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9-11 18:10 原文鏈接: 胎兒患上肝母細胞瘤出生5個月后手術切除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9月11日透露,該院小兒外科近日為一個僅5月大的嬰兒,進行了肝母細胞瘤切除術。術后患兒恢復良好。

    今年4月,王女士帶著自己剛滿月不久的孩子俊俊,來湘雅醫院小兒外科就診,該科室副教授朱勤經仔細詢問病史得知,王女士產檢彩超發現,胎兒肝臟有一腫塊。出生時俊俊腫塊約7*5cm大小,因孩子年齡太小,當地醫生建議先觀察。患兒滿2個月后,體重5.5公斤的俊俊肝臟腫塊已經長到了14*10cm,而且巨大腫塊明顯影響到孩子的正常呼吸,腹壁血管也清晰可見。

    朱勤立馬安排俊俊住院,完善相關檢查后發現:甲胎蛋白(AFP)顯著升高(超過1200ng/ml),CT顯示右肝巨大腫塊、壓迫周圍血管并且呈外生性生長,高度懷疑肝母細胞瘤。患兒病情危急,如果繼續拖延下去,肝臟腫塊隨時有破裂出血、危及生命等風險,必須盡早治療。

    湘雅醫院兒童實體瘤多學科診療團隊討論認為,俊俊肝臟腫塊巨大,立馬手術可能因腫瘤創面大導致術中出血多、肝功能衰竭等風險,不利于患兒遠期康復,建議先行術前新輔助化療,待腫塊縮小后再行手術。

    接下來,俊俊順利進行了彩超引導下肝臟腫塊穿刺活檢,病理提示“肝母細胞瘤(胎兒型)”,隨即俊俊轉入小兒血液腫瘤科化療,在經歷3次術前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多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礙等重重難關后,腫塊明顯縮小至9*6cm大小。

    7 月30日,湘雅醫院為俊俊實施肝三葉切除術,術后恢復順利,8天后即出院,目前已完成2次后續化療,AFP下降至76ng/ml,一般情況良好。

    朱勤介紹,肝母細胞瘤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多發生于5歲以內患兒,早期多無明顯癥狀,進一步發展表現為不規則局限性肝臟腫大,可伴有發熱、體重下降、四肢消瘦、拒食、黃疸等癥狀。AFP升高是肝母細胞瘤診斷的重要檢測指標,目前通過手術完整切除腫瘤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療手段。

    朱勤表示,肝母細胞瘤雖是惡性腫瘤,疾病進展迅速,但只要盡早發現并采用規范有效治療方案,仍有較高治愈希望,5年總體生存率目前可達80%,這一點與成人肝細胞癌截然不同。因此,家長不要談“瘤”色變,如果孩子確診肝母細胞瘤,積極采取以手術聯合化療為主的多學科治療,基本能獲得較好預后。

     


    相關文章

    新研究分析肝臟損傷和修復過程中不同類型衰老細胞的特定作用

    細胞衰老與人體的胚胎發育、損傷再生、癌癥和衰老等生理病理過程緊密關聯。不過,同樣是“年邁”的細胞,卻有好有壞,有些在體內作亂,有些則默默守護健康。但如何精準識別衰老細胞中的“好細胞”與“壞細胞”卻是個......

    胎兒患上肝母細胞瘤出生5個月后手術切除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9月11日透露,該院小兒外科近日為一個僅5月大的嬰兒,進行了肝母細胞瘤切除術。術后患兒恢復良好。今年4月,王女士帶著自己剛滿月不久的孩子俊俊,來湘雅醫院小兒外科就診,該科室副教授朱勤經......

    胎兒患上肝母細胞瘤出生5個月后手術切除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9月11日透露,該院小兒外科近日為一個僅5月大的嬰兒,進行了肝母細胞瘤切除術。術后患兒恢復良好。今年4月,王女士帶著自己剛滿月不久的孩子俊俊,來湘雅醫院小兒外科就診,該科室副教授朱勤經......

    胎兒患上肝母細胞瘤出生5個月后手術切除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9月11日透露,該院小兒外科近日為一個僅5月大的嬰兒,進行了肝母細胞瘤切除術。術后患兒恢復良好。今年4月,王女士帶著自己剛滿月不久的孩子俊俊,來湘雅醫院小兒外科就診,該科室副教授朱勤經......

    北大團隊發現:間斷禁食或能保護肝臟

    時間限制飲食法是一種間斷禁食方式,通過限制進食時間窗口(如每天8小時或4小時內進食)來幫助調節血糖和血脂代謝,從而減輕體重。北京大學多個團隊合作發表在《細胞·代謝》上的最新研究顯示,時間限制飲食法能顯......

    李蘭娟團隊研究證實,食物和空氣來源的微/納塑料會損害肝臟

    如今,塑料制品被廣泛使用,隨之而來的塑料污染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據估計,到2025年,環境中將有大約110億噸塑料垃圾。這些塑料可能會不斷破碎,碎裂成微米甚至納米級的顆粒,即所謂的微/納米塑料(M......

    Cell子刊:首都醫科大學張海燕團隊開發人肝臟類器官,用于酒精性肝病研究

    酒精性肝病(ALD)是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慢性肝病類型之一,包括脂肪變性、脂肪性肝炎、纖維化、肝硬化,最終可能發展為肝細胞癌。盡管ALD的疾病進展特征和發病機制已經明確,但對任何階段的ALD均缺乏有效的......

    修復受損肝臟的新型細胞發現

    顯微鏡圖像顯示,“領導細胞”會快速遷移到傷口邊緣,其中“領導細胞”的細胞核呈白色,細胞膜呈紅色。圖片來源: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英國科學家在肝臟內發現了一種被稱為“領導細胞......

    深耕肝臟損傷及修復研究,惠利健教授再度發表重磅學術論文

    4月16日,微知卓創始人兼核心技術發明人惠利健團隊與杭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合作,在高影響力的學術期刊NatureGenetics雜志上發表了兩篇題為“Aspatiotemporalatlaso......

    揭示肝癌轉移與耐藥之謎,他和團隊攻堅20年

    【編者按】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資助(項目編號:22DZ2304300)下,澎湃新聞聯合《世界科學》對獲得國家及上海市科技獎勵的成果進行科普化報道。本篇報道圍繞2022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肝......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