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成功完成風云三號D星輻射校正場在軌“體檢”
4月中旬至6月底,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承擔的“風云三號02批地面應用系統工程大型試驗系統——輻射定標和真實性檢驗外場試驗項目”在敦煌國家輻射校正場開展了第一次試驗,6月28日該項目在北京通過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組織的評審驗收,這也標志著風云三號D星完成了首次輻射校正場在軌“體檢”。 本次試驗是風云三號D星發射后的首次在軌同步定標與真實性檢驗試驗,除了進行衛星同步狀態下的地表和大氣觀測,還開展了無人機觀測、激光雷達觀測、偏振BRDF測量等新技術測量,獲得了國家輻射校正場迄今最為豐富的同步觀測數據,為在軌定標檢測精度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技術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安光所還研發了一整套設備為風云三號D星“自動體檢”。本次試驗開展了一直持續至風云三號D星在軌末期的自動化定標,擬提供不少于三年的可見至短波紅外波段高頻次輻射定標。近年來,安光所研發的自動化定標技術逐步成熟,研制的太陽光度計、對地輻射計、光......閱讀全文
“風云”之戰現彩虹
“風云”之戰現彩虹——我國首顆“風云三號”極軌氣象衛星發射側記 北京時間今天11時0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我國首顆“風云三號”氣象衛星送入太空。 約19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數據表明,衛星已成功進入高度為807公里、傾角為98.8度的太陽同步軌道。
產業風云再起——基因測序
基因測序領域再迎重大突破 近期有關基因測序領域的利好消息接連不斷,相應基因測序板塊的個股也有異動,如馬應龍就于6月28日強勢漲停。新華社消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日前批準了首個利用被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來治療癌癥的人體臨床試驗,讓這種目前備受關注的生物醫學技術在
解密東亞氣候“風云故事”
王會軍在學術會議上發言。(研究團隊供圖) 從11月初開始,全中國從北“凍”到南,許多地方比往年更早地迎來了初雪。今年冬天會不會更冷?明年春天和夏天的旱澇情況如何?這些已經成為當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在科學家看來,想要了解未來一年我國的氣候如何變化,必須從理解“東亞氣候變化規律和機制”這一科學
風云三號E星風云四號B星正式業務運行
12月1日,經過6個月的業務試運行和今年汛期臺風、暴雨、強對流天氣的“實戰”考驗,風云三號E星、風云四號B星及其地面應用系統正式業務運行。 作為全球觀測業務序列中的成員,“黎明星”風云三號E星為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服務加開“早班車”,風云四號B星充分發揮快速成像儀所具備的分鐘級250米分辨率區域成像
風云三號A星成功發射
風云三號A星成功發射,將為抗震救災和北京奧運會提供科技支撐 人民網北京5月27日電 據氣象局網站消息,今日11時02分33秒,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A星成功送入太空。20多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數據表明,衛星已成功進入近地點高度為815.6公里
探極風云-究真蒼穹
5月23日中午,我國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2023年珠峰地區綜合考察研究中的峰頂科考。本次科考順利完成了極高海拔氣象站技術升級、雪冰樣品采集、冰芯鉆取、冰塔林無人機航測、溫室氣體探測、巖石樣品采集等10多項既定科考任務。
質譜儀江湖風云錄(一)
如果說近幾年什么類型的儀器最火,多數人都會選擇與生命科學相關的儀器。這話不假,而其中質譜儀更是在我國發展最快的一類儀器。面對著這塊誘人的“大蛋糕”,難怪各大
中科院風云二號有效載荷團隊-風云兒女的點睛路
6月10日上午9時50分,被譽為“風云之眼”的我國第一代地球同步軌道靜止氣象衛星風云二號 “收官星”有效載荷——多通道掃描輻射計順利開機運行,將向地球傳回“眼里的云圖”。 6月5日,風云二號“收官星”——H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原所長、年近88歲
風云三號06星成功發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71.shtm8月3日11時4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遙四十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云三號06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衛星將接替在軌超期服役的風云三號C星,探測數
自噬風云人物榜02
Ana Maria Cuervo 來自愛因斯坦醫學院的Ana Maria Cuervo教授則是自噬領域除Beth Levine教授之外另一位杰出的女科學家。 Ana Maria Cuervo教授最為人知的是發現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與通常意義上的自噬(也稱巨自噬)不同,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無需生
自噬風云人物榜01
自噬風云人物榜 Daniel Klionsky 來自密歇根大學的Daniel Klionsky教授最為知名的可能是他的《Autophagy》雜志主編身份。在幾番自噬研究指南的加持下,《Autophagy》的影響因子一路飆升。 其實,刨掉《Autophagy》主編身份,Daniel Klio
檢測認證行業年度風云榜揭曉
1月16日,由《質量與認證》雜志社主辦的“2015檢測認證行業年度風云榜”發布會暨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 “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成為10個影響我國檢測認證行業未來發展的“變革力因子”;“檢測認證7項經營服務收費放開”等10條新聞,因為客觀真實地反映了2015年我國檢測
我國成功發射風云三號07星
北京時間2023年4月16日9時36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07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為氣象預報預測、防災減災、氣候變化應對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提供更優質服務。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71次飛行。
咖啡的致癌風云,茶不能“趁熱”喝
茶、咖啡及飲料伴侶等,這些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它們與癌癥并不那么遙遠,如果不正確飲用,將會帶來致命的風險。 飲料“趁熱”喝,小心致癌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CR)的一項最新聲明表示,很熱的飲料可能致癌,然而不是很熱的飲料則沒有致癌危險。該結論由23名科學家評估得出,并作為
風云三號傳回首幅星云圖
據廣州日報報道昨天上午10時16分10秒,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風云三號01星的第一幅HRPT(甚高分辨率)云圖,從中能清晰看到正遭受“風雨洗禮”的廣東上空厚厚的云系。據了解,由于衛星調整等原因,5月27日衛星發射成功后,直到昨天才發回首幅圖片,廣州衛星站以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國內衛星站中第
天有不測風云,我有法寶渡劫
在魔都生活的小伙伴一定對剛過去的冬天記(xin)憶(you)猶(yu)新(ji)吧?瞧那氣溫“跌宕起伏”跟過山車似的,小編被折騰得都不知道冬天到底應該穿什么好。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天有不測風云”,雖然小編無法掐指一算便知明日晴雨,但小編知道第一個說這句話的人是誰! 上圖這位名叫
風云“七星在天”,都在“忙”什么
“風云三號E星、風云四號B星兩顆風云氣象‘新星’的主要數據產品將向全球用戶開放共享。”近日,在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75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宣布。 能夠服務全球,這兩顆衛星有哪般武藝? 據介紹,風云三號E星是全球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業務衛星,填補了全球數值天氣預報
風云四號衛星2015年擇機發射
記者從風云四號衛星工程第一次工作會暨第二次大總體協調會獲悉,我國風云四號科研試驗衛星計劃今年轉入正樣研制階段,將于2015年擇機發射。 風云四號科研試驗衛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發星,將與風云二號氣象衛星實現良好的銜接與過渡。該衛星采用三軸穩定大型平臺,星上裝載四類有效載荷,包括多通
風云三號A星11個儀器順利打開
6月5日9時許,中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A星上的微波濕度計被正式打開。至此,風云三號A星上裝載的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微波溫度計、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等11個儀器已全部打開。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張文建說:“這些儀器通過在軌測試后,風云三號A星將在全世界相關領域受到高度重視,也將對我國
葉篤正:讓“天有不測風云”成為過去
葉篤正(1916.2.21—2013.10.16),安徽安慶人,生于天津,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1940年獲清華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48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10月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風云三號G星首套圖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709.shtm5月15日,我國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風云三號G星(降水星)首套圖正式對外發布。此次發布的風云三號G星上配備的六大載荷的監測圖像,展示了不同層次降水的三維立體結構,有利于更好地
兩顆風云“新星”投入業務試運行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6月1日,風云三號E星、風云四號B星及其地面應用系統轉入業務試運行,開始為全球用戶提供觀測數據和應用服務。作為全球觀測業務序列中的成員,它們將有效支撐“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并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增強我國氣象衛星的綜合觀測能力和應用服務能力
Nature聚焦中國:研究猴子的風云人物
非人類靈長動物在生物學、遺傳學和行為學上與人類非常相似,是研究人類疾病和開發治療策略的重要模型。許多候選藥物在進入臨床之前都需要經過靈長動物(特別是猴子)測試,但靈長動物研究在西方世界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逐步成為了非人類靈長動物研究的首選國家。本期Nature雜志通過編輯社論和新
風云四號衛星將于2015年左右發射
國家氣象局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5月20日與網友在線交流時透露說,目前,中國下一個靜止氣象衛星風云四號正在發展,將于2015年左右發射,今年爭取進入立項。 5月19日下午,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在北京組織舉行“風云二號E”氣象衛星在軌交付儀式,該顆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衛
風云2號F星將完成在軌測試
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風云2號F星發射后運行和調控順利,預計將于4月初完成在軌測試,并根據具體的參數和各方面情況確定交付使用時間。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余勇介紹,風云2號F星的監測數據,將應用到天氣預報模式中,從而進一步提高預報的準確力,可以連續地對沙塵災害的發生、輸送的路徑、覆蓋
風云衛星惠及“一帶一路”沿線
記者24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截至目前,我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數據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37個國家和地區,被廣泛應用于氣象預報、防災減災、科學研究等領域。 自然災害是“一帶一路”沿線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國際災害數據庫的統計顯示,“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
風云三號地面應用系統通過業務驗收
2月2日,依靠我國自主力量設計與建設的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地面應用系統在京通過業務驗收。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等出席驗收會。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敬良,副組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 專家一致認為,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首次利用海內外接
我國成功發射“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
我國成功發射“風云二號”07星
1月13日8時5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二號”07星送入太空。 火箭飛行約24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星箭分離,衛星成功進入近地點約211公里、遠地點約36139公里、傾角約24.4度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經過一系列控制,衛星將最終定點于
助力冬奧氣象保障-風云衛星的國際成績如何?
中新網上海2月20日電 題:助力冬奧氣象保障 中國風云衛星的“國際成績”如何?記者 鄭瑩瑩如果北京冬奧會賽場上有氣象衛星的觀測比賽,那么中國“風云衛星家族”在獎牌榜上應有一席之地。北京冬奧會上,風云四號A星、B星對大氣里的云進行實時監測;風云三號D星對地表溫度、積雪進行監測,助力賽事氣象保障。“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