展——阿爾法折疊3的問世。它能以高準確率預測蛋白質與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結構。這種用計算機解析蛋白質與其他分子復雜相......

    中國博士生深入災區取得重要成果,收獲跨國良緣

    他,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讀博士生,致力于地震研究,日前以一作身份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論文。她,是一個從小喜歡中國文化的00后土耳其姑娘,現為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成績......

    臺灣地震引發局地海嘯災害過程基本結束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海嘯警報解除通報。今天7時58分臺灣海域發生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監測顯示,地震在震源附近引發局地海嘯,并對我國臺灣島沿岸局......

    臺灣花蓮地震已致4死97傷

    據報道,根據臺消防署統計,4月3日花蓮7.3級地震目前已造成全臺4死97傷。一名司機在大清水斷崖遇落石被砸身亡;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得卡倫步道為當地知名景點,3日上午游客較多,目前已知有3人遇難。......

    專家:臺灣花蓮縣海域7.3級地震為逆沖型破裂

    中新網北京4月3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臺灣花蓮縣海域4月3日早晨發生7.3級地震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織專家研究分析認為,這次地震發生在臺灣花東縱谷斷裂北段上,初步震源機制解結果顯示......

    臺灣地震致30.8萬戶居民停電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4月03日07時58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3.81度,東經121.74度)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04月03日08時11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4.10度,東......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地震可通過改變地表結構影響森林生長

    地震后,森林生長如何變化?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研究全球樹輪年表與1900年以來地震事件的時空關聯,該所科研人員發現,地震可通過改變地表結構,影響降水再分配過程,從而影響長期樹......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