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神經藥物產品管線近日在歐盟監管方面收獲好消息,其藥物inebilizumab(前身為MEDI-551)被歐盟委員會(EMA)授予孤兒藥資格,用于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這將為該藥物在未來的研發和上市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 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視神經與脊髓同時或相繼受累的急性或亞急性脫髓鞘病變,是一種罕見的、危及生命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現為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視神經和脊髓的正常細胞,從而造成嚴重的損害。其臨床特征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的單眼或雙眼失明,在其前或其后數日或數周伴發橫貫性或上升性脊髓炎。 視神經脊髓炎的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五,該疾病會導致嚴重的肌無力和麻痹、視力喪失、呼吸衰竭、腸道和膀胱功能障礙和神經性疼痛,目前還沒有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手段,現有的急性發作應對方案是糖皮質激素、血漿置換、靜脈注射大劑量免疫球蛋白以及激素聯合其他免疫抑制劑。 Inebil......閱讀全文
從牛津大學疫苗研發團隊處獲悉,該團隊與英國藥企阿斯利康(AstraZeneca)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以下簡稱牛津疫苗)已在美國恢復臨床試驗。至此,該疫苗在全球的臨床試驗均已恢復。10月23日,牛津大學疫苗團隊向澎湃新聞發送郵件稱,繼該團隊的疫苗在英國、巴西、南非和日本重新開始臨床試驗后
《美國醫學會雜志-神經內科學》上發表的一篇新的文章報告了對住院成年患者所做的一項研究,這些患者因為新發生的神經內科綜合癥而接受了寨卡病毒感染的評估。 這一由單一中心所做的研究共有40位患者,其中包括29人有格林-巴利綜合征(GBS),7人罹患腦炎,3人有橫貫性脊髓炎,1人被新近診斷罹患炎性脫
用于治療、診斷、預防罕見疾病或罕見狀態的藥物、疫苗、診斷試劑等稱為罕見藥或孤兒藥。罕見病和常見病相比,雖發病率低,但種類繁多,且大都病情嚴重,加之龐大病患人群,罕見病需亟待受到關注和重視。過去,我國罕見病領域自主研發幾近空白;近幾年公眾對罕見病的認知逐步提高,加上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罕見病保障措施,
近十 年來,對人巨細胞病毒(HCMV)的研究有突破性進展 由于它與多 疾病有關,日益受到重視。該病毒感染的普遍性、致病的復雜性、體內不同尋常的潛伏及再激活方式、常 無癥狀感染。因此,有價值的診斷技術及治療尚有待解決, 給人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HCMV的流行病學 HCMV為常見人體感染病毒。
在最新一期的《神經病學文獻》雜志上,來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明的一種能夠有助于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DNA疫苗。DNA 疫苗也稱核酸免疫是直接應用編碼的抗原DNA載體,直接導入機體內,表達出蛋白質,進而通過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產生抗體,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與傳統免疫的方法相比具有
疾病介紹一、概述 生殖器皰疹(genital herpes)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virus,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門部位皮膚黏膜而引起的一種常見性傳播疾病。HSV有兩種類型:單純皰疹病毒1型(HSV-1)和單純皰疹病毒2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種蟲媒病毒。ZIKV感染孕婦可引起胎兒和新生兒出現小頭畸形、大腦彌散性鈣化和巨腦室等先天畸形,感染成人可導致格林巴利綜合征、腦膜腦炎和脊髓炎等多種神經疾病。迄今,對ZIKV復制與致病機理的研究較為欠缺;針對ZIKV感染尚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也未有疫苗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和大阪大學宣布,大阪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罹患多發性硬化癥的小鼠血管釋放的前列環素(prostacyclin)可提高因病受損的腦和脊髓部位神經的再生能力,并在實驗中通過增強前列環素的作用改善了小鼠的癥狀。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和大阪大學日前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阻斷CD47可通過抑制IL-1觸發的致病Th17細胞浸潤減輕自身免疫性炎癥。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3月16日的Journal of Autoimmunity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及第三軍醫大
徐全剛出診 “我絕不會忘記在這樣一流的醫院,醫生雖見慣了各種疑難雜癥,每天面對無數患者,卻仍能感同身受地給予我細致的關心和竭力的治療;不會忘記工作繁忙的主任抽空給我們進行情緒疏導;不會忘記因大量注射激素臉開始變胖后醫生幽默安慰逗樂……他們不僅有一流的技術,還用高尚的醫德默默地撫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經得出結論,認為寨卡是引起新生兒小頭癥以及其他嬰兒腦部嚴重缺陷的病源。 ●關于寨卡病毒,我們現在觀察到的遠比最初以為的要可怕得多。 面對寨卡,科學界剛剛贏得了一場戰役,然而整個戰爭卻還遠遠沒有結束。 刊登在4月13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首次確認了寨卡與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施福東、劉強神經免疫團隊最近報道了以自然殺傷細胞為代表的炎癥細胞可在腦內持續存在,在依賴神經干細胞而存在的同時損傷神經干細胞,造成神經修復障礙,研究成果于2016年1月11日發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2014年影響因子16.09, 5年影響因子16),題
1月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包括心肌細胞壞死新機制,炎癥細胞造成神經修復障礙的新發現,以及天然免疫綜述文章等。 首先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研究組發現受體相互作用蛋白3 (RIP3) 通過活化鈣/鈣調素依賴的蛋白激酶II (CaMKII)參與心臟缺血
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EAE)模型 實驗性自身免疫性神經炎(EAN)模型 實驗性自身免疫性重癥肌無力(EAMG)模型 &nb
實驗方法原理 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自體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等攻擊神經系統為主要病理機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及神經-肌肉接頭處,導致神經元或軸索損傷、髓鞘脫失、神經-肌肉接頭破壞等病理改變。在中樞神經系統以多發性硬化(MS)、視神經脊髓炎(NMO)為代表。在周圍神經
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EAE)模型實驗方法原理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自體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等攻擊神經系統為主要病理機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及神經-肌肉接頭處,導致神經元或軸索損傷、髓鞘脫失、神經-肌肉接頭破壞等病理改變。在中樞神經系統以多發性硬化(MS)、視神
來自美國圣猶達兒童研究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種多發性硬化癥小鼠模型中證實,p38α–MKP-1信號軸控制了IL-17受體信號以及組織炎癥。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3月3日的《科學信號》(Science Signaling)雜志上。 美國圣猶達兒童研究醫院的遲洪波(Hongbo Chi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美國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在NG2+神經膠質細胞中的Act1選擇性介導了IL-17誘導的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EAE)發病。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9月1日的《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
一、正常參考值 兒童 200~400mg/L成人 150~450mg/L二、鑒別診斷 (1)急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多數病例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細胞數不高,呈細胞—蛋白分離現象,蛋白增高程度不一,通常為1~5g/L。一般在癥狀出現后的一周末蛋白開始升高
一、正常參考值兒童 200~400mg/L成人 150~450mg/L二、鑒別診斷(1)急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多數病例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細胞數不高,呈細胞—蛋白分離現象,蛋白增高程度不一,通常為1~5g/L。一般在癥狀出現后的一周末蛋白開始升高,在第三周末蛋白含量最高,以后又逐漸下降。腦脊液
上次故事大家已經了解到白細胞介素這個龐大的家族,其中許多與結構和功能性相關,影響淋巴細胞的存活、增殖、分化或穩態,他們被稱為I型細胞因子家族。白細胞介素-2(IL-2)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且聽我慢慢講述他們的故事。 IL-2家族元老介紹 --IL-2本尊和它的受體們 I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初次感染可引發水痘并可長期潛伏在宿主神經節內, 一旦再激活即可引起帶狀皰疹. VZV病毒具有皰疹病毒典型結構, 從內向外依次是DNA核心、衣殼、皮層和囊膜. VZV皮層是核衣殼與囊膜之間一層無固定形狀的蛋白層. VZV皮層由多種蛋白組成, 但種類和功能仍未全部確定.
這一發現為根治視神經脊髓炎帶來了希望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報告說,該小組發現了視神經脊髓炎的一個致病原因。在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的血液中,特定的淋巴細胞會顯著增加,從而產生破壞神經系統細胞的抗體。這一發現為根治視神經脊髓炎帶來了希望。 視神經脊髓炎是危及視神經和脊髓的疾病,患者會反復出現視
腸道-大腦軸(gut-brain axis)是這兩個器官之間的交流線路(line of communication),涉及了從大腦發育到神經系統疾病進展的方方面面。腸道微生物群經常參與到這一“交流”中。 在題為“Microglial control of astrocytes in respo
研究者們對NIH長期以來對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綜合癥研究力度不夠的指責正在加劇,面對這些指責,NIH最近表示要加大力度開展對這一疾病的研究,以及開發有效的治療手段。 NIH的主任Francis Collins在采訪時稱一些研究員主動避開與肌痛性腦脊髓炎有關的研究,因為這一領域目前還比較混亂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模式生物是可用于研究與揭示生命體某種具有普遍規律的生物現象的一類生物。有3大特點:有利于回答研究者關注的問題,生理特征能夠代表生物界的某一大類群;世代短、子代多、易于在實驗室內飼養繁殖、遺傳背景清楚;容易進行實驗操作,特別是遺傳操作以及表型分析下面我們來看看有哪些經典的模式生物:大腸桿菌
一組研究人員發表的證據表明腸道病毒是一種神秘的神經疾病的罪魁禍首,這種疾病在過去幾年里使美國近600名兒童癱瘓。這項研究于2019年6月在bioRxiv預印本服務器上進行了報道,于2019年10月21日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進行了描述,發現將近70%的急性無力脊髓炎(acute
一組研究人員發表的證據表明腸道病毒是一種神秘的神經疾病的罪魁禍首,這種疾病在過去幾年里使美國近600名兒童癱瘓。這項研究于2019年6月在bioRxiv預印本服務器上進行了報道,于2019年10月21日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進行了描述,發現將近70%的急性無力脊髓炎(acute
人類多發性硬化的病理過程和發病機制與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非常相似,而目前已較清楚的知道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發病中Th1細胞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此中國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薛群和董萬利主任醫師領導的團隊提出PD-L1在多發性硬化發病的機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的假設,并進行了一項研究希望能有所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