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全國綜合性大學生物系用一樣的教學指導方針是有問題的
饒毅是生命科學界第一位放棄了美國名牌大學講席教授,全時回國效力的科學家。他的回國在我國科教界和海外留學教授學生中引起了較大反響。人們在追問:一個在海外20多年的人,如何在國內開展工作?一個經常發表文章探討科教問題的學者,如何具體搞管理?在海外功成名就的人,為什么要回國?
饒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終身講席教授。
2007年9月至今幾個月的時間,并不能解答所有問題。但明顯可以看到的是,北大生科院的學生很歡迎他,稱饒毅就職生科院院長帶來的改變是“顛覆性的”,認為他帶著嶄新的理念和樂觀的態度走進了北大。而他自己也很快開始著手教育改革,給學生帶來直接影響。
回國前饒毅就以“敢言”著稱。有人稱,北大敢于聘用具有品德正直和直言不畏個性的饒毅,也是對北大科學和民主傳統的明證。
北大力挺饒毅,并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饒毅也很配合。北大希望他兩年內逐漸關閉美國的實驗室,但他兩個月就做到了。
歸屬感是回國最重要的原因
《科學時報》:你為什么不繼續中美兩邊跑,而決定全時回國?
饒毅:我思考多年后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歸屬感對我很重要,我屬于中國。
我對西方文化、歷史了解不少,可以給美國教授講美國歷史。我和夫人吳瑛從做學生開始就一直和美國人有交往,有可以交流個人事情的美國朋友。但歸屬感是比文化和社交更基本的問題。我認為歸屬對于后代也很重要,所以將9歲半的兒子帶回國,在北大附小讀書。
有些時候,我認為“幼稚是希望的源泉”。我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反對我全時回國,說國內人際關系復雜,科研環境不好。我覺得,許多事情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就能解決。
教育要有不計功名的精神
《科學時報》:從1995年開始,你就跟國內有學術往來,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做過研究工作,但都僅限于研究。這次全時回國為何選擇了北京大學,并且是院長這樣的行政職位?
饒毅:高校我以前考慮得很少,因為僅從科研的角度,高校占的比重在中國比較小。但是高校的研究也正在發展,更重要的是高校承擔了教育的責任,對國家長遠發展很重要。
對于教育,我覺得,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要比改進科研水平需要的資源少,可是長遠的效應更大。學院目前在教育、科研、行政體制和文化環境四個方面都有許多工作要做。大力提高科研是必需的,不過這對資源要求比較多,而教育水平的改善是我們花時間、動腦筋就能搞好的。同時,這不僅影響學院、學校,還有可能影響國際科學界或者學生轉行的其他行業。
北大生科院每年大約有110名本科生、90名研究生畢業,10年就有2000名學生畢業。如果我們能把10%的學生培養成優秀,那就相當于培養了一批能產生很大影響的人。
《科學時報》:國內普遍存在教授忽視教學的現象。你為什么愿意大力抓教學?
饒毅:這不僅是國內的問題,也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真正重視教育的教授不多。因為做教育見效慢,而且研究型大學強調研究,晉升、評價都取決于研究成果,而不取決于教學效果。在這種評價體系下,花時間做教學的人自然不多。所以我覺得如果能做好教育,對我是一個挑戰。
對于教育管理這一工作,我現在的原則是不介意外界暫時的評價,我只要保證自己做好工作,讓學生能夠受益。學生如果今后出了很好的成果,就是對中國長遠的影響。這不是我的政績,也不可能成為我的政績,因為等教育有眾所周知的效果、學生有了大家公認的成績的時候,我恐怕已經退休了。
應該培養領袖型人才
《科學時報》:你曾經說北大清華的學生中將來只有1/15繼續作科研,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
饒毅:這是我大體了解的情況。15個學生中有14個都不想作研究,即使讀了研究生也不想繼續科研。這14個學生里面還有10個以上不知道做什么好,只想著離開自己現在學的生物、離開科學。
這么優秀的孩子,當年滿懷熱情來到北大、清華,結果幾年之內很多人熄火了,我們不得不想想個中原因。
我覺得現在全國綜合性大學生物系用一樣的教學指導方針是有問題的。
北大、清華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出最優秀的研究人員、科學家或學術界工業界的領袖,應該培養能夠做出創新性成果的人,而不是一般的技術員。
但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誤導了學生。北大、清華現在的很多學生考慮的是以后怎么找工作、收入有多少。他們中應該有相當一部分在考慮以后怎么做出重要的、先驅性的發現和發明。他們應該想高一些的目標,并努力往那個目標靠近。
《科學時報》:您覺得應該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饒毅:因為過去20多年的社會影響,很多學生將步驟變成了目的。把上重點學校、出國誤認為就是目的,以至于讀研究生、出國后不知道干什么好。北大的學生,應該積極地找到自己的理想、抱負,而不應成為迷茫的一代。
我們每周五都會請一些學者或者企業家來講他們的經歷,對人生的看法。這會給學生提供一些參考,促使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們也安排暑期社會活動,讓學生可以去國內外的實驗室、企業和行政機關,讓他們在自己可能感興趣的行業去獲得感性認識。
我們請來作學術報告的生物學家多半是國外的。報告之前我會要求學生先讀同領域的文獻。我們要讓學生看到科學的前景,看到科學有趣的部分,并接觸深層的科學,他們才能往這個方向努力。
經歷這樣的體驗,學生自己就能體會到底喜不喜歡科學、要不要做科學、要做什么科學,這是他們在自己花了功夫、有基礎之后的決定。
《科學時報》:如何培養學生成為科學領袖型人才?
饒毅:讓學生立志作重要的科學研究,成為學術思想的領袖。
在教學上要進行改革,教經典的實驗,而不是結論。讓學生知道科學不僅僅是一個結論,還有思想和過程。比如返回1960年,你來設計實驗——怎么破解遺傳密碼。
課程的深度可以加強。我們要把課程設置得有差別,這樣一些學生的潛力才能顯現出來,發現自己的特長。
科學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未知性,而不是給學生一個答案。真正的科學研究,多數時間都是失敗的,所以我認為實驗不能全是基礎性的,要有一部分是探討性、不確定的、對智力有挑戰的。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往創新型人才的方向走。
在爭論中作困難的決定
《科學時報》:作為院長,您如何推進自己的想法?怎么看待自己承擔的風險?
饒毅:我現在一半時間做行政工作,一半時間在實驗室。
做行政工作首先要支持大家的工作;另外要有對長遠發展的規劃,有大家認同的理念,還要有具體的激勵人的方法。過去作研究只管自己一個人、一個實驗室,有時候寫寫文章。現在不一樣了,如何讓老師學生積極參與?這是一門藝術,我也正在學習。
還要作一些困難的決定。一些發展的問題不應該由所有人投票決定,這樣常常會進步很慢甚至倒退。真正作好一個重要的決定就繞不開爭論,在有爭論的情況下,要權衡利弊作出決定,敢于承擔責任、往前走。
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這個問題現在還不能回答,再過些年吧。
(原題《饒毅:在爭論中作困難的決定》,載于《科學時報》2008年4月24日)
12月2日下午,“清華大學學生處”微信公眾號發布了《近期學生違紀情況通報》,通報涉及三起學生違紀事件。學校持續開展學生紀律教育工作,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守紀律、講規矩。為發揮好案例警示教育作用,用身邊事......
人才引領發展,奏響時代強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山東堅決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加快構建“......
丁文江資料圖片熟悉丁文江的人都說,這位材料學家一輩子用心雕琢了兩種“材料”。一種材料,是鎂合金。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帶領團隊在世界鎂合金研究中摘得三個“第一”:發表論文總數第一;發明專利擁有量第......
日冕作為太陽最外層大氣,其磁場是日冕加熱和空間天氣災害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但由于日冕磁場較微弱,各國科學家對于如何開展磁場測量始終未取得太大突破。北京大學教授田暉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通過創新研究方法,在國......
近日,中國科協辦公廳印發《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負責人就《管理辦法》的制定印發和貫徹落實等問題進行了解答。2015年中國科......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晨陽一轉眼,已經10年了。看著發表在《自然-合成》上的研究工作,雷曉光心中的自豪油然而生:那個天然產物合成領域的“巔峰難題”“終極挑戰”,終于被他們攻克了。10年前,35歲的雷......
跑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接力棒——在北京大學2024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院士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來賓們: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隆重舉行北京大學2024年開學典禮,熱烈歡迎4408名本科新生......
9月6日上午,北京大學舉行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典禮上,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裴堅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在發言中囑托學生,千萬不要做一個只卷績點的“好學生”。“成績是重要的,它在某種程度反映了......
“今天的北大醫學,學科覆蓋廣泛,師資力量雄厚,科研實力卓越,醫療資源豐富,國際交流頻繁……你們將在這里開啟人生新篇章,接受最優質的醫學教育,與最優秀的師生同行,共同探索醫學的奧秘,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自......
9月2日,有著濃厚教授創業背景的科技創業公司“無問芯穹”(InfinigenceAI)宣布完成近5億元A輪融資。至此,在成立短短1年4個月內,無問芯穹累計已完成近10億元融資。作為一家AI算力技術初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