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神經學家Douglass Turnbull經常遇到很多患有無法治愈的致命性疾病的患者。但當遇到Sharon Bernardi及其兒子Edward時,Turnbull感到了從未有過的無助。 Bernardi的前3個孩子在剛出生時就夭折了,死因是血管里積累的一種令醫生費解的酸。因此,當Edward將健康長大時,Bernardi感到非常欣慰。Bernardi回憶道:“他完成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他能坐,能爬,14個月時就學會了走路。”但當Edward兩歲時,他走幾步路后就容易摔倒,最后發展為嚴重癲癇。1994年,Edward 4歲,他被診斷為利氏病,這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線粒體病。醫生告訴Bernardi,如果她的兒子能活到15歲,就將是一個巨大的奇跡。 Turnbull回憶起此事時感到很絕望,他說:“不管我們做什么,我們都無法幫助像Bernardi這樣的家庭。”這種挫敗感激發Turnbull開始研究......閱讀全文
線粒體是細胞中的“動力工廠”,細胞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80%都是由線粒體提供的。線粒體形態對于細胞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和機體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發生了異常,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近年來,線粒體研究已經成為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線粒體的基因突變、呼吸鏈缺陷、線粒體膜的改變等因素
生物學領域的一個巨大秘密,是細胞內線粒體擁有自己的遺傳基因。為了解釋這個秘密,有一個關于線粒體的起源的假說,就是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來源于細菌,即一種原始細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長期的共生過程中,通過演變,形成了線粒體。該學說認為,線粒體祖先原線粒體是一種可進行三羧酸循環和電子傳遞的革蘭氏陰性
我們都知道,線粒體是機體的細胞能量工廠,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漸漸開始發現線粒體對機體健康非常重要,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EMBO J:單一的線粒體蛋白缺失或會誘發全身性的炎癥反應 doi:10.15252/embj.201796553 目前研
線粒體基因在不同物種間的滲透在自然界很普遍,然而關于該過程的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傅金鐘研究小組齊銀博士以高原林蛙和中國林蛙的線粒體基因滲透為模型,研究了被廣泛認為可能引起線粒體基因滲透的兩個假說——雜交和偏性擴散。該項研究采用線粒體cyt-b基因檢測了兩種林蛙的線粒體滲透模
如果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預防疾病或克服不育的新方法,他們通常會受到稱贊。但涉及到基因工程,就會引起許多爭議。生殖醫學中的基因工程尤其可怕,因為這關乎到改變后代的基因。任何新技術都會引發爭議,即便是在比較開放的美國。故事是這樣的,醫生們利用一種相對較新的技術,幫助一對夫婦避免遺傳基因突變,如果不干涉
期以來,我們都知道,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漸漸發現,線粒體或許在機體健康的多個方面都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daily.jstor.org 【1】Nature:線粒體代謝在T細胞中發揮重要作用 doi:
在英國,如果一項關于胚胎改造技術的新法案明年能獲得通過,那么2015年將有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另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 對于胚胎學乃至整個人類歷史而言,其意義將不亞于1978年7月25日,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位試管嬰兒在英國曼徹斯特的奧德姆總醫院誕生。 這項新法案的內容,是允許醫生們將一項名為
作為線粒體動力學中的基本過程,線粒體融合、分裂和運輸是由幾個主要組件調控的,其中包括Miro。作為一個具有高分子量的非典型Rho樣小GTPase,Miro中的GDP/GTP交換可能需要鳥嘌呤核苷酸交換因子(GEF)的幫助。然而,用于Miro的GEF的還沒有得以確定。近期,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腦重
線粒體看上去像細菌,這外觀并非偽裝:它們從前是自由生活的細菌,后來大約在20億年前適應了寄生在大細胞里的生活。它們還保留了基因組的一個碎片,作為曾經獨立存在的印記。由于被我們常見的單細胞祖先消耗,這個“能源動力室”細胞器已經失去了其2000個以上的基因。仍然有少數基因留了下來,這取決于有機體,但
線粒體DNA替換技術可將不健康的線粒體從女性受影響的卵子或早期胚胎中替換掉。 一項最新的實驗技術能操縱女性DNA,避免其將可能致命的基因遺傳疾病傳給下一代。但這項技術引起了倫理道德方面的擔憂:其后代除了遺傳父母的DNA外,還額外擁有捐贈卵子者的DNA。此外,受該技術影響,女性后代會將“混合”后
科學家認為,線粒體DNA變體與許多普通人體狀況有關聯,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癥和衰老等。 上世紀90年代,法國科學家干擾了一只老鼠的線粒體,并觀察其大腦將產生何種變化。線粒體能為大部分復雜細胞提供能量。結果發現,名為H和N的兩種老鼠品系的線粒體DNA出現略微不同。 科學家發現,H老鼠能比N老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學研究組通過利用多個分子標記,對紅頭長尾山雀的譜系地理格局研究發現:分別以線粒體與核基因構建的譜系地理結構并不一致。溯祖分析結果表明,核基因中各線粒體譜系間存在顯著的基因流,甚至在異域分布的線粒體譜系間也存在大量的基因流。IBD模型分析的結果顯示,紅頭長尾山雀種群在線粒體基因
最近,由一位先驅科學家開展的新研究,詳細闡述了線粒體功能的微小變化,如何能導致一系列常見的代謝性和退行性疾病。線粒體是我們細胞內產生能量的微小結構,含有自己的DNA。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PNAS》雜志。 這項新研究表明,每個細胞中幾千個線粒體DNA內的突變體和正常線粒體DNA比率如果發生
3月8日消息,線粒體早已不是最初誕生時——大約20億年前——的細菌模樣了。在被生物共同的單細胞祖先攝食之后,直到現在,這種被稱為“能量工廠”的細胞器已經丟失了原本2000多個基因中的大部分,很可能是轉移到了細胞核內。依然有一些線粒體基因保留了下來,數量取決于物種的不同。問題在于,為什么還要保留這
先天性耳聾是最常見一種感覺系統疾病,在新生兒中的發病率高達1%,隨著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的開展,耳聾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以及早期干預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和認同,在先天性聾兒中遺傳因素占50%,近10年來,科學家通過研究已經發現了導致耳聾的基因,并研究出耳聾基因的檢測方法,這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于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表觀遺傳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學科,目前研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表觀遺傳在人體生長、發育、疾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少研究也表明表觀遺傳的改變是癌癥發生發展必不可少的。小編在此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表觀遺傳學與癌癥的研究,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 Genet:表觀遺傳變化讓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冬蟲夏草 線粒體是廣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種重要的細胞器,是真核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含有自身的DNA,其基因組中包含有核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基因重排和基因二級結構等各種類型的信息,為種群遺傳結構、生物地理學和系統發育等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分子標記。 鱗翅目包括45-48個
大約15億年前,微小的訪客來到細胞中生活,隨后這些細胞進化成為植物和動物生命(包括人類),這些訪客就是線粒體,其是一種小型的細胞器,能夠產生細胞生存所需要的大約90%的化學能量,從進化學的角度來講,人類、動物和植物實際上是兩種有機體的完美結合。線粒體擁有自身的DNA,人類細胞的線粒體有13個基因
“這項研究對于LHON標志著一個重要的貢獻,因為其正在努力研發一個有效的療法。但是影響更大的是,研究人員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其他大量線粒體疾病的療法的研究,”項目負責人,NIH的國家眼科研究所的合作臨床研究項目負責人Maryann Redford博士這樣說。 像現代的生產設備一樣,線粒體十分
“這項研究對于LHON標志著一個重要的貢獻,因為其正在努力研發一個有效的療法。但是影響更大的是,研究人員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其他大量線粒體疾病的療法的研究,”項目負責人,NIH的國家眼科研究所的合作臨床研究項目負責人Maryann Redford博士這樣說。 像現代的生產設備一樣,線粒體十分
在10億多年前發生的一次內共生事件中,一個細菌被細胞所吞食,并最終變成了細胞器——線粒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近1000種編碼線粒體蛋白的基因,其中的大多數現在從線粒體轉移到了細胞核中,并且是在細胞質中被翻譯為蛋白質。一個至關重要的輸入機制確保了這些蛋白質最終定位在線粒體內適當的位置。 發表在《自
在10億多年前發生的一次內共生事件中,一個細菌被細胞所吞食,并最終變成了細胞器——線粒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近1000種編碼線粒體蛋白的基因,其中的大多數現在從線粒體轉移到了細胞核中,并且是在細胞質中被翻譯為蛋白質。一個至關重要的輸入機制確保了這些蛋白質最終定位在線粒體內適當的位置。 發表在《自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和British Journal of
通過對57例結腸癌患者的基因組進行基因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患者體細胞核內的平均線粒體DNA數量比健康人高4.42倍。“這表明,遷移到核基因組中的線粒體DNA可能對癌癥的發展起重要作用,”本文的共同作者,來自UAB公共衛生學院的生物統計學教授Hemant K. Tiwari博士和UAB醫學院遺傳學教
英國利茲大學近日發布新聞公報稱,該校研究人員與倫敦大學學院以及荷蘭、意大利同行合作研究發現,MICU1基因突變與一種特定的大腦與肌肉疾病——線粒體肌病有密切關聯。這是研究人員首次明確線粒體肌病與基因缺陷的直接聯系,為了解這一疾病的遺傳病因提供了寶貴線索,對未來新療法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線粒體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