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1-19 15:48 原文鏈接: 云南祿豐古猿研究獲進展

    祿豐古猿臼齒近中虛擬切面與釉質厚度測量(M1, PA674.48)。(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立召、趙凌霞等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刊發最新成果。結果發現,祿豐古猿(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具有比較厚的臼齒釉質結構,相對釉質厚度位于現代人與猩猩之間,明顯比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厚。

      值得一提的是,祿豐古猿臼齒釉質厚度在牙尖和咬合面明顯增厚。

      論文基于豐富的祿豐古猿臼齒化石,利用顯微CT技術構建祿豐古猿及現代人、現生三類大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牙齒虛擬模型,對上下頜臼齒釉質厚度及其分布特征進行量化分析,并與其他現生和化石靈長類數據進行比較得到上述結果。

      研究者通過顯微CT重建牙齒虛擬模型,從中獲得近中二維虛擬切面,在此虛擬切面上將釉質分布分為牙尖咬合部和牙側基部,然后作定量測量和比較。 研究發現,祿豐古猿臼齒釉質分布有明顯的不均性,牙尖和咬合面釉質明顯厚,這一特點明顯區別于非洲大猿,后者釉質厚度分布相對比較均勻,猩猩介于二者之間。

      盡管祿豐古猿與猩猩具有相近的相對釉質厚度,但兩者的釉質厚度分布特征有所不同。祿豐古猿釉質分布具有更大的不平衡性, 表現為更多的釉質集中于齒冠上部(牙尖區域),而齒冠下部(基部區域)的釉質較少。相比之下,祿豐古猿釉質厚度的分布特點與人類更相近,即咬合面和牙尖部釉質厚度明顯增厚,牙尖部釉質體量占比高。這一結果提示二者牙齒釉質結構與功能具有趨同的適應性,其系統演化關系有待深入考證。

      祿豐古猿是中新世晚期生活在我國云南的一種大型猿類,其化石發現與研究對探討東亞地區大型類人猿演化與絕滅、早期人類起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祿豐古猿牙齒化石保存豐富,蘊含著許多尚待揭示的信息。傳統的研究集中于對牙齒表面進行形態觀察和測量。隨著顯微CT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可以對牙齒的內部結構進行深入分析,其中牙齒釉質厚度與系統分類、食性及功能適應密切相關,是古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在類人猿和早期人類的漫長演化過程中,生存環境改變與食物適應性對古猿和古人類的生存繁衍產生會有重要影響。我國西南地區在中新世晚期具有濕熱的森林環境,為祿豐古猿及其他靈長類動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隨著青藏高原隆起和亞洲季風氣候的加強,到中新世最晚期,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祿豐古猿可能面臨季節性食物短缺或食譜轉換,在樹棲和地棲相間的生活方式中尋找食物。

      研究者推測,祿豐古猿釉質厚度及分布形態特征提示它可以適應堅硬而多樣的食物資源,食性范圍更加多元,可以在季節性食物短缺的情況下擴大食物范圍,以利于種群的生息繁衍。牙齒化石記錄表明,我國華南地區在更新世時期仍然生存著大量的大型類人猿,包括巨猿和猩猩類動物,祿豐古猿的后代是否可以延續到更新世時期,這一科學問題有待深入考證,期待未來更多的關鍵化石證據能填補演化缺環。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0.1782395


    相關文章

    燕山地區發現迄今最早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帶領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報道了在華北燕山地區16.3億年前地層發現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

    泡了8年化石,發現迄今最早的多細胞真核生物

    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無數次實驗,也曾想過要放棄,但她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朱茂炎領導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

    準確識別筆石化石!人工智能技術又一成就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層古生物大數據中心研究員徐洪河,聯合天津大學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筆石化石多模態數據集以及深度學習殘差網絡算法,在筆石化石智能識別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

    青藏高原上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0日發布消息稱,該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縣柳區晚古新世植物群中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于......

    虛擬重建皮埃羅古猿頭蓋骨,原始人類進化關系或揭示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布魯克林學院和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古生物學研究所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重建了一種保存完好但有受損的類人猿頭骨,該類人猿生活在大約1200萬年前。這種被稱為皮埃羅古猿的物種,可能對于了......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新發現古人類頂骨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應用CT掃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從周口店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是繼1973年周口店第4地點發現1枚牙齒化石之后,50年......

    5億年化石可能改寫脊椎動物起源

    在7月6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KarmaNanglu與合著者報告說,一塊保存完好的5億年前的化石與今天一些被囊動物非常相似,即用兩根虹吸管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復雜的......

    首次古人類肌肉重建確認:“人類祖母”露西能直立行走

    露西是一具發現于東非的古人類化石,其生活于320萬年前,是已知最早的人類祖先,被稱為“人類祖母”。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首次以數字方式重建了露西丟失的軟組織,發現她能像我們今天一樣直立行走。相關研究論文發......

    首次古人類肌肉重建確認:“人類祖母”露西能直立行走

    露西是一具發現于東非的古人類化石,其生活于320萬年前,是已知最早的人類祖先,被稱為“人類祖母”。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首次以數字方式重建了露西丟失的軟組織,發現她能像我們今天一樣直立行走。相關研究論文發......

    糞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