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即將結束,面對人類的未來,各國都竭盡努力,17日,美國也終于拋出資金支持承諾,人類的未來可以用這樣的話來形容:道路是波折的,前途充滿光明。
背景: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根據2007年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13次締約方會議通過的《巴厘路線圖》的規定,2009年年末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第15次會議將努力通過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以代替2012年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考慮到協議的實施操作環節所耗費的時間,如果《哥本哈根議定書》不能在2009年的締約方會議上達成共識并獲得通過,那么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之后,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文件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將導致人類遏制全球變暖的行動遭到重大挫折。也因為這個原因,本次會議被廣泛視為是人類遏制全球變暖行動最后的一次機會。
抱著美好的愿望,當地時間12月7日上午10時40分(北京時間17時40分),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將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
地點: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是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舉行,超過85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參與、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出席,來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
會議地點
經過: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開幕
然而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卻是一波三折,2009 年12月11日上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產生了官方草案文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的“主席草案文本”,以及《京都議定書》修正案的“主席草案文本”。《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的主席草案只有7頁,《京都議定書》修正案的主席草案為27頁。
14 日上午,非洲國家就基體抗議,大會被迫暫停,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共同組織新聞發布會,拒絕大會主席赫澤高當天早上提出的先談判“長期合作行動”議題、而后談判《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議題的建議。上午10時30分,由于非洲國家譴責發達國家試圖拋棄《京都議定書》并舉行抗議活動,大會談判進程被迫暫時停止。
代表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已表示,如果富裕國家在談判中不正確對待《京都議定書》,77國集團不排除集體退出談判的可能性。他們表示,歐盟并沒有能夠承擔起調解人的重擔。 此前,澳大利亞和日本及其他部分發達國家已成功中斷了《京都議定書》的討論。
經過將近一周的討價還價后,哥本哈根會議的基本框架終于露出端倪。從大會獨家獲得標明是12月11日9時30分版本的京都議定書升級版和聯合國氣候框架公約的建議文稿,兩份文稿都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大會討論的,反映了將近一周的談判成果。從兩份文本草案看,發展中國家堅持的雙軌制得到了確認,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在第二承諾期的減排義務,將以京都議定書升級版的形式規定;而美國等非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等國家的參與,則將在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框架下給予規定。這兩份文件涵蓋了兩個單獨談判,反映了這兩年來官方討論的成果。京都議定書談判部分不包括美國。
焦點問題: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焦點問題主要集中在“責任共擔”。
氣候變化談判的目的是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方就一直為此努力,并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公約》是氣候變化談判的總體框架,《議定書》則是第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氣候法案。《議定書》規定了發達國家在第一承諾期 (2008年至2012年)內的減排指標。2007年,各方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簽署了“巴厘路線圖”,期望能在路線圖指引下走向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為《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后發達國家減排等問題做出新安排。
2008年以來,各方已經舉行了9輪會談,但在發達國家中期減排目標和用于幫助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兩個問題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分歧較大。
關于中期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2020年應當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減排40%。目前只有挪威予以承諾,而歐盟僅提出減排20%到30%,日本提出減排25%,美國則只承諾4%左右,且這個目標尚未在美國國會獲得通過。
關于資金問題,歐盟領導人最近達成一致,認為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影響每年需要約1000億歐元資金。但至于歐盟可以承擔其中的多少,歐盟領導人沒有給出具體數字。美國也始終沒有提出一個資金數額。發展中國家對此比較失望。
大會之最:
最撲朔迷離的泄密:原本氣氛凝重的氣候大會,卻以一場撲朔迷離的電子郵件泄密案開場。 存放在西伯利亞城市托木斯克一家網絡安全公司服務器上的3500多封電子郵件被神秘黑客捕獲,并在哥本哈根大會前曝光。郵件顯示,氣候專家合謀操控科學數據,隱瞞對氣候變化科學“不利的”研究。
最小題大做的提案:每年的國際性大型會議,總有一些神通廣大的記者能夠提前搞到會議提案文本。這一回,英國《衛報》記者捅出個“丹麥提案”,在氣候談判的第二天掀起一場不小的波瀾。 這份由英國、美國和丹麥起草的提案將部分發展中國家列入“最脆弱國家”,單獨設立減排目標,企圖以此分裂發展中國家陣營。
火藥味最濃的交鋒: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一直被置于聚光燈的焦點中。由于各自所代表的陣營的利益不同,中美在會場上也展開了正面交鋒。會議第三天,美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剛剛走下飛機就召開新聞發布會,把槍口對準中國,“公共資金,特別是美國政府的公共資金,絕不會流向中國”。他否認發達國家應該為其在工業化進程中累積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埋單”,要求中國采取更大力度的減排目標。
最火爆的新聞發布會:在貝拉會議中心,最能真切感受“氣候變暖”的地方是中國新聞與交流中心,人頭攢動,熱島效應急劇上升。 中國代表團每天都在這里舉行各種研討會、吹風會和新聞發布會,房間雖然不小,但仍無法應對蜂擁而至的中外記者。離新聞發布會還有半個多小時,記者趕到時,卻連腳也插不進去。
最摳門的會議招待: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可能是記者參與過的諸多國際性會議中最“摳門”的一個,不僅沒有禮品袋、公文包、紀念品,會場內所有的食物都得自掏腰包購買。 想想幾個月前的意大利八國峰會,還是在地震災區召開,但豐盛的自助大餐、紅酒、咖啡、甜點,隨便吃喝。 在眼下無節制消費甚至浪費而導致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這樣的“摳門”卻得到了所有記者和與會人士的支持。
最慷慨的硬件設施:在許多硬件設施上,哥本哈根大會卻又顯得非常慷慨。4500臺筆記本電腦、清一色的聯想IBM,免費供記者使用,還有幾十臺電腦裝有話筒、攝像頭和Skype軟件,供記者打視頻電話。每排記者席上都有激光打印機,隨意打印材料。 由展覽中心改造成的巨大公共空間,全部留給會場交流和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舒適的沙發、溫暖的燈光和環保主題強烈的布局,無處不讓人感到主辦方的慷慨大方和良苦用心。
最混亂的組織工作:原本能夠容納3500多名記者的新聞中心,卻有1萬多人申請采訪。措手不及的主辦方不得不在最后一天,停止記者證的發放,控制大會人數。領證時,幾百名記者曲曲折折,排到1公里外,大門一道關,安檢要排隊,領證繼續排隊。 最不可思議的是,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居然連續3天被拒會場門外。根據大會程序,所有談判代表、非政府組織和媒體都必須佩戴附有電子條形碼的注冊牌,進場和出場時都必須掃描條形碼以確認權限。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意義:
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后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
如果《哥本哈根議定書》不能在今年的締約方會議上達成共識并獲得通過,那么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之后,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文件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將導致人類遏制全球變暖的行動遭到重大挫折。也因為這個原因,本次會議被喻為 “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
17日,一再支支吾吾不肯表態的美國終于拋出資金支持承諾,這對于一度陷入僵局且目前已接近尾聲的哥本哈根峰會來說,可能是一個轉機。
專家表示,哥本哈根大會達成成果希望大增。無論最后的結果如何,對于此次成為峰會焦點之一并承受了巨大壓力的中國來說,未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哥本哈根會議后的中國面臨減排的國際壓力將越來越大。
據浙江大學官方消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終身正教授張國捷已于2022年起全職加入浙江大學。2月22日,浙江大學生物演化研究中心張國捷實驗組招聘公告對外發布。公告介紹,張國捷,浙江大學求是講席教授,2010......
“卡托維茲氣候大會召開在即,這次大會或將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一個重要節點,中國將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并同各締約方一起努力,爭取如期完成《巴黎協定》的實施細則談判,妥善解決資金問題,向國際社會發出......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市長弗蘭克·延森1日說,他將于近日率領一個由丹麥多家綠色科技企業組成的商務代表團前往中國,與北京市政府探討兩市在水資源管理利用方面的合作。延森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15家丹麥企業......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經歷了一周毫無進展的忙碌之后,2013年華沙氣候談判今天休會一天。明天起,華沙氣候大會將進入高級別談判階段。屆時,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中國外交部副部長......
華沙氣候大會已于當地時間11日在波蘭首都華沙開幕,為期12天。此次會議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9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方大會,來自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專家學者以及國際機......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9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方大會,11日在波蘭首都華沙開幕。本次大會的官方口號是“我在乎”,但作為歐洲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之一,波蘭曾經3次否決歐盟將2020年......
為期兩周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1月11日在波蘭首都華沙國家體育館開幕。本次大會的官方口號是“我在乎”。分析人士指出,面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緊迫性,光“在乎”遠遠不夠。國際輿論認為,華沙大會或無重大突破......
中國網11月12日訊據英國《衛報》網站11月10日報道,阿博特政府表示,希望通過制定長期發展政策來實現減排目標――預計到2020年,澳大利亞排放量應減少為2000年的5%到25%之間。早在2009年,......
聯合國2013年第二輪氣候變化談判14日在德國波恩閉幕。圍繞氣候變化新協議的談判進展順利,但由于議程之爭,留下了不少重要議題未能討論,給預定11月在華沙召開的氣候大會帶來不小壓力。來自182個國家和地......
多哈氣候變化會議12月8日通過決議,2013年開始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簽約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占全球總量的15%。俄羅斯、日本、加拿大、新西蘭拒絕加入第二承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