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1-13 13:07 原文鏈接: 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團隊:破譯數億年前無字天書

    “這是一只來自5億多年前寒武紀時期的‘蝦’。”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張喜光教授對著計算機屏幕上的圖像平靜地說。屏幕上是一個筒錐狀的古生物,身上的細節纖毫畢現。這是從金沙江畔一塊石頭中“溶解”出來的化石,大小不到1毫米。一塊塊不起眼的石頭,科研人員卻可從中破譯“無字天書”。

    2004年起,由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張喜光教授、侯先光教授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始“與石為伴”。今年11月3日,他們憑借“寒武紀特異保存化石與節肢動物早期演化”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一顆“塵埃”,窺見生命奧秘

    顯微鏡下,一塊化石,芝麻般大小。“你看,這是它的頭部,這是它的尾部……”張喜光教授邊觀察,邊在紙上畫出了顯微鏡下化石身體的各部分結構。他說:“經歷了地球歷史上五次最大的滅絕事件后,節肢動物為何仍能持續演化并保持著物種數量上的巨大優勢?節肢動物是如何快速適應地球環境變化并在各種生態環境中占據優勢地位的?這些奧秘都藏在一塊塊化石中。”

    “多年來,我們百次千次地敲打石頭,從澄江生物群、小石壩生物群的化石采集到成噸微體化石樣品的酸泡處理,獲得了大量原始數據。”張喜光說。

    通過電子掃描顯微鏡的觀察,化石中的節肢動物軀體構造一覽無遺。“它們似乎在講述遠古時代的故事。”張喜光邊觀察邊說。在科學家眼里,億年前的古生物竟如同活的一般,于一顆“塵埃”中,該團隊首次確認了真正的甲殼動物最早出現于寒武紀早期,將相關化石記錄前推約2000萬年,將甲殼動物上肢的化石記錄前推了約1億年,從理論上確立了其在節肢動物演化樹上的重要位置。

    古老蟲子的腦袋,現代生命的“智慧”

    在生命演化的歷史長河中,動物集群行為的起源一直是懸而未決的世界難題,過去普遍認為這種復雜的生態現象出現得比較晚。“從化石記錄中,我們驚奇地發現20多只海依蟲頭尾相連。”侯先光說,“這說明節肢動物早在5億多年前就已具有了復雜的集群行為。”

    “我們把這種化石生態現象與現生節肢動物的行為學進行比較,發現該集群行為可能是海依蟲在集體遷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行為策略,也就是說5億多年前的生物不甘‘寂寞’,竟會‘抱團’行動。”侯先光開玩笑地說,“我們說自己是最高級的生物,但節肢動物5.18億年前已經有集群行為,實在讓人佩服。”

    這是最古老的指示節肢動物集群行為的化石記錄,證明這一復雜的生態現象在寒武紀早期海洋生態系統雛形構建的過程中就已經演化出來。這一重大發現首次揭示“寒武紀大爆發”時期節肢動物生態行為的復雜性,為研究寒武紀早期海洋生態系統雛形的構建過程打開了全新的窗口。

    研究組運用多學科交叉的手段,系統展示了早期節肢動物主要類群的神經構造,創建了早期節肢動物的演化新框架,重構了它們早期演化過程中神經系統的演化模式,開創了目前全球古生物學界關注熱點之一的神經古生物學,并引領該領域的國際前沿方向。

    “過渡類型是生命演化研究的關鍵。奇蝦動物是節肢動物早期演化時期的關鍵過渡類型。”研究團隊成員叢培允介紹,研究團隊從神經古生物學、形態解剖學、系統古生物學等角度對奇蝦動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揭示這類動物在節肢動物早期演化過程中承上啟下的演化意義。

    古老的石頭會“唱歌”

    2015年,團隊首次引入使用“顯微CT技術”,對澄江化石中保存的動物三維結構進行無損研究。“如同醫院給病人拍CT一樣,我們給化石拍CT,通過X光穿透石頭后,把保存在石塊表面和內部的信息提取出來,經過計算機處理得到一個完整的三維信息。”研究團隊成員劉煜說。

    雖然說顯微CT技術可以在不破壞樣本的情況下清楚了解樣本的內部顯微結構,但用顯微CT技術掃描澄江化石卻是一件破天荒的事。“剛開始在德國慕尼黑掃描澄江化石的時候,根本看不清什么圖像。”劉煜說,“后來經過數十次的試錯,我們才明白它只是用到了掃描技術,并沒有用到圖像處理技術,所以無法成像。”經過研究,研究人員將掃描化石形成的數據信息拷貝到另一臺電腦,運用圖像處理技術,把化石中保存的動物活靈活現呈現在電腦屏幕上。

    顯微CT技術突破傳統光學顯微鏡的二維形態學研究局限,實現了古生物研究技術上“0到1的突破”。劉煜說:“以前無論用針修還是畫圖等方法,都只能從化石表面看到二維的信息,但現在通過顯微CT技術可以呈現出近乎完整的、三維立體的動物。”

    依據CT提取到的可靠信息,該團隊證實了節肢動物的祖先是增節生長發育的,這些全新發現改變了對一些先驅節肢動物類群形體組構以及早期演化模式的傳統認知。

    “古生物學是冷門學科,作為科研人員,我們唯有長坐‘冷板凳’,用數十年如一日的熱情才能慢慢接近它。”張喜光教授說,“但是取得成就的那一刻,我們是很興奮的。”

    相關文章

    化石掃描揭示古生物重要生長信息

    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化石牙根中的生長環進行成像。圖片來源:《科學進展》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科學進展》雜志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哺乳動物在漫長“生命史......

    陜西漢中發現保存完整的大熊貓化石

    近日,在陜西漢中境內一處溶洞內,科研人員發現了一具較為完整的大熊貓化石。綜合頭骨形態、牙齒結構特征及矢狀嵴發育程度等因素,專家初步判斷該大熊貓可能為成年雌性個體,保存的完整程度在國內較為罕見,具有很高......

    喜歡恐龍到研究恐龍他本科主動延畢,博士提前畢業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距今約1.66億年恐龍化石!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

    新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策略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裂齒魚類化石距今2.49億年

    中新網北京6月23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6月23日透露,他領銜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江蘇和安徽交界的距今約2.49億年灰巖結核地層中,研究發現一種新的裂齒魚類,將其......

    400多枚!我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群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

    中外科研人員破解諾氏駝基因之謎

    中新網武漢5月16日電(王俊芳)中外科研人員通過對已滅絕諾氏駝的化石材料開展古基因組研究,破解了諾氏駝基因之謎,并發現歐亞大陸雙峰駱駝不同物種在地質歷史時期存在廣泛的基因流動,其演化歷史比學界已有認知......

    撞臉巧克力脆筒3.1億年前鱗木類化石長這樣

    近日,在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城區水泉溝村及郊區蔭營鎮一帶的3.1億年前木化石群發掘現場,科考人員發現大量鱗木類化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觀察、分析和研究,確定這是目前我國古生物化石發......

    距今3.3萬至2.3萬年!新研究為柳江人定年

    柳江人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市通天巖洞發現的早期現代人化石。但關于其生存年代,卻一直模糊不清——6.7萬年前?13.9萬至11.1萬年前?或更久遠的15萬年前?由我國科學家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