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根據抗原決定簇的差異可劃分為4個不同的血清型和9個血清亞型, 通過對HBV全基因序列比較后發現,血清亞型的區分并不能反應HBV基因組的差異。根據HBV全基因核苷酸序列異源性≥ 8.0% 或者S基因區核苷酸序列異源性≥4.0% , 將不同病毒株分為A-H 8個基因型。 HBV基因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A型主要 分布在歐洲北部、西部和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帶; B和 C型主要分布在遠東東部、亞洲南部;D型主要分布地中海地區和遠東,也可出現于亞洲的少數地區; E 型主要見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帶;F型主要分布美國,特別是美國的土著人群,在委內瑞拉分布也較廣泛; G型主要見于美國和法國; H型主要分布在尼加拉瓜、墨西哥和美國。 中國A 、B、C、D等4 個基因型都存在, 北方城市以C基因型為主,由北方至南方, 基因 B型感染率逐漸增高......閱讀全文
檢測盲點 “千人一方、萬人一藥”局面難改變 93.7%的患者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等權威肝病機構,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湖南、廣東等全國20多個地區開展的一項針對萬人乙肝患者治療效果的調查顯示,檢測上的局限性是導致乙肝長期治療
乙肝基因型介紹:乙肝病毒(以下簡稱HBV)的基因分型一般有A、B、C、D、E、F、G、H8個基因型。HBV基因型呈地理區域性分布,且不則基因型致病性不同,HBV基因型與乙型肝炎病情的進展,臨床表現、治療、預后有密切的關系。大量研究表明,我國HBV基因型南方以B型為主,北方以C型為主,D型僅見于西部及
摘要:目的 探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HBV外膜大蛋白(LHBs)水平與肝細胞癌的關系.方法 對61例肝癌、65例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0例HBV攜帶者的血清HBV基因型、HBV LHBs進行檢測.結果 136例中,B基因型56例(41.0%),C基因型76例(55.9%),B、C混
乙肝HBV基因分型檢測是基因擴增檢測實驗室(PCR實驗室)進行的一項檢查,是通過取自患者血液及其他體液、細胞中提取的HBVDNA進行檢測的技術。提取出來的HBVDNA經過擴增基因信息后,通過特定設備對乙肝患者細胞中的HBVDNA分字進行分子信息檢測,分析它所含有各種基因型的情況,從而使患者了解自己對
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約4億,亞太地區是全球HBV的高發區[1]。在我國臨床各類(約103種)肝病中,病毒性肝病占一半以上;病毒性肝病中,乙型肝炎占80%以上。一般人群HBsAg攜帶率為7.18%。據此推算,我國現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約9 300萬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
摘要:熒光定量PCR是一種新的核酸定量技術,該技術在PCR儀反應系統中引入了熒光標記探針,通過熒光信號積累實時監測整個PCR進程,使PCR擴增和終產物檢測全處在封閉的條件下進行,從而具有實時監測、無污染、快速、靈敏、精確、特異等特點,極大的克服了原有PCR儀技術的不足,其最主要的優勢是能對待測樣本起
舉乙肝的例子來說:通過酶免的方法查乙肝兩對半和通過熒光定量PCR的方法學查乙肝DNA小明得了肝炎,但他不知道自己得了肝炎,有一天身體不舒服或者正常體檢(比如入職體檢),他去看醫生,臨床醫生懷疑他得了肝炎(肝炎有很多種比如病毒性肝炎,也就是病毒傾入他體內后由于人體的三道防線沒能把病毒消滅掉,導致病毒在
2011年8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香港中大)與華大基因在港簽訂臨床基因檢測合作協議,該協議以香港中大位于韋爾斯親王醫院的臨床基因實驗室為基地,合作進行臨床基因檢測,并開展基因組研究項目。協議在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見證下,由香港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及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院士簽署;香港中大
盲區一:不知道乙肝病毒的局部點突變。臨床上同樣是乙肝,卻可以有不同的病毒點突變,找到不同的突變從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是生物芯片——乙肝病毒基因突變檢測體系的優勢所在。乙肝病毒DNA有四個開放讀碼框,分別稱為S區、C區、X區和P區,不同區域的突變直接影響著治療方式的選
感染性疾病有病原微生物引起,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細菌、衣原體、支原體和螺旋體等。這些病原體的傳統檢測方法通常采用形態學檢查,體外培養和免疫學試驗。但對某些難以培養的病原體,抗原抗體檢測不能判斷體內病原體 DNA 或 RNAde 復制情況,或存在檢測靈敏度低等問題。自聚合酶鏈反應( PCR )
2019年10月3日,國際頂尖期刊《cell》(SCI影響因子 36.216)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中科院藥物所周虎研究員團隊、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高大明研究員團隊、美國“登月計劃”臨床蛋白質組腫瘤分析協作組(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1、有助于預測慢性乙肝進展、判斷乙型肝炎病程及轉歸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不僅會引發肝纖維化、肝硬化,更加會引發肝細胞癌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HBV基因分型檢測技術可精準、精確的檢測出HBV的復制情況、患者自身病情惡化程度及病情的恢復狀況2、判斷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nb
近幾年,隨著全球微生物耐藥及病原體突變問題凸顯,傳染性疾病體外診斷已成為各大醫藥科技公司的學術攻關熱點之一。每當出現一種新型傳染性疾病或者一種新型篩查手段時,疾病檢測診斷市場總會再度滿血復活,開啟全新研發盛宴。目前,傳染性疾病實驗室診斷技術通常包括PCR擴增、基因測序、微陣列和質譜等。隨著傳染性
1、全面型別分析 采用Sanger測序法對乙肝病毒進行分型基因檢測。通過提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的病毒DNA,利用特異性引物對HBVDNA中的基因進行PCR擴增。通過對擴增后的目的基因進行測序,將測序信息與NCBI中標準株的序列信息進行比對,可一次性檢出慢性乙型肝
甲型肝炎病毒是甲型肝炎的病原體.甲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其傳染源是甲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攜帶者.HAV主要隨糞便排出,但在血液、唾液、膽汁和十二指腸液也可查出.本病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如經日常生活接觸傳播,經污染飲水或食物而傳播.其中無黃疸型肝炎患者容易漏診或誤診,是重要的傳染源,具有重要的
感染性疾病有病原微生物引起,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細菌、衣原體、支原體和螺旋體等。這些病原體的傳統檢測方法通常采用形態學檢查,體外培養和免疫學試驗。但對某些難以培養的病原體,抗原抗體檢測不能判斷體內病原體 DNA 或 RNAde 復制情況,或存在檢測靈敏度低等問題。自聚合酶鏈反應( P
定量PCR是在定性PCR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核酸定量技術。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于1996年由美國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它是一種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熒光基團,利用對熒光信號積累的實時檢測來監測整個PCR進程,最后通過標準曲線對未知模板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該
生物化學檢查血清ALT與AST血清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AS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一般可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最為常用。若大于正常上界10 倍見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藥物性)肝壞死和缺血性肝炎。但轉氨酶水平的高低不能完全代表肝功能的好壞, 更確切地說轉氨酶水平與肝功狀態不成平行關系。A
發表在最新一期肝臟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人白細胞抗原(HLA)和免疫調節細胞因子基因多態性與對重組HBV疫苗的不同免疫應答密切相關。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Chengbin Wang博士指出,對乙肝病毒(HBV)感染和重組HBV疫苗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包括兩種病理組織學類型,分別為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內膽管細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HCC占我國肝癌總數的83.9% ~ 92.3%。慢性乙肝病毒(hepa
2005年12月我國第一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頒布,2006年1月衛生部頒布了《2006-2010年全國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其目的在于科學、規范和有效開展我國乙型肝炎防治工作。衛生部計劃在未來3~4年內逐步建立全國乙型肝炎實驗室檢測網絡,制定《全國乙型肝炎實驗室檢測工作技術規范》,加強實驗
隨著母嬰阻斷和乙肝疫苗的普及,我國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逐年下降。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仍有相當數量的患病人群。若不予以規范化治療,容易出現肝纖維化甚至發展成肝硬化及肝癌,導致死亡。近日,由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上海拓新健康促進中心共同主辦、羅氏診斷支持的“肝愿:慢性病毒性肝炎大眾教育”公益項目總結
近日,由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上海拓新健康促進中心共同主辦、羅氏診斷支持的“肝愿:慢性病毒性肝炎大眾教育”公益項目總結會議在上海召開。會上發布了上海市病毒性肝炎大眾教育指南《認識肝炎,知行合一——病毒性肝炎宣教指導和釋疑》,同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主任、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科臨床質量
序號 受理號 項目名稱 中方申請人及單位 美方申請人及單位 73 812111050 艱難梭菌感染疫苗的研發 黃海輝復旦大學 Hanping Feng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Baltimore 74 812111020 靶向gp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1年5月20-21日,MDx 2021第七屆中國先進分子診斷技術與應用論壇在上海新發展亞太JW萬豪酒店開幕。本次論壇深度探討分子診斷技術升級及產品申報與臨床落地等前沿走向、基于測序的mNGS臨床落地方案、納米孔/單分子/固態納米孔技術平臺進展、PCR/RAA/dPCR等技
立菲達安基于一代測序平臺成功開發出HBV耐藥、HCV分型、TB耐藥三款檢測試劑盒,目前已獲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受理號,有望于2014年6月份通過審批,提供給中國廣大醫務工作者使用。 乙型肝炎病
5 、血液篩查 血液篩查主要為免疫學方法。輸血危險性來源于窗口期獻血,病毒變異,非典型免疫應答和實驗室檢測的失誤。 1999 年歐洲共同體、美國、日本相繼把獻血員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6 、與胎兒發育異常有關的病原體檢測 研究表明,孕婦宮內感染弓形蟲 TOX 、風疹病毒 RV 、巨細胞病毒
來自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北京化工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采用綜合功能基因組學方法揭示出EPB41調節異常與肝細胞癌風險有關。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AJHG》雜志上。 山東省醫學科學院的楊明(Ming Yang)研究員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其研究方向包括腫瘤分子遺傳
眾所周知,中國是肝癌大國。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肝癌大數據報告》顯示,原發性肝癌全球每年新發病例85.4萬,中國46.6萬,約占全球的55%,這意味著,全球新發肝癌一半在中國。但針對肝癌的治療效果并不樂觀,一旦癌細胞擴散,肝癌患者活下去的希望幾乎為零。 為了改變這一慘痛的現狀,也為了挽救更多
1. Enanta Pharmaceuticals公布先導化合物的臨床前數據 位于馬薩諸塞州的Enanta Pharmaceuticals是一家專注于病毒感染和肝臟疾病的小分子藥物開發公司。近期,該公司公布了旗下先導化合物EDP-305的最新數據。EDP-305是新一代強效類法尼醇X受體(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