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中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且發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三陰性乳腺癌惡性程度較高,患者生存預后較差,易出現早期復發和轉移,且既往缺乏有效的針對性治療策略,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稱。
近日,復旦大學腫瘤醫院教授邵志敏、江一舟課題組攜手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趙超課題組,發現微生物代謝產物氧化三甲胺(TMAO)可以激活抗腫瘤免疫,提高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療效。這意味著微生物代謝產物TMAO有望成為三陰性乳腺癌臨床免疫治療的新策略,助推免疫治療。3月12日,該相關研究在《細胞代謝》以封面文章發表。
“乳腺癌像一個‘大家族’,可細分為腔面A、腔面B、HER-2陽性和三陰性四大亞型,其中三陰性乳腺癌是最‘毒’的一種,”邵志敏告訴《中國科學報》,“三陰性乳腺癌占乳腺癌總體人群的10%~20%,其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以及HER-2表達均為陰性。與其他三種乳腺癌亞型相比,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生存預后較差。”
近年來,以PD-1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療法成為三陰性乳腺癌頗具前景的治療手段。但即便如此,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難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
為了進一步提高精準治療療效,邵志敏和江一舟團隊長期致力于對三陰性乳腺癌進行深入研究。2019年,該團隊發現三陰性乳腺癌中有一類獨特的免疫調節亞型(復旦分型),其患者有較為活化的免疫微環境特征,能夠從免疫治療中獲益。
“如何提高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療效,是亟待解決的臨床難題。”邵志敏說。
既往研究中,各國科學家從人體本身的角度對免疫治療進行研究,嘗試通過調控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來提高免疫治療療效,但大家忽視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共生細菌。
人體中生活著大量的細菌,在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菌與人體共生,并對于維持人體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這類細菌也被稱作共生細菌。研究表明,人體乳腺組織中也存在著共生細菌群。
無論是正常乳腺組織還是患有乳腺癌的乳腺組織,這類共生菌群都是細胞微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戰斗的戰場上,共生菌群這支神秘的部隊究竟是“敵”是“友”,是否在抗擊腫瘤中發揮了作用?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該團隊基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三陰性乳腺癌隊列,通過多組學維度進行分析,發現免疫調節亞型(IM)患者的乳腺微環境中梭菌目菌屬的占比顯著高于其他亞型患者,提示瘤內共生菌群可能影響三陰性乳腺癌的腫瘤微環境。
研究人員結合代謝數據分析發現,梭菌相關代謝產物TMAO同樣在IM亞型患者中有著更高的豐度,且與微環境內CD8+ T細胞比例成正相關,而CD8+T正是人體發揮抗腫瘤功能的關鍵“戰士”。
“因此,梭菌目共生菌和相關代謝產物TMAO是人體抗擊三陰性乳腺癌的‘友軍’。”江一舟補充說。
該團隊進一步探究TMAO是如何幫助人體抑制三陰性乳腺癌的。研究團隊基于小鼠動物模型開展相關實驗,發現上調瘤內TMAO水平可以通過增加瘤內微環境中CD8+ T細胞的浸潤,激活CD8+ T細胞的功能并有效抑制三陰性乳腺癌的生長。機制探索發現,TMAO誘導乳腺癌細胞發生由GSDME介導的焦亡,向微環境內釋放大量炎性因子,從而增加微環境中CD8+ T細胞的浸潤,并激活CD8+T細胞發揮抗腫瘤功能。研究同時發現,TMAO誘導的腫瘤細胞焦亡與內質網應激密切相關。TMAO通過活化一種蛋白,進一步切割其上游蛋白caspase-3誘導腫瘤細胞發生焦亡。
在發現這個令人振奮的科學現象后,邵志敏團隊積極推進轉化性研究。
“結合臨床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隊列,我們發現高血漿TMAO水平的患者對免疫治療反應性更好。”江一舟補充說,“且小鼠體內實驗同時證實提高血漿TMAO水平可以有效抑制小鼠腫瘤的生長。”
為探究臨床可及的治療方案,研究團隊通過給小鼠喂食TMAO前體代謝產物膽堿提高血漿TMAO和瘤內水平,并且證實補充膽堿攝入可以激活三陰性乳腺癌抗腫瘤免疫,提高免疫治療療效。膽堿是人體日常攝入的營養物質之一,常見于蛋白、魚肉、牛肉中,安全性較好,在以往臨床中常被用作營養補劑。因此,補充膽堿攝入有望成為提高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療效的臨床潛在治療策略。
目前,該團隊已開啟口服膽堿提高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療效的臨床試驗,希望能夠推動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發展。
“在‘復旦分型’的基礎上,我們從微生物代謝組的獨特角度出發,聚焦免疫治療的臨床問題,發現微生物代謝產物TMAO可以激活三陰性乳腺癌抗腫瘤免疫,并提高免疫治療療效。”邵志敏表示,“該研究進一步完善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臨床問題—科學研究—臨床實踐’的體系,為三陰性乳腺癌精準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
《細胞代謝》審稿人認為,該研究通過臨床隊列、體內外實驗等得到了非常有意思的科學發現,很好地支撐了文章的論述,并且“具有臨床應用轉化的潛力”。
一個關于微生物的主流觀點是,沒有微生物組,宿主會出現問題。宿主需要微生物發揮獨特而有益的功能。現在,美國科學家對此提出質疑。在近日發表于《微生物學趨勢》的一項觀點文章中,加州大學歐文分校進化生態學家T......
微生物殘體DNA廣泛存在于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中。從水環境樣品中提取的微生物DNA通常來自活體微生物和死亡微生物殘體。環境DNA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微生物群落檢測的效率和通量,而無法區分微生......
2023年8月14日,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倫博泰”,香港聯交所代碼:6990.HK)宣布,其創新TROP2-ADC(SKB264,又稱MK-2870)對比研究者選擇方案用于治療既......
就在前兩年,乳腺癌的發病率超越肺癌,成為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眾所周知,早篩早診是延長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方法。不過,作為臨床上早期乳腺癌的主要篩查方法,乳腺鉬靶和超聲均存在局限性......
項目概況珠海市香洲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實驗室全自動微生物質譜分析儀采購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廣東省政府采購網https://gdgpo.czt.gd.gov.cn/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3......
項目概況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醫院全自動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采購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https://www.chinabidding.com/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3年08月23日13:30(北京......
黃埔院區實驗研究部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采購合同一、合同編號:HA230470二、合同名稱:黃埔院區實驗研究部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采購合同三、項目編號:0724-2331Z1972373四、項目名稱:中山大......
近日,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杜宗軍團隊解析了不同海洋大藻的核心微生物類群,發現了其強大的多糖降解潛力和次級代謝產物合成潛力,并對藻際微生物區系和周圍環境微生物區系進行了比較,研究成果發表在《微生物組》。......
大蒜、韭菜、洋蔥、蒲公英綠葉和耶路撒冷菊芋是最富含益生元的食物,有助于促進腸道健康。益生元是一種纖維,是益生菌的食物來源,而益生菌有助于維持胃腸道中微生物群落的健康,這與免疫系統健康,甚至某些疾病防預......
沙門氏菌通常會引起食物中毒,但2019年,71歲的加拿大人愛瑞特·巴爾布爾自愿喝下一瓶含有10億個活性鼠傷寒沙門氏菌的液體,作為對抗胰腺癌的最后手段。當時,胰腺癌已經擴散到她體內其他器官,她只能活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