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研院舉辦80周年院慶系列活動
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何大一等出席;將進行新院士選舉 7月1日,臺灣“中央研究院”在臺北舉行第二十八次院士會議,著名科學家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何大一等出席。于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研院”,今年適逢80周年院慶,陸續舉辦科學論壇等系列系列。 目前,“中研院”有逾200名海內外院士,是臺灣學術、教育、科技、文化的重鎮。圖為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與“中研院”院士在院士會議開幕式后合影。 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7月1日,臺灣“中央研究院”在臺北舉行第二十八次院士會議,著名科學家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何大一等出席。于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研院”,今年適逢80周年院慶,陸續舉辦科學論壇等系列系列。目前,“中研院”有逾200名海內外院士,是臺灣學術、教育、科技、文化的重鎮。 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今年迎來八十周年院慶的臺灣中央研究院第二十八次院士會議七月一日起連續四天在臺北舉行,著名科學家楊振寧、丁肇......閱讀全文
成都分院與東方電氣中央研究院舉行院企合作座談
座談會現場 為落實2012年10月中科院與東方電氣集團簽署全面合作協議精神,進一步深化合作,2013年1月14日,中科院成都分院與東方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就完善院企合作機制,明確下一步合作重點等議題進行了充分的磋商與交流。成都分院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學定,副院長趙永濤,東方
18名中國學者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0月19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第二十一屆院士大會在印度海得拉巴市舉行,來自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TWAS院士、獲獎科學家、特邀代表400多人出席了大會。在本次TWAS大會上,共增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58名,其中包括18名中國大陸及香港、臺灣地區學
新當選TWAS院士中國科學家名單公布
光明日報10月3日2版刊登消息《《12位中國科學家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不少熱心讀者詢問:這12位新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的科學家究竟是誰? 7 日,經與中國科學院確認,這12位新當選的中國科學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朱玉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小
臺灣中研院舉辦80周年院慶系列活動
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何大一等出席;將進行新院士選舉 7月1日,臺灣“中央研究院”在臺北舉行第二十八次院士會議,著名科學家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何大一等出席。于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研院”,今年適逢80周年院慶,陸續舉辦科學論壇等系列系列。 目前,“中研院”有逾200名海內外院士
新晉院士JBC文章解析DNA復制
7月初,臺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選出第29屆新院士,其中生命科學組共入選7人,包括劉扶東,鄭淑珍,謝道時,吳春放,余淑美,蔡明道,魏福全。任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的謝道時教授主要從事DNA復制,以及基因突變等方面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組發表了題為“Probing conformat
湖南高校團隊獲韓國學國際重大項目-全球僅1項
記者5月22日從湖南師范大學獲悉,該校外國語學院教授、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領銜的研究團隊,申報的項目“中國韓國學的創新與發展”獲批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重大項目。此次重大項目全球僅招標1項,為期5年,每年資助經費1.5億韓元(約80萬元人民幣),總資助經費約400萬元人民幣。該項目團隊由蔡美花領銜,以
海峽兩岸防震減災研討會在京舉行
雙方均期待更多合作 6月27日~28日,中國科學院與臺灣“中央研究院”在北京聯合舉行海峽兩岸防震減災學術研討會。2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0余位專家以及由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兆漢教授帶隊的10位臺灣科學家出席了本次會議。6月27日晚,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會見了臺灣科學家。雙方均表示希望能夠開展
3.5米幅寬雙相不銹鋼板“出爐”
國家電投中央研究院6日在京宣布,研制出先進三代非能動核電站主結構用料——超寬幅雙相不銹鋼板(S32101),其3.5米幅寬為世界之最,在三代核電建設中可使每個反應堆省去300米焊縫,在高溫性能方面亦填補國內外空白。 該項目首席、國家電投中央研究院特聘專家盧華興介紹,所謂“雙相”不銹鋼,是指其金
強強攜手-共創佳話-萬華化學安捷倫聯合創新實驗室成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1年6月25日,安捷倫與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的“萬華化學-安捷倫科技戰略合作聯合創新實驗室”在美麗煙臺正式成立。此次合作旨在滿足中國化工新材料公司的主流客戶趨勢,助力實現“30·60”雙碳目標。 安捷倫全球副總裁、實驗室解決方案大中華區總經理陳亮、安捷倫科技
史前以來的人類干擾是綠孔雀走向瀕危的主要驅動因素
綠孔雀對東亞和東南亞的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全球性瀕危”等級。綠孔雀曾廣泛分布于中國南方至爪哇的廣大區域,后經歷劇烈的種群收縮,目前僅片段化分布于云南及東南亞的局部區域。綠孔雀種群衰退過程中的主要致危因素,尤其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相對作用,
陳柏仰博士Cell揭示DNA去甲基化動態
精子和卵子融合是動物個體發育的起點,不過這一過程并不僅僅是簡單的融合。人們發現,在哺乳動物胚胎的早期發育中,全基因組的甲基化模式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在小鼠胚胎受精之前,雌雄生殖細胞具有較高的甲基化水平,受精后父源基因組迅速的發生主動去甲基化,而母源基因組發生被動的去甲基化。 為了了解人類生殖細胞
隆基全球分布式研發中心在嘉興啟用
7月3日,隆基全球分布式研發中心啟用儀式暨合作伙伴共創大會在浙江省嘉興市舉行。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致辭時表示,中心將聚焦分布式光伏的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市場應用,發掘全球客戶對于產品可靠性、藝術性和功能性等多樣需求,推動光伏技術的普及和多場景應用,肩負起推動全球分布式產品發展的重任。鐘寶申致辭。隆基
謝曉亮獲美化學會Harrison-Howe獎
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Mallinckrodt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日前獲得美國化學會Harrison Howe獎。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官方網站的公告說,謝曉亮教授及其研究組從事多個相關領域的前沿交叉研究,致力于發展新型物理及化學技術手段以解決緊迫的生物
路還長著呢,沒什么好慶祝的
——訪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楊學明(資料圖片) 本報訊 昨晚10時許,記者幾經周折電話聯系上了剛剛當選中科院院士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問起當選院士的感受,楊學明院士表示:“多少還是有一點激動的,畢竟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 “消息公布后,您的家人有沒有或準備為您慶祝啊?”面
西門子嘗試從復合材料中回收碳纖維
記者近日從西門子公司獲悉,西門子與合作伙伴正在開發多種從復合材料中回收碳纖維的方法。 碳纖維生產成本高,且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所以相對較貴。目前,碳纖維通常從使用過的材料或生產廢料中提取,其方式是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通過熱解過程分解樹脂。 西門子中央研究院的科學家們采用溶劑分解回收的方法
心理所舉辦紀念建所90周年專題報告會暨青年學術論壇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心理所舉辦紀念建所90周年專題報告會暨青年學術論壇。心理學界同仁、兄弟單位代表、海內外所友代表、離退休老同志代表、心理所師生等400余人齊聚一堂,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紀念建所90周年專題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2018級研究生表演了自編自導的話劇《潘菽》,展示了
拜耳材料科技與奇瑞汽車打造聯合實驗室
4月8日,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產公司之一的拜耳材料科技和中國汽車業領先企業之一的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奇瑞-拜耳汽車輕量化聯合實驗室”。同時,拜耳材料科技在奇瑞汽車中央研究院舉辦科技日活動。 節約能源是拜耳材料科技和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目標,雙方將參與制造輕質和節能汽車,保護環
塑化劑無所不在-多喝水排出塑化劑
從食品保鮮膜、外賣餐盒、礦泉水瓶,到兒童玩具、家居裝飾,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它影響人們的肝臟、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據臺灣《中國時報》7月20日報道,由臺灣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等學術機構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指出,女性若長期暴露在塑化劑下,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美院士邀臺機構研發肺結核新藥
據“中央社”報道,比甲型H1N1型流感更可怕的抗藥性肺結核病可望有解。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卡賽爾特別跨海邀請臺灣“中央研究院”加入“禮來肺結核新藥發展計劃”。 “中研院”與美國傳染病研究中心9月29日簽署合作備忘錄,由“中研院長”翁啟惠與美國傳染病研究中心資深副總裁馬樂來簽約。
第四屆國際DNA條形碼大會在澳大利亞召開
? 11月28日至12月3日,第四屆國際DNA條形碼大會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召開,來自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的479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本次會議由生命條碼聯盟(CBOL,即the Consortium for the Barcode of Life)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共同主辦。本屆會議我國
廣州能源所與中國安防公司共建城鎮礦山聯合中心
近日,中國安防技術有限公司(CSST)與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GIEC)在CSST總部大廈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簽約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廣州能源所所長吳創之與CSST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涂國身就科研合作、協同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 陳勇闡述了發展城鎮礦山的優勢和重大意
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聯合實驗室掛牌成立
12月23日,記者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日前,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聯合實驗室在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正式掛牌成立。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性檢驗檢疫科學中央研究院,其在全國檢驗檢測領域享有廣泛的贊譽。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批準成立以來,
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聯合實驗室掛牌成立
12月23日,記者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日前,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聯合實驗室在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正式掛牌成立。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性檢驗檢疫科學中央研究院,其在全國檢驗檢測領域享有廣泛的贊譽。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批準成立以來
Nat-Commun:臺灣研究團隊發現導致失智癥關鍵因素
臺灣“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團隊發現,“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很可能是導致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癥的關鍵因素。這一研究成果刊登于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 報道說,失智癥困擾許多老年人,科學家認為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癥、帕金森氏癥等),和人體中“類淀粉蛋白(amyloid
中科院入選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
3月8日,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發布了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榜單,中國科學院作為中國大陸唯一入榜的政府研究機構,名列該榜單第16位。 法國原子能與可替代能源委員會、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位列該榜單三甲,中國臺灣地區的“中央研究院”位列第22位。
臺灣計劃于2027年實現農藥使用量減半
近日,臺灣農委會(COA)宣布將通過研究新技術、采用替代耕作方法及新型農業設施等手段,于2027年實現農藥使用量減半。 臺灣中央研究院最近在臺北市舉辦的一場安全農產品前景討論會上,農委會主任Lin Tsung-hsien宣布了10年內減少農藥使用量的目標。他表示,據農委會統計,2016年臺灣國
高雄醫學大學干細胞實驗室揭牌
據“中央社”報道,臺灣高雄醫學大學將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共同指導“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及相關研究。為此,高醫大今天(12月24日)成立“干細胞研究暨生物安全P2核心實驗室”。 高醫大研發長楊瑞成說,高醫大去年向教育部門提出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已獲通過,明年招生,且將與“中研院”合作指
臺灣科學家破解苦惱全球科學家20年的細菌謎團
新華網臺北4月23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馬徹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解構了細菌的保護屏障,突破了苦惱全球科學家20年的“細菌謎團”。 長久以來,醫藥界一直以轉勝肽酶為標的,設計出一系列對抗細菌的抗生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盤尼西林;然而,
馮德培與諾貝爾獎的緣分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終于向中國科學家拋出了橄欖枝,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與國外兩名同行分享了這一獎項。 這應該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和科研努力的一份重要承認。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我國科學事業曾長時間處于爬坡狀態,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道路上艱苦跋涉,但頗有一些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之間曾經
藥物信息資源服務推廣與地區協作共享座談會召開
為了幫助浦東新區生物醫藥企事業單位充分了解生命科學圖書館浦東分館和上海生物醫藥行業科技情報服務網(依托單位均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免費推送欄目,更加便捷、有效地利用該館形式多樣的服務,獲取各類增值信息,5月26日,上海市浦東新區生物產業行業協會與中國科學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