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早期檢測無疑是當今最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借助人類基因組計劃打下的基石,和對癌癥中基因突變的相關研究,科學家終于即將實現這一偉大的目標。拉爾夫·赫魯班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多個跨學科團隊聯合開發的 CancerSEEK 就是這類測試之一。CancerSEEK 能夠通過血液同時檢測卵巢、肝、胃、胰臟、食道、結直腸、肺和乳腺 8 個器官的癌癥,相關論文于 2018 年 1 月發表于《科學》(Science),目前已經被引用超過兩百次。 CancerSEEK 和許多同類測試目前仍在研發階段。為了了解這一領域的發展方向,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跨學科合作,科研圈采訪了研究的參與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病理系主任、索爾·戈德曼胰腺癌研究中心(Sol Goldman Pancreatic Cancer Research Center)主任拉爾夫·赫魯班(Ralph Hruban)。 赫魯......閱讀全文
基因檢測巨頭近日與其對手在法庭上展開交鋒,這一戰爭使得本應前途光明的檢測熱潮蒙上了一片陰云。 盡管基因檢測巨頭Myriad Genetics8月13日討論公司第四季度及去年整個會計年度財政收支狀況的電話會議中,并未提及美國好萊塢著名女星安吉麗娜朱莉的“切乳事件”,但是仍舊不能掩蓋檢測巨
基因測序服務市場增速快,預計2016年超過測序儀器市場。據Markets&Markets預測,2014-2020年上游市場中測序儀的復合增長率是15.4%。中游測序服務市場重資產、技術附加值低,將是產業鏈中增速最快的,據BCC Research預測2011-2016年復合增長率為29%。
【1】Nature:開發基于DNA包裝的新型血檢可檢測多種癌癥 doi:10.1038/s41586-019-1272-6 近日,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的新型血液檢測方法,通過發現癌細胞脫落的DNA碎片在血液中循環的獨特模式,可以檢測七種不同類型癌癥
我們都知道,抑癌基因能夠有效保護機體免于癌癥的產生,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有時候這些抑癌基因或許也會促進癌癥進展,而且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或許還扮演著其它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讓我們共同學習,揭開抑癌基因的神秘面紗! 【1】Nature:抑癌基因p53和罕見發育障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即將結束,2017年也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科學家們在利用血液來進行疾病診斷的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重磅級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2017年相關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 【1】Anal Methods:新型血液檢測技術可用于診斷多發性硬化
今年2月底,由中國癌癥基金會主辦,北京科迅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癌癥基金會科迅專項基金成立大會暨全國多中心腫瘤液態活檢項目啟動會”在北京成功舉行。該專項基金的成立,旨在腫瘤液態活檢的基礎上,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全面推動我國精準醫療發展。項目希望通過建立中國人群腫瘤的基因突變數據庫,為中
好萊塢當紅明星安吉麗娜·朱莉由于基因缺陷毅然選擇預防性雙側乳腺切除術的消息,讓BRCA1基因走入了公眾視線,引燃了人們對腫瘤基因篩查的關注。同時,這也加速了基因專利戰的升級——美國最高法院將于6月底前對萬基遺傳公司一案作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決定。這家公司擁有腫瘤抑制基因BRCA1和 BRCA2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在揭示癌癥發病機制、開發治療和預防癌癥新型方法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隨著研究的深入及多種機制的發現,科學家們讓癌癥變成了一種可控的疾病。 近日,來自美國德州農工健康科學中心研究所的科學家就發現西蘭花中名為蘿卜硫素的提取物或許可以幫助治療癌癥;又有研究者發現冥想也可以幫助癌癥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在揭示癌癥發病機制、開發治療和預防癌癥新型方法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隨著研究的深入及多種機制的發現,科學家們讓癌癥變成了一種可控的疾病。 近日,來自美國德州農工健康科學中心研究所的科學家就發現西蘭花中名為蘿卜硫素的提取物或許可以幫助治療癌癥;又有研究者發現冥想也可以幫助癌癥的治
邰麗華在《千手觀音》中的精彩表演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人們為這位美麗的舞者是聾啞人而感到惋惜。兩歲時,邰麗華因高燒注射鏈霉素而失去了聽力。科技發展到今天,有了生物芯片檢測技術,像她這樣的“一針致聾”的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假如邰麗華在剛剛出生時做過基因芯片檢測,得知自己是藥物性
毫無疑問,未來的癌癥治療將會根據患者特異性的生物標志物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在實現癌癥個性化治療的道路上,下一代測序(NGS)技術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過去的幾年里,NGS變得更加精確,它幫助研究人員和病理學家實現了從單基因檢測到多基因檢測的完美轉換。 NGS 通過廣泛的基因篩查,預測癌癥的發病
近兩年精準醫學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這是一種將個人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差異考慮在內的疾病預防與處置的新興方法。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希望精準醫學可以引領一個醫學新時代。隨后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科技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國家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建成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于癌癥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這一篩選庫的“締造者”正是劉青松團隊。中央電視臺將這一成果評價為“該細胞庫的建成,將為抗腫瘤新藥研發提供有力支撐”。該項成果的背后,是這位項目負責任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建成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于癌癥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這一篩選庫的“締造者”正是劉青松團隊。中央電視臺將這一成果評價為“該細胞庫的建成,將為抗腫瘤新藥研發提供有力支撐”。該項成果的背后,是這位項目負責任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建成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于癌癥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這一篩選庫的“締造者”正是劉青松團隊。中央電視臺將這一成果評價為“該細胞庫的建成,將為抗腫瘤新藥研發提供有力支撐”。該項成果的背后,是這位項目負責任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檢測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癌癥檢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J
癌癥目前仍然是全世界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近日,Nature Genetics 和 Nature Medicine 聯合發表了題為:Nature Milestones in Cancer 的文章,總結了21世紀以來癌癥研究旅程中的14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以展示在理解癌癥和開發新療法方面取得的重大進
【導語】談起生物分析化學和分子診斷,不得不提起南京大學鞠熀先教授。鞠熀先教授從事生物分子檢測方法學的研究工作20余年,曾主持包括國家973計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在內的國家與省部級項目30余項,并以第一完成人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分
分子靶向藥,真的能命中癌癥的靶心嗎?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是近年來治療癌癥的新寵。這類藥價格高得離譜且療效并不穩定。動輒花上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僅能為病人延長短暫的生命,這樣的治療無論從經濟上還是道德上都是難以立足的。 寫下這個題目,我的心情頗為沉重、復雜。原因在于將時下癌癥診療領域的一些隱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是近年來治療癌癥的新寵。這類藥價格高得離譜且療效并不穩定。動輒花上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僅能為病人延長短暫的生命,這樣的治療無論從經濟上還是道德上都是難以立足的。 人非圣物,自然有天敵,癌或許就是。面對琢磨不透的癌,我們人類還是顯得相當無奈,只得把希望寄于未來。于是就有人預言,再
老美大當家的奧大叔似乎并不愿悄悄離去,在其任期最后一年又搞了個大動作。年初,奧叔在對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宣布將發起一項尋找癌癥治愈療法的“登月計劃”,并任命二當家的拜登為該項目負責人。此外還有兩項分別由個人(陳頌雄)和醫院(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發起的癌癥“登月計劃”,可見老美此次是傾全國之力
老美大當家的奧大叔似乎并不愿悄悄離去,在其任期最后一年又搞了個大動作。年初,奧叔在對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宣布將發起一項尋找癌癥治愈療法的“登月計劃”,并任命二當家的拜登為該項目負責人。此外還有兩項分別由個人(陳頌雄)和醫院(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發起的癌癥“登月計劃”,可見老美此次是傾全國之力
來自貝勒醫學院、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H3K4me3寬峰與提高腫瘤抑制基因的轉錄延伸及增強子活性有關。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24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貝勒醫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及Dan L. Duncan癌癥中心副教
個體化醫療正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學界的重視,而生物標志物是實施個體化醫療的基礎。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是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的一類與細胞生長、增殖、疾病發生等有關的標志物;能反映正常生理過程或病理過程或對治療干預的藥物反應,在早期診斷、疾病預防、藥物靶點確
1. NEJM:工程胰島細胞移植讓一名糖尿病患者恢復胰島素產生能力 1型糖尿病讓一名43歲的女性依賴于胰島素。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醫生們通過將工程胰島細胞移植到她的腹部恢復了她的身體產生這種激素的能力。這名病人在接受移植一年后仍然保持胰島素不依賴性,而且根據一篇新聞稿的報道,她是測試這種糖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來自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遺傳關聯研究和功能分析調查了AGO2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與鼻咽癌風險之間的關系。這項研究發布在本月的《BMC Cancer》雜志上。 國際著名細胞生物學家、遺傳學家賀福初(Fuchu He)院士和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周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癌癥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都急劇攀升,這使得癌癥研究變得更加迫切。對于癌癥生物學的研究讓科學家們了解更多癌癥的真相,比如說多種遺傳變異,多種表觀遺傳學變異等等,誘發癌癥的機制變得繁雜而晦澀難懂。 近期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兩個研究組從不同方面分別揭示了癌癥的新作用機制:腸道內的一種
來自廈門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Menin通過表觀遺傳上調Yap1的轉錄促進了肝癌的形成。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10月7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廈門大學金光輝(Guang-Hui Jin)教授,金教授早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探討疾病發病進程中
我們一直說,包括癌癥在內的所有疾病,要早發現早治療。但問題是,癌癥的恐怖在于你很難早知道,很難早治療,往往是,等發現了,就已是中晚期了。但近日,科技再一次顯示出它的強大力量——在浙江諾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西湖對弈·癌癥早期篩查與防治跨界高峰論壇上,來自國內的癌癥治療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用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