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在癌癥統治的世界里不斷攻城略地。 癌癥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但遺憾的是患者很難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免疫治療澤被的那些人。 目前的臨床統計顯示,PD-1抑制劑只能在20%-50%的晚期實體瘤病人中發揮作用[1]。受益的患者究竟是誰?目前找到這些患者的手段有限。 因此,找到一種可靠的生物標志來指導免疫治療迫在眉睫! 近日,來自法國的Eric Deutsch博士團隊借助人工智能之力,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們用癌癥患者的CT圖像訓練人工智能,得到一個可以通過患者的CT影像準確預測PD-1抑制劑治療效果的人工智能平臺。左一為Eric Deutsch博士 這個人工智能平臺可以區分患者對免疫治療響應的程度,那些被認為有效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24.3個月),比預測無效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1.5個月),提高了一倍以上(延長了1年多),效果相當明顯!這項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柳葉刀-腫瘤學》上[2]。 你可能會疑惑,免疫治療不......閱讀全文
編者按:癌癥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疾病之一。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二分之一的男性有可能會在一生中會遇到癌癥。我們該怎么打敗它? 作為一個成功的科技企業家,肖恩·派克(Sean Parker)曾與扎克伯格一起創立在線社交網絡公司Facebook,并擔任創始總裁。由于自身過敏和免疫疾病,派克很早就對免
世衛組織最新公布數據表明,全球每年880萬人死于癌癥,占全球每年死亡總人數近六分之一。每年1400多萬新發癌癥病例,預計到2030年將增加到2100多萬。癌癥治療始終是醫學上的一個難題,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在研究癌癥診斷途徑、開發治療和預防癌癥新型方法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及多
今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發起抗癌“登月計劃”,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兩年內再為抗癌研究注入1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是讓癌癥研究的相關進展速度翻一番,在5年內取得原本10年才能取得的成果。 本月早些時候,由癌癥專家組成的美國“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建議,抗癌“登月計劃”應在免疫療法、數據共享和建
腫瘤免疫療法在近年來在全世界范圍內,給癌癥治療帶來了重大變革。近日,利用人工智能,我們在創新腫瘤免疫療法的設計上,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圖片來源于網絡 以抗PD-1/PD-L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腫瘤免疫療法在近年來在全世界范圍內,給癌癥治療帶來了重大變革。在巨大成功之下,科研人員也正在開發
癌癥目前仍然是全世界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近日,Nature Genetics 和 Nature Medicine 聯合發表了題為:Nature Milestones in Cancer 的文章,總結了21世紀以來癌癥研究旅程中的14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以展示在理解癌癥和開發新療法方面取得的重大進
近年來納米技術變得越來越火,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各種疾病的診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腫瘤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免疫學疾病的干預、疫苗運輸及增效等。在此,小編為大家盤點了納米技術如何助力各種疾病的免疫療法。 【1】Nano Res:納米金顆粒可明顯增強細胞因子抗癌療法的效力
麻省理工學院的達雷爾歐文(Darrell Irvine)教授自稱是一名工程師,但這并不妨礙達雷爾成為癌癥研究領域的一顆新星。早在2004年,他就入選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35歲以下創新者”榜單。在這十多年里,他的科研論文是頂尖學術期刊的常客,做出的發現經常登上學校主頁。 這正是這名工程師的
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在Cell Reports雜志上發表文章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抑制劑分子,這種特殊分子藥物能夠對PTEN缺失的癌細胞產生一定的細胞毒性作用相關研究或為未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癥的潛在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來,全球從事癌癥研究的科學家們相繼發現多種抗癌靶點,與此同時研究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多項領域的研究,當然了他們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Com Biol Med:人工智能幫助治療糖尿病引發的眼疾 doi:10.1016/j.compbiomed.2018.10.0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0月20日,“2020安捷倫科技節暨創新中國論壇”在線上召開。本屆論壇以“科技戰勝新冠疫情,創新助力健康中國”為主題,安捷倫總裁兼首席執行官Mike McMullen,安捷倫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 Darlene Solomon,安捷倫副總裁兼實驗室解決方案大中華區
2016年,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納米貼(nanopatch),這種納米貼能夠提供一種疫苗注射的新途徑,而這無疑是160年以來古老注射疫苗方法的一個革命性創新。如今,科學家們開發出了多種基于納米科技的治療疾病的新療法,而這些新型納米療法不管在治療癌癥、藥物運輸,還是在
先來說說癌癥。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黑色素瘤、乃至淋巴瘤等常見癌癥會通過免疫抑制的機制,逃脫免疫系統的監控。而當下的免疫療法正是通過抑制PD-1/PD-L1或是CTLA-4, “松開剎車”,讓免疫系統對癌細胞進行殺傷。這種療法對部分患者而言有很好的效果,但無法從中受益的患者,依然是多數。 研
如今,納米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的關鍵技術之一,其推動了各個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當然納米科技對醫學研究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納米機器人可充當“微型醫生”,解決了醫生用傳統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納米科技在癌癥治療、疫苗開發、HIV治療以及多種疾病的診療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納
如今,納米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的關鍵技術之一,其推動了各個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當然納米科技對醫學研究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納米機器人可充當“微型醫生”,解決了醫生用傳統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納米科技在癌癥治療、疫苗開發、HIV治療以及多種疾病的診療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納米療法與
時間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8月份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8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科學家成功逆轉大腦干細胞的衰老過程 有望開發返老還童新方法 doi:10.1038/s41586-019-1484-9 近日,一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多名生物學家在世界范圍內創立了公司,他們是: 施一公 2008年,他在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后,毅然辭職回國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成為學術圈明星科學家。 2013年,當
《自然》 個性化癌癥疫苗在早期人體試驗中表現樂觀 7月6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的兩篇論文展示了兩種個性化的癌癥疫苗的接種在小規模的人類試驗中表現的安全性,并且能為高危黑色素瘤患者帶來臨床上的積極反應。這些結果證明了根據病人個人癌癥突變的情況而專門研制的疫苗在臨床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它們還能為開
今日,全球知名科技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正式揭曉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19),為我們帶來過去一年中最為澎湃的十大浪潮。除了人工智能技術大放異彩,早產預測、腸道顯微膠囊、定制癌癥疫苗與人造肉漢堡等生物醫學技術也在榜單上熠熠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統計了過去一年中發布的270萬篇學術論文,整理并公布了2016年的論文Altmetric指數百強榜單,列出了那些在社會公共領域引起最強烈關注或討論的科學研究。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國現任總統發表的醫保評估報告,有引力波與比鄰星B這樣的重大天文學發現,有最早的生
最近這兩年,每當我復盤一些愚蠢決策的時候,總會想起一個冷笑話。 有時候甚至半夜起來喝水,都會一不小心想到這個笑話,然后就會像個傻蛋一樣笑半天。 這個笑話有很多版本,這里我講一個細節經過我大量杜撰的版本。 話說鐵蛋本來是個窮小子,結果經過努力奮斗在城里謀了一份還算高薪的工作。過了幾年,鐵蛋衣
人體免疫系統包含了很多有關身體健康的信息,其中的關鍵部分就包含在血液中。醫學界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通過創建一個萬能的血液測試,采集免疫系統與病原體之間的反應信息,繪制“免疫圖譜”,從而解碼免疫系統中的信息,及時在疾病惡化前篩查確診。那么,什么樣的平臺能提供足夠的計算力,不斷通過機器學習和精準模型
微流控芯片,高通量技術,單細胞測序,CTC循環腫瘤細胞,納米醫學,ddPCR技術,單分子免疫陣列技術(SiMoA),ctDNA,質譜檢測,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最新技術成果與應用案例紛紛亮相。 01 微流控芯片技術 微流控芯片,又稱為芯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是指在幾平方厘米
微流控芯片,高通量技術,單細胞測序,CTC循環腫瘤細胞,納米醫學,ddPCR技術,單分子免疫陣列技術(SiMoA),ctDNA,質譜檢測,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最新技術成果與應用案例紛紛亮相。 01 微流控芯片技術 微流控芯片,又稱為芯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是指在幾平方厘米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主要國家期望以科技創新促增長、增就業、渡危機,科研投入不減反增,這一趨勢延續至今。 在新一輪科研政策調整中,美國、歐盟、日本、德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都在哪些科研領域發力,拼搶制高點?無疑值得其他國家借鑒和參照。 【美國:宣布抗癌“登月計劃”】 為保持頭號科技強
2016年即將離去,展望2017年,大健康產業的機遇與“坑”會在哪里?記者采訪了十多位大健康產業的上市公司投資高管、投資機構投資人等,試圖把他們心中2017年大健康產業的機遇呈現出來。 多位采訪嘉賓都提及的高頻詞匯(不完全統計)有:腫瘤新藥、醫療器械、免疫治療、人工智能、醫療機器人、康復養老、
癌癥早期檢測無疑是當今最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借助人類基因組計劃打下的基石,和對癌癥中基因突變的相關研究,科學家終于即將實現這一偉大的目標。拉爾夫·赫魯班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多個跨學科團隊聯合開發的 CancerSEEK 就是這類測試之一。Ca
《自然》發表特刊,從其150周年歷史上發表的40余萬篇作品中梳理出科學關鍵詞。科學研究有哪些變化趨勢?關鍵轉折在何時? 英國《自然》雜志于11月6日發表其150周年特刊,獨家分析考察了從1900年至今,上千本研究期刊的數千萬篇科學論文的引用情況和參考文獻,從而揭示科學研究的面貌在歷史上的改變。
Bryce Olson是英特爾的一名員工,幾年前,非常突然的,Bryce被診斷出了IV期前列腺癌,腫瘤的侵襲性很強,而且已經發生了多處轉移。一開始,Bryce嘗試了手術、化療和放療,然而這些傳統療法都不能阻止腫瘤的發展。Bryce想,按照這樣發展,自己大概看不到女兒小學畢業了。 傳統療法的大門
1、AI多方面改善腫瘤療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方法有潛力影響癌癥療法的多個方面,包括藥物的發現、臨床開發,以及最終的臨床應用(圖表1)。目前,這些過程既昂貴又耗時漫長(平均約20億美元,10年),而且因為常規有限樣本隨機對照試驗的局限性,對更廣泛
英國癌癥研究所是一家擁有100多年歷史的癌癥研究機構,隸屬于倫敦大學。近日,一則關于癌癥治療的新聞上了熱搜:英國癌癥研究所(簡稱ICR)宣稱,通過多種藥物聯合治療和人工智能等新方法,有望使癌癥成為長期可控制的疾病,甚至能夠治愈。一時間,有人為之興奮,也有人斥之為炒作。不管從哪方面看,這都不像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