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關鍵部件通過評審為全球首發打下基礎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我國計劃于2016年左右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整體研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衛星系統中的量子實驗控制與處理機、量子糾纏源初樣鑒定件等關鍵部件日前通過專家評審。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衛星之一,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并連接地面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初步構建中國的廣域量子通信體系,為未來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信衛星網絡奠定基礎。該項目于2011年啟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牽頭實施。 有效載荷系統是量子衛星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在上海舉行的專家評審會上,與會專家審查了初樣鑒定件產品的設計開發、研制、環境試驗及驗收測試結果等相關技術材料。 專家認為,量子實驗控制與處理機、量子糾纏源初樣鑒定件的產品功能性,能夠滿足衛星建造規范和有效載荷任務書要求,同意驗收交付。交付產品在糾纏源亮度、時間測量精度等關鍵技術指標上,大幅超過了任務書要求,為......閱讀全文
量子衛星:科學與實用的雙重“呼喚”
2011年,中國科學院論證并啟動了空間科學先導專項。2011年底,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項目正式立項。鑄劍五載,如今,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經成功發射。工程總體與六大系統 根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特點和實際需求,項目設置了工程總體和六大系統。 工程總體負責制定工程研制計劃,編制工程頂層文件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發射-量子通信有望“全球通”
2016年,天空中將會多出一顆耀眼的星,而它就是即將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前面的攻關試驗都已經做完了。”中國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彭承志說,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如期發射。 這意味著,量子通信將具備覆蓋全球范圍的能力。“不過,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一顆低軌衛星,只能在晚上進行量
中國完成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關鍵部件研制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學科發展戰略院士論壇”上透露,由中國科學家完全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現已完成關鍵部件的研制與交付,衛星有望先于歐美在2016年左右發射,在軌設計壽命為2年。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
我國量子科學衛星地面望遠鏡系統實現多項突破
8月16日凌晨1點40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在我們仰望星空,暢想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等科學實驗帶來的無限未來時,不妨也俯瞰大地,認識一下與“墨子號”隔空“對話”的量子“捕獲者”——我國自主研制的量子科學衛星地面望遠鏡系統。 17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地面望遠鏡研
高軌量子衛星在研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了解到,繼“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之后,在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研究人員又在進行高軌量子衛星的研發工作。高軌量子衛星將能在白天進行量子密鑰分發。 圖為研究人員在進行前期實驗研究。
高軌量子衛星在研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了解到,繼“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之后,在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研究人員又在進行高軌量子衛星的研發工作。高軌量子衛星將能在白天進行量子密鑰分發。圖為研究人員在進行前期實驗研究。
科學家首次利用衛星開展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目前關于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尚缺乏實驗檢驗。本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在太空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
科學家首次利用衛星開展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目前關于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尚缺乏實驗檢驗。本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在太空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
量子衛星:史上最大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在媒體通氣會上表示,為了量子衛星實驗,他們建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實驗室。 潘建偉說,從量子衛星到地面跨度為500公里,地面站之間相距1200公里,據他所知,這是國際上跨度最大的單個實驗室。 中國利用已有的四個天文臺站接受衛星信號,以節約成本。他們的
量子衛星來啦,瞬間移動還有多遠?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 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 啥是量子?簡單來說,量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再分割。量子世界中有兩個基本原理:一個是量子疊加,就是指一個量子系統可以處在不同量子態的疊加態上,著名的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關鍵部件通過評審-為全球首發打下基礎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我國計劃于2016年左右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整體研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衛星系統中的量子實驗控制與處理機、量子糾纏源初樣鑒定件等關鍵部件日前通過專家評審。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衛星之一,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速星地
中科院檢查量子衛星工程進展
5月14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里斌一行赴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檢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等工作進展,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負責人等陪同檢查。 相里斌聽取了工程副總指揮龔建村關于量子衛星工程總體研制情況匯報、衛星系統總指揮王建宇關于量子衛星工程衛星系統研制情況匯報、科學應用系統總指揮朱長飛關于
科學衛星閃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潘建偉:量子衛星群將實現量子通信“全球通”
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是如何促進量子技術發展的?在昨天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透露,我國未來將發射更多量子衛星,形成量子衛星群,實現大容量傳輸,并用于深空探測。 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但有些認識還有待填
潘建偉:量子衛星群將實現量子通信“全球通”
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是如何促進量子技術發展的?在昨天的論壇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透露,我國未來將發射更多量子衛星,形成量子衛星群,實現大容量傳輸,并用于深空探測。 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但有些認識還有待填補。”潘建偉說
理性看待對量子衛星的不同聲音
近日我國成功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呈刷屏之勢,火遍了科技圈和互聯網,在媒體報道我國又取得了科技上的一大跨越時,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出現,比如某大學數學老師就從數學角度質疑量子衛星通信原理上的可行性,也有人懷疑如此重金砸下去只換回幾篇論文值不值的問題。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有質疑特別是就
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成功發射
搭載量子微納衛星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量子保密通信基于量子力學基本原理,提供了目前唯一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中國科大牽頭研制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了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基于糾纏的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等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空間量子科學實驗,并
中國計劃在2016年發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今日表示,中國計劃在2016年發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個以中國為主導的衛星發射項目有望構建從北京到維也納之間的量子通訊網絡。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今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北京舉行記者會。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出席記者會時表示,國際科技
探秘中國小衛星家族-暗物質、量子“成員”領跑世界
在上海張江園區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有這么一面“衛星墻”,上面“掛滿”了已發射上天的約20顆衛星,包括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天宮二號伴隨衛星等“明星級”小衛星。 11月2日,媒體探秘中國“小衛星家族”,在2000平方米的總裝廠房內,見到了系列已“上天”小衛星的初樣星,還有
中國量子衛星回答愛因斯坦“百年之問”
登上美國《科學》雜志封面——這一次,中國站在世界最前沿 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就像是一個隱喻,來自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從太空發出兩道紅色的光,看上去像極了漢字里大寫的“人”字,這幅景象被當作“封面”,刊印在6月17日的美國知名學術期刊雜志《科學》上。這一次中國科學站到了世界面前
微納量子衛星如何進一步加強量子保密通信的應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21.shtm
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群星”閃耀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到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從“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慧眼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5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多顆科學實驗衛星,取得了一批先進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他對我國空間科
量子技術里程碑:科學家成功控制“量子光”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科學家首次展示了識別和操縱少量相互作用的光子(光能包)的能力,這些光子具有高度相關性。這一史無前例的成就是量子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研究論文20日發表在《自然·物理》雜志上。 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的受激發射概念,為激光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而在新研究中,科學
我國在量子科學領域領跑世界-因為有個量子夢之隊
8月16日北京時間凌晨1時40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全面領先。而我國之所以能在量子科學領域“領跑”世界,得益于我們有個量子“夢之隊”。 潘建偉:量子通信領航人 “墨子號”發射升空的這一刻,全球科學界的目光都落在46歲的量
中國量子衛星實現“一步千里”的世界跨越
從百公里到千公里,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15日發布的美國《科學》雜志封面上,“墨子號”從星空向地面發出兩道光,宛如兩條長腿跨出一大步,也象征量子通信向實用邁近一大步。雜志刊發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人的論文。 量子糾纏
“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設立
為了調動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我國衛星導航定位產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獎勵在衛星導航定位領域的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和《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經國家測繪局審查同意、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登記,中國全球定位系統
暗物質衛星:照亮中國空間科學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圍在一起,為一個剛剛誕生的“寶寶”稱重。 這溫馨的一刻發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衛星總裝測試廠房里。這一天,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研制取得重要進展,由四層粒子探測器組成的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聯試成功,順利交付衛星總體,預計今年年底在
科學家研發衛星用新型鉸鏈
日前,天儀研究院的“湘江新區號”和“亦莊·全圖通一號”兩顆衛星搭載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不久后星箭順利分離并展開太陽能帆板,這標志著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為兩顆衛星研制的新型微小衛星星箭分離機構鉸鏈和太陽能帆板鉸鏈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微小衛星星箭分離機構和太陽能帆板展開機構
量子科學革命:中國科學家將引領風騷
量子力學是微觀物理學依賴的基本理論框架。自其提出一百多年來,在物理學基礎與應用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將量子信息和量子操控等方面發生著的改變稱為“繼續量子科學革命”。在這場科學革命中,中國科學家正在努力攀登,在某些領域已經占據鰲頭。 量子科學革命正在發生 早在
《科學新聞》特刊:量子星照耀中國空間科學之路
2016年,廣袤的夜空中又將出現一顆璀璨的新星,那就是屬于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在歐美日科研人員還在進行地面量子傳輸試驗時,經過中國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努力,起步并非最早的我們已經將量子科學實驗搬到了太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量子科學對許多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