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邵江華教授主持的《FAT10調控HOXB9的表達抑制肝癌侵襲轉移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其成果在國際權威腫瘤學期刊《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雜志上發表,其影響因子9.28,是迄今為止江西省醫學領域本土研究發表影響因子最高的SCI期刊論文。《Cancer Research》是美國癌癥協會(AACR)主辦的官方雜志,是國際腫瘤學界的權威期刊,在學術界尤其腫瘤研究領域內享有很高聲譽。 原發性肝細胞癌(簡稱肝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WHO數據顯示,肝癌死亡率在全球腫瘤性疾病中排第三位,其中一半的新發病人及死亡病人均在中國。國內肝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列腫瘤疾病中第二位。目前手術治療是肝癌治療的首選,復發率50%以上,且約90%的患者被診斷為肝癌時已是中晚期,喪失手術機會。因此研究肝癌轉移的發生機制,對肝癌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結果揭示了FAT10、β-cateni......閱讀全文
“要想完全攻克肝癌很難,至少還要50~100年。”樊嘉說,他目前正在做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工作,整個研究體系就像龐大浩瀚的宇宙,他只找到了其中一顆很小的行星,不能解決整個宇宙的問題。 10月21日,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在北京頒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肝腫瘤外科樊嘉教授憑借在肝癌臨床診療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專家樊嘉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肝癌細胞、腫瘤微環境和肝癌轉移與復發領域又取得新進展。 記者今日獲悉,課題組發現人體內一種微小蛋白質――四跨膜蛋白CD151是肝癌侵襲轉移的關鍵因素。據介紹,四跨膜蛋白CD151與整合素α6β1高表達的肝癌細胞亞群在與腫瘤微
2月18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謝東研究組題為Chromatin remodeling factor ARID2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astasis via DNMT1-S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種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惡性腫瘤,每年約有70萬患者死于肝癌。在中國,肝癌每年發病人數超過25萬人,其發病主要與乙肝病毒感染、酒精肝、食物受黃曲霉毒素污染等原因有關。肝癌的高致死率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很強的侵潤和轉移能力,特別是常常侵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種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惡性腫瘤,每年約有70萬患者死于肝癌。在中國,肝癌每年發病人數超過25萬人,其發病主要與乙肝病毒感染、酒精肝、食物受黃曲霉毒素污染等原因有關。肝癌的高致死率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很強的侵潤和轉移能力,特別是常常侵
最新一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ancer Cell》雜志以論著形式發表了第二軍醫大學醫學遺傳學教研室的研究人員在肝癌轉移方面的研究論文,報道了該課題組發現一種表達于人肝癌細胞中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通過直接結合其他RNA分子,調控腫瘤微環境,促進肝癌的早期侵襲及晚期定植。第二軍醫大學
2月18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謝東研究組題為Chromatin remodeling factor ARID2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astasis via DNMT1-S
來自第四軍醫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叉頭框蛋白Q1(forkhead box Q1,FoxQ1)通過反式激活ZEB2和VersicanV1表達促進了肝癌轉移。研究論文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1.665)接受并在線發布。 第四軍醫
從事肝腫瘤外科20多年,他完成了9000余例肝腫瘤切除手術以及1800余例肝移植手術,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主刀世界首例“廢棄肝臟”成人-兒童部分肝移植、亞洲首例成人肝心聯合移植、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活體供肝移植手術、中國首例經典劈裂式肝移植術,首次提出適應我國國情的肝癌肝移植適應證標準“上海復
肝癌的轉移復發是影響患者生存率的關鍵原因, 而肺是肝癌轉移最常見的部位,早發現早干預成為攻克肝癌轉移研究的難點和熱點之一。中國專家繪制了“肝癌肺轉移發生前”的早期預警網絡信號圖。課題組供圖 記者26日獲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夏景林教授攜手中科院細胞生化所陳洛南研究員等,經4年研究,在肝癌肺轉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便且診斷準確率較高,對腫瘤的供血動脈、側支循環及門靜脈有很好的檢測作用。本文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及肝血管瘤鑒別診斷中的診斷價值,現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95例均為首次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為肝臟腫瘤的患者,其中男71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夏景林與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陳洛南合作,在肝癌肺轉移發生機制上有新發現,首次成功應用動態網絡標志物(DNB)的方法篩選并繪制了“肝癌肺轉移發生前”的早期預警網絡信號圖,根據該圖可觀察病程不同階段的動態變化,對研究肝癌肺轉移發生有重要臨床價值。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最新一
在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國家重大傳染病肝癌專項國家自然科學等基金的支持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普外科主任欽倫秀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研究團隊攜手,歷經多年艱辛研究,發現肝癌轉移新機制,成果已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國際著名腫瘤學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上,另一著
一個月發表30多篇10分以上的文章,到底是何方神圣?答案:RNA甲基化。今天小編先來介紹一下m6A RNA甲基化。 m6A是真核細胞中mRNAs豐度最高的甲基化修飾,在包括組織發育、干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熱休克以及DNA損傷應答,母本合子(maternal-to-zygotic)轉化等多個
來自第四軍醫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在肝癌中叉頭框蛋白C1(forkhead box C1,FoxC1)表達促進了癌癥轉移,表明了預后不良。研究論文發表在2月5日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第四軍醫大學的
代謝重編程是腫瘤細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腫瘤細胞適應其生物大分子合成和快速增殖的需求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轉移是腫瘤的另一重要特征,也是腫瘤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目前,腫瘤轉移特異性特別是驅動腫瘤轉移的代謝變化還知之甚少,這也是腫瘤代謝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乙酰輔酶A(Acetyl-CoA)是細胞內的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課題組、丁健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課題組合作,在肝炎-肝癌惡性轉化與肝癌復發轉移生物標志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肝癌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肝炎和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約3/4的肝癌與肝炎病毒HBV/HCV感染相關。目前,手術切除仍是肝癌首
周儉教授揭示肝癌轉移新機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周儉教授研究團隊在2016年5月正式發表《Hepatology》(肝臟病學)雜志的文章"miR-28-5p-IL-34-Macrophage Feedback Loop Modulates Hepatocellular Carci
一個月發表30多篇10分以上的文章,到底是何方神圣?答案:RNA甲基化。今天小編先來介紹一下m6A RNA甲基化。m6A是真核細胞中mRNAs豐度最高的甲基化修飾,在包括組織發育、干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熱休克以及DNA損傷應答,母本合子(maternal-to-zygotic)轉化等多個重要的生物學
常規彩超檢查主要是利用腫瘤的二維聲像圖以及彩色血流信號對腫瘤的良惡性進行判斷。由于轉移性肝癌的聲像圖表現不一,大多數邊界較清晰,腫瘤形態較規則,在鑒別診斷原發性和轉移性肝癌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難度。 隨著造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臨床上目前采用Sono Vue和超聲造影成像技術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云序客戶發表首篇直腸癌轉移肝癌環狀RNA文章,影響因子高達7.8分!? 文章導讀: 在非編碼RNA的大家族中,環狀RNA是近年來繼microRNA和lncRNA之后又一個明星成員。因其3’-5’端成環,所以在生物體中具有穩定性高,不易被降解的特性。大部分環狀RNA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控m
復發與轉移是肝癌預后差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對這一過程的具體機制知之甚少,鑒定在肝癌轉移和復發過程中的關鍵分子將為臨床干預或者治療提供幫助。6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謝東研究組題為CHML promot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周儉教授研究團隊在2016年5月正式發表《Hepatology》(肝臟病學)雜志的文章"miR-28-5p-IL-34-Macrophage Feedback Loop Modula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astasis"
轉移是腫瘤的重要特征,也是腫瘤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欽倫秀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代謝酶酰基輔酶A硫脂酶12(ACOT12)的下調與肝癌轉移及肝癌患者更差的預后密切相關,代謝物乙酰輔酶A(Acetyl-CoA)水平的累積很可能是肝癌轉移的驅動性因素。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Argonaute2通過上調黏著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表達,促進了肝癌轉移。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4月22日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
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研究人員證實,BTBD7蛋白促進了肝癌上皮間質轉化(EMT),可作為肝癌的一個預后生物標記物。相關研究在線發表在6月12日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研究實驗中心的申竑(Hong She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儉研究團隊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創造性地繪制出肝癌細胞中microRNA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雙向調控網絡,揭示了肝癌轉移調控新機制和潛在的分子靶點。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肝臟病學》。 該課題組對參與肝癌轉移的關鍵miRNAs進行篩選并對其功能展開系列研究。研究人員
文章導讀:在非編碼RNA的大家族中,環狀RNA是近年來繼microRNA和lncRNA之后又一個明星成員。因其3’-5’端成環,所以在生物體中具有穩定性高,不易被降解的特性。大部分環狀RNA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控miRNA和靶基因參與海綿機制,現已有多篇文章報道該機制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