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國際海洋生物普查完成獲多項重大發現
在南極發現的類似蜘蛛的海洋新物種正在產卵一種名為“crassota”的極地生物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著的名為“Stephanthus antarcticus”的南極海葵南極銀魚一只正在游動的深海底棲櫛水母海天使,體型非常小,呈透明膠狀,生長于極地海域,而溫暖海域的種類小上許多。有些海天使專吃海蝴蝶一只會發光的櫛水母正在水中游動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在南極發現的類似章魚的新物種,由30億年前就在南極生活的原始生物進化而來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第四次國際海洋生物普查于日前完成,參與該活動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了許多奇特的物種,如新西蘭海岸附近的一個海蛇尾世界,章魚向新環境進軍的“南極高速公路”,以及潛伏于墨西哥灣海底的微型甲殼類動物。 羅恩·奧多(Ron O'Dor)來自加拿大,是國際海洋生物普查活動首席科學家。他說,“我們還會陸續獲得更多發現,”研究人員還在忙著整理搜集來的最新資料,從而......閱讀全文
第四次國際海洋生物普查完成 獲多項重大發現
在南極發現的類似蜘蛛的海洋新物種正在產卵一種名為“crassota”的極地生物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著的名為“Stephanthus antarcticus”的南極海葵南極銀魚一只正在游動的深海底棲櫛水母海天使,體型非常小,呈透明膠狀,生長于極地海域,而溫暖海域的種類小上許多。有些海天使專吃海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繪制完成
據英國《自然》雜志網站7月28日報道,《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的研究結果日前正式向全球公布。該項目共歷時10年,覆蓋了從浮游生物到鯨魚等13組共11000多種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種類海洋生物的分布模式非常相似,溫度同所有種類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人類活動密集的
云南:開發普查“大腦” 確保污染源普查質量
波光瀲滟三千頃,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云南,四季如春、繁花美景為人稱道;如今,云南正通過建立可追溯的質量管理體系、完善數據化的普查系統,形成污染普查“大腦”、提升污染源普查質量,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依據國務院《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和工作部署,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在20
什么是土壤普查?
土壤普查(national soil survey)是以全面清查土壤資源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為目的,由專業隊伍指導群眾進行的土壤調查。是在全國或地區范圍內,有統一組織領導,按統一調查規程,由下而上逐級實施土壤調查、制圖,編制匯總土壤資料和成果驗收的過程。
遠古海洋生物身份敲定
最新的化石研究表明,在十多年前曾被描述的一個神秘的海底居民不但穿著“鎧甲”,而且比它們現代的親屬更為龐大。石蓮樺屬分枝花柱(Cotyledion tylodes)擁有高腳杯狀的外形,杯體外環繞著U型消化道(圖左化石的黑色特征,箭頭表示流動的食物),這種動物往往將自己錨定在
墨西哥海洋生物恢復迅速
在卡波費國家公園,一群大眼金槍魚正在產卵回游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斯科利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日前表示,經過十年努力,墨西哥卡波費國家公園的海洋生物數量增幅為460%,成為世界上最繁盛的海洋野生動物保護區。 該研究所從1999年至2009年對公園進行跟蹤調研。當地居民曾
首次海洋物種普查完成 海里有23萬種生物
科學家經過10年的努力,在近日完成首次對海洋生物的全面“人口普查”,“海里有多少魚”這個古老的問題第一次有了正確答案:統計顯示,海里共有約23萬千奇百怪的物種。 據報道,全球360多位科學家10年來對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統計研究,研究范圍包括從極地到赤道的25個海域。
為什么要啟動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普查意義何在?
土壤,作為農業發展和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不僅與人類生產活動密切相關,更事關一方經濟社會與環境之間的永續發展。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決定自2022年起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利用四年時間全面查清農用地土壤質量家底。 為什么要進行土壤普查?土壤普查意義何在?
癌癥普查的檢查過程
癌癥普查對病人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直接或間接的內臟檢查。在體檢過程中,影像檢查、核磁共振(MRI)、超聲波、內窺鏡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切片檢查。
癌癥普查的正常值
影像檢查影像無腫瘤影像;核磁共振(MRI)無病變圖像;放射性核素掃描無放射性濃聚;超聲波圖像無異常回聲;內窺鏡檢查無發現腫瘤;病理切片檢查無腫瘤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