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以我為主、適度進口、保障產能、科技支撐”糧食安全新戰略,這是我國農業發展歷史經驗的高度概括,也是面向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人們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更要吃得安全。我國的基本國策就是要在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和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底線基礎上,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糧食總產量達到6億噸的新臺階,但與此同時,糧食進口量也在不斷擴大。總體上,我國糧食安全依然處于緊平衡態勢,不可輕言糧食過關,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確保糧食安全的壓力依然很大,依靠資源和能源要素驅動的傳統糧食生產體系難以為繼。 糧食與地少水缺矛盾更加突出,必須依靠技術提高單產,走節水節地糧食生產之路;糧食與農民增收矛盾更加突出,必須依靠技術提高效益,......閱讀全文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4日發布《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白皮書約1.2萬字,分為前言、中國糧食安全成就、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未來展望與政策主張、結束語等6部分。白皮書全面總結反映了我國糧食安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重點闡述了1996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實施的一系
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年) 前言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為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糧食工作的重要決策部署,從根本上解決糧食流通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決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技部聯合發布關于“科技興糧”的實施意見。“科技興糧”實施意見指出,力爭到2022年,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科技水平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產學研融合更加緊密,解決一批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糧食科技成果加
位于青島的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試驗基地即將收割新一批海水稻,并計劃于今年首次在全國五大典型鹽堿地試種。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表示:“爭取 2018 年能夠拿出不低于一個可以在全國大范圍推廣、經過國家審定的品種。” 海水稻指的是抗鹽堿的水稻品種。通常情況下,水稻被植物學家列為不耐鹽作物
近期,云南省委書記陳豪、省長阮成發分別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和省政府常務會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關于糧食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糧食流通工作。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工作 (一)陳豪同志對做好糧食流通工作作出批示。7月7日,陳豪同志專題聽取省糧食局工作匯報,并在省糧
目前,我國糧食儲備從單純追求數量安全,發展到兼顧質量安全、生態安全。保障儲糧安全,最大潛力在科技,根本途徑也在科技。 國家糧食局日前召開全國糧食科技創新大會,發布了糧食儲藏成套新技術新工藝集成創新、庫存糧食識別代碼及物聯網應用技術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和前沿技術,為保障糧食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
盡管“以糧為綱”的口號早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漸行漸遠,但當2008年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一路飆升,整個世界都在探討糧食危機的大環境下,很多人不得不開始擔憂:中國這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國家,將面臨怎樣的險境? 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李昌平——這個曾在2000年含淚給總理寫信說“農民真苦、農
目 錄 一、形勢與需求 二、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目標 (三)戰略部署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一)加強農業農村科技
8月12日,美國農業部發布最新的小麥價格展望報告,其對全球小麥產量的預測下調2.3%,減至6.4573億噸。數據顯示,從6月9日至8月9日的兩個月時間內,國際市場上小麥價格上漲了66%。 俄羅斯是世界重要小麥產區,干旱和森林大火導致俄羅斯小麥等農作物大面積歉收,促使俄羅斯宣布臨時禁止谷物
2月13日,國家糧食局發布關于印發《2018年糧食流通工作要點》的通知。通知顯示,加強市場糧源組織和跨區域調運,有效發揮糧食儲備吞吐調節作用,做好重點地區、重要時段、重大節日的市場供應,確保糧油市場平穩有序。通知還強調,2018年加大糧食加工轉化力度,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消費,努力拓寬消化渠道。
1月22-23日,2018年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據了解,2017年政策性收購和市場化收購糧食共計8500億斤;2017年政策性糧食庫存消化1690億斤,是2016年的1.37倍;政策性玉米庫存比歷史最高點下降28%;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興糧惠農政策,累計幫助農民增收2000
十八屆三中全會針對農業發展提出“要健全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目標。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表示,政策是好的,關鍵靠執行,要把科技、政府、市場結合起來,最終依靠我們自己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去年,我國糧食實現了“
編者按: 一個社會的專家系統,通常由公共知識體系及負責其生產的專業技術隊伍組成,其有效運轉依賴于專業知識的生產、解決問題時理性思維的運用,以及更為重要的一點,即科學共同體參與公共決策的廣度和深度。 一個運行良好的專家系統既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高水平的咨詢意見,又可以為公眾提供專業判斷
據國家糧食局網站7月19日消息,為加快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糧食流通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局近日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四大目標,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糧食流通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糧食產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糧食產品
轉基因食品:到底安全還是不安全 ——訪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林敏 關注轉基因 在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上已有共識 科技日報:目前在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上,國際上是否已經達成共識? 林敏:目前,有轉基因安全無定論的說法,是因為混淆了轉基因技術、研發中的轉基因產品與通過安全評價
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一連增”,總產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糧食連續11年增長,是令人欣慰的,但今后的糧食生產如何保持增長勢頭?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下,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改造中低產田?在確保“第一糧倉”三大平原區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如何全面規劃,保障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雜交方法本質相同。都是在原有品種基礎上對受體生物進行遺傳改造,轉基因技術是傳統育種方法的重要補充。 轉基因技術是一種中性技術,安全不安全關鍵在于轉什么基因。采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培育出比非轉基因品種更為安全的品種。 人類社會發展,特別是人類的生存與健康,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
2004到2013年,中國糧食實現了“十連增”,為糧食安全夯實了產量基礎。但值得關注的是,長期以來,中國糧食安全走的是重生產、輕物流,重數量、輕質量的道路,使得我們一方面糧食供應充足,另一方面糧價卻不時大幅波動,削弱了糧食安全體系的整體調控與保障能力。 中國糧食大豐收的背后是巨大的糧食數據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教育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 “人才興糧”的實施意見 國糧發〔2018〕8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員會、糧食局、教育廳(教委、教育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河南工業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武漢輕工大學、江南
26日,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回應相關熱點問題時表示,目前,全國糧食庫存居歷史最高點,但眼前糧食的高庫存不是常態,不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長遠來看,我國糧食產需還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為切實守護好人民群眾的口糧安全,要求有關部門一起把好五道關口,防止有毒有害的糧食銷售出庫,而
嘉賓: 劉志全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 單艷紅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研究員 卜元卿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研究員 文字實錄: 主持人:你好,這里是人民網視頻訪談,我是許博。今天走進我們訪談直播間的是環境保護部科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先生,歡迎您劉司長。 劉志全:各位網友,
制圖:張芳曼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在實現“九連增”的同時,谷物進口量也呈現增長趨勢,引發社會對我國糧食自給水平的擔憂。我國糧食自給率水平如何?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姜長云研究員。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 姜長云認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和財政部發布了《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并發通知。“規劃”指出,到2017年,我國國家糧食質量監測機構數量要由2015年的396個達到500個,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監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極端多變氣候影響下的全球糧荒問題日益嚴重。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今年9月份發布了《世界農作物前景及糧食形勢》報告,強調歉收、漲價與限制出口等正威脅全球糧食安全。占世界人口22%的中國,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從我國
目前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安全等問題,生物技術有望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國內外提出了各種農業發展模式,如石油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和現代農業等等,但都沒有將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進行統籌考慮,也沒有形成真正的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現代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項目“糧食收儲保質降耗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今年落地南京財經大學。“這是江蘇省現代糧食流通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以來又一顯著成果,除了這個項目還有幾個事讓中心喜報連連。”南京財經大學曹崇江教授日前告訴本報記者。 今
二、部署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面向2030年,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從更長遠的戰略需求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力爭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種業自主
隨著本世紀初中國成為世界上主要糧食進口國,糧食安全問題又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總體上,在制度創新、技術進步、市場改革、農業投入等因素的驅動下,過去30年,從供給、收入、營養、市場價格等方面來看,中國食物安全度都在不斷提高。 筆者團隊通過對未來中國糧食安全情況的研究,認為中國農產品供需將基本
江西省南良荊山糧庫敖倉 溫度常年舒爽、濕度水平適宜,在江西省南良荊山糧庫,記者看到,糧食的“生存條件”比保管員的好:聚氨酯隔熱覆層、表層控溫機、濕度調控系統、充氮系統等設備,隨時待命或不間斷監控著糧倉運行狀態,新收獲的當季早稻也已經完成入倉覆膜密封儲存。 民為國基,谷
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有效地解決了“吃得飽”的問題,城鄉居民消費正在向“吃得好”跨越。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需要從糧食安全大視野進行戰略與科技布局。糧食消費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 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