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細胞-報告》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杜久林研究組題為《穆勒膠質細胞通過谷氨酸轉運體和AMPA受體參與視網膜自發活動波》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在發育早期斑馬魚上進行在體鈣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發現穆勒膠質細胞分別通過AMPA受體和谷氨酸轉運體參與和調節視網膜自發活動波。在發育早期的視網膜中,相鄰神經節細胞(視網膜的第三級細胞)會發生波狀傳播的自發神經活動,這種現象被稱為視網膜自發活動波。對于視網膜波的研究已有近30年,已知視網膜波能通過視神經傳遞到中樞視覺系統,對視覺系統拓撲投射樣神經通路的精確形成至關重要。然而,視網膜波的來源以及如何被調節仍不清楚。在杜久林組的早期工作中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12650),他們首次發現雙極細胞軸突末梢以NMDA自受體依賴的放大機制介導了谷氨酸能視網膜波......閱讀全文
皮層星形膠質細胞的原代培養可應用于:(1)細胞保種;(2)皮層星形膠質細胞功能研究。實驗方法原理利用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生長存在時間上的差異、細胞生長方式及細胞對培養層黏附性不同等特性,用37℃恒溫搖床從培養的皮層來源的混合膠質細胞中去除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其中星形膠質細胞的
膠質瘤是成人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腫瘤,也是中樞神經系統病死率最高的腫瘤。盡管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膠質瘤的治療效果仍然未能取得實質性改善。膠質瘤具有高度的異質性,不易歸類診斷。現有的診斷延用上世紀20年代美國神經外科專家HarveyCushing提出的分類理念。根據膠質瘤的形態學特征,假定膠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神經生物學家發現腦內的一種神經膠質細胞在控制食欲和進食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動物實驗,研究人員發現激活這些細胞會導致暴飲暴食,相反,當這些細胞受到抑制時,食欲也會隨之下降。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或許會幫助科學家開發治療肥胖和其他食欲相關疾病的藥物。這項研究10月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抗體阻斷一種蛋白的活性能夠改善衰老小鼠的認知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4月11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D22 blockade restores homeostatic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i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在生物學家陳功教授領導下已經開發了一個全新的技術來再生功能性神經元用于腦損傷或腦疾病后的大腦修復。這項技術有望發展成為一個嶄新的治療腦和脊髓損傷,中風,老年癡呆病,帕金森氏病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陳功博士領導的團隊利用應激性膠質細胞將其再生為健康和有功能的神經元,即此圖像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無法治愈的腦癌,大多數患者在確診后不到兩年就會死亡。這種疾病很難治療,主要是因為每種腫瘤都含有多種細胞。侵襲性腦癌在患者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以至于研究人員爭論是否應該將膠質母細胞瘤視為一種單一的疾病。一項新的研究可能有助于闡明是什么導致了這種重要的異質性,并使膠質母細胞瘤如此致
近日,在德國弗賴堡大學醫學中心科學家的指導下,一個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繪制了首個人類大腦高分辨率免疫細胞圖譜!有史以來第一次證明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即吞噬細胞)具有相同的核心特征,并會根據大腦功能需求進行適應性表達,揭示了小膠質細胞的時間和空間異質性。2月14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
小神經膠質細胞是腦部固有的免疫細胞,在損傷修復和對抗微生物入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某些病理條件下,小膠質細胞會加劇炎癥反應并造成神經退行性變。因此,向小膠質細胞靶向遞送生物活性物質,將有助于闡明其作用機制,明確其在疾病治療中的調節作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格萊斯頓神經疾病研究所Li Gan
麻省理工的神經學家們發現一類稱為神經膠質細胞的腦細胞是控制我們食欲和攝食行為的關鍵所在,他們通過小鼠實驗,證明激活這些細胞,將會刺激暴飲暴食,如果抑制這些細胞也就會抑制住食欲。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研發針對肥胖等食欲相關疾病的新型藥物,而且也指出了神經膠質細胞這種十年前備受冷落的腦細胞的更多重要角色。
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維持依賴于小神經膠質細胞(microglia)的調控與穩定平衡,這種中樞神經系統中最小的一種膠質細胞是普通的免疫細胞,可以保護大腦免于損傷以及免于大腦疾病再生。 因此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小神經膠質細胞的失調也與神經發育障礙(如自閉癥),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癡呆癥),精神分
貼附差異法 實驗方法原理 利用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生長存在時間上的差異、細胞生長
貼附差異法 實驗方法原理 利用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生長存在時間上的差異、細胞生長
實驗方法原理 利用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生長存在時間上的差異、細胞生長方式及細胞對培養層黏附性不同等特性,用37℃恒溫搖床從培養的皮層來源的混合膠質細胞中去除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其中星形膠質細胞的貼附力最強。用這種方法獲得的星形膠質細胞純度很高(95%以上),且細胞具有較好的增
阿爾茨海默病(AD)的發現至今已過去了一個多世紀,但仍然是一個無法預防,治療或治愈的疾病。基因及環境被認為是引發該病的重要因素。其中,髓系細胞2中表達觸發受體(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 ,TREM2)就是一個與阿茨海默病密切
圖片來源:X. Han et al/Cell Stem Cell 2013 北京時間3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新研究發現,把人腦細胞植入老鼠體內可使這些動物更快學習新事物。科學家表示,他們把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膠質細胞植入動物體內,發現這些人體細胞影響動物大腦的通訊能力。
月22日,自然出版集團頂級刊物《自然·神經科學》在線刊發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彭勃團隊主導的題為Repopulated microglia are solely derived from the proliferation of residual microglia after ac
實驗方法原理 利用混合膠質細胞培養物分層生長,以及小膠質細胞半懸浮生長的原理,通過搖床震蕩法,將皮層來源的混合膠質細胞培養物最上層的小膠質細胞震搖下來繼續培養,達到分離和純化小膠質細胞的目的。實驗材料 新生1-3d的仔鼠試劑、試劑盒 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D-PBS液消化液(0.25%胰蛋
基本方案 實驗方法原理 利用混合膠質細胞培養物分層生長,以及小膠質細胞半懸浮生長的原理,通過搖床震
實驗方法原理利用混合膠質細胞培養物分層生長,以及小膠質細胞半懸浮生長的原理,通過搖床震蕩法,將皮層來源的混合膠質細胞培養物最上層的小膠質細胞震搖下來繼續培養,達到分離和純化小膠質細胞的目的。實驗材料新生1-3d的仔鼠試劑、試劑盒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D-PBS液消化液(0.25%胰蛋白酶+
來自東南大學醫學院、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一種叫做miR-9的小RNA分子通過靶向MCPIP1促進了小膠質細胞激活。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7月14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東南大學青年特聘教授姚紅紅(Honghong Yao)是這篇論文的第一
背根神經節(DRG)屬外周感覺神經節,背根神經節神經元是軀干、四肢痛覺的初級傳入神經元,具有傳輸和調節機體感覺、接受和傳導傷害性感受的功能。痛覺產生過程中,背根神經節作為痛覺傳入的初級神經元,在疼痛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表達于背根神經節神經元,與疼痛機制密切相關的離子通道及其受體是實現背根神經
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 (CNS) 神經膠質細胞,這種細胞對于正常發育與神經功能執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星形膠質細胞可以調控細胞外離子和神經遞質的濃度,提供神經營養支持,參與突觸形成,發揮作用,而且也可以幫助維持血腦屏障。 更為重要的是,星形膠質細胞在疾病傷
摘要:目的 探討瘦素 (Leptin) 與顳葉癲癇發生、發展過程的關系。方法 外源 Leptin 注射 C57BL/6J 小鼠后,右側海馬微量 注射 200 ng 海人酸 (kainic acid,KA) 誘導顳葉癲癇,記錄小鼠癲癇評分,1 周后觀察小鼠海馬病理變化,包括 Western blo
摘要: 目的 探討瘦素 (Leptin) 與顳葉癲癇發生、發展過程的關系。 方法 外源 Leptin 注射 C57BL/6J 小鼠后,右側海馬微量 注射 200 ng 海人酸 (kainic acid,KA) 誘導顳葉癲癇,記錄小鼠癲癇評分,1 周后觀察小鼠海馬病理變化,包括 Wes
有一半大腦細胞都來自人類的小鼠已經被創造出來了,這些小家伙比它們的兄弟姐妹都要聰明。對此,精靈鼠小弟(Stuart Little)會怎么看呢? 這個想法可不是在模仿小說里的情節,通過對小鼠的整個腦部而非培養皿中的細胞進行研究,我們得以更好地了解人類的腦部疾病。 被改造過的小鼠仍然擁有小鼠的神
科學家們發現,曾經被認為只是簡單地為神經元占位的腦細胞實際上可能在幫助調節晝夜節律行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星形膠質細胞是一種神經膠質細胞 – 即通常被稱為“神經系統的膠水”的、為神經元提供支撐和保護的支持細胞。 但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不僅僅是間隙填充劑,而且它對于保持我們身體的內部
膠質細胞是人腦中數量最多的細胞。但是,在人腦創傷情況下,膠質細胞的潛在反應和作用還很不清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何杰研究組開展的研究,回答了兩個關于膠質細胞如何響應腦損傷的關鍵性問題:損傷激活的膠質細胞如何進入細胞周期?損傷激活的膠質細胞如何選擇產生膠質細胞還是神經元?近日,e
12月16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嘉偉研究員課題組的題為《星形膠質細胞表達的多巴胺 D2受體通過調控aB-晶狀體蛋白抑制神經炎癥反應》的論文,展示了他們在神經炎癥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 大腦正常生理功能和
麻省綜合醫院(MGH)、MIT布羅德研究所、哈佛大學近日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3月31日),使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并結合癌癥基因組圖譜分析了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s)和少突神經膠質瘤(oligodendrogliomas)兩種腦神經膠質瘤(gliomas)的細胞組
近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經發現,大腦中的膠質細胞在調節食欲和攝食行為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小鼠實驗中,激活膠質細胞將刺激暴飲暴食,而當這些細胞受到抑制時,食欲也隨之受到抑制。這項發表于eLife雜志上的研究結果可能為針對肥胖和食欲相關疾病的藥物提供了一個新靶點。 直到10年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