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并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系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吁,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作為后來者和參與者的中國,應在新一輪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競爭中加快步伐,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1928年7月,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揭開了發現微生物合成抗生素的偉大時代。青霉素就是一種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它的發現,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并顯著提高了人類普遍的壽命。一種微生物拯救了成千上萬的個體生命,一群微生物能夠拯救未來人類的生存。自微生物組概念提出以來,人們對微生物組的關注熱度不斷增加,分析梳理在各個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果發現,人們對人體健康微生物組關注最大,特別是在消化道微生物組方面,已經發現......閱讀全文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并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系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
由美國、英國、中國等12國科學家參加的大洋鉆探旨在打穿地球殼幔邊界。1月16日,美國微生物學家在“決心”號大洋鉆探船上分析微生物樣品。5月22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大洋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科考船上,科考隊員順利回收我國首個深海沉積物微生物原位培養系統。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署于3月1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并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系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吁,
人類認識的微生物還不足1%,微生物群體及其功能的形成過程和機制,以及驅動微生物群演化的動力等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黑箱”。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總投入三千萬元人民幣,14個研究單位、30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通過這一‘種子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做好預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總投入三千萬元人民幣,14個研究單位、30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 通過這一‘種子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做好預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劉雙江研究員說,希望在人類代謝性疾病并發癥和中草藥調控腸道微生物方面有所突破,相關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微生物幾乎是無所不在的,它們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人們對微生物的了解還相當匱乏,因為許多微生物是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的。宏基因組學是了解這些微生物的重要途徑,但宏基因組測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就像是把許多拼圖拆散混在一起,然后在毫無參考的情況下拼接。 最近Nature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對院創新工程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作物微生物組”進行了論證。論證專家組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農科院生物所、飼料所專家組成。 微生物組與作物生長發育息息相關,挖掘和利用微生物組將對提高糧食產量
能夠“自我療傷”的建筑材料:英國牛津大學的亨利·史納斯博士是這方面的研究先驅。 能理解手勢語言的手機:你朝他揮揮手,它就能理解你的意思。 解開大腦密碼,修補大腦損傷:圖為科學家已經破解視網膜發向大腦的信息代碼,能用人造“譯碼器”向大腦發送圖像信息。 用3D生物打印機打印DNA:未來的3D打印機
“RNA世界”的理論認為生命的起源是RNA,但具體的材料是什么尚未有定論。最新研究指出含有肌苷(I)而不是鳥嘌呤(G)的RNA具有高復制能力。 《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與Nature、Science齊名,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PNAS收錄的文獻涵蓋生物、物理和社 科學
微生物幾乎是無所不在的,它們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人們對微生物的了解還相當匱乏,因為許多微生物是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的。科學家們想了很多方法來探索這些“微生物暗物質”,但還不能同時鑒定微生物的身份和活性。 現在,加州理工(Caltech)和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DO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人類消化道中居住著大量的微生物,它們被統稱為腸道微生物組。腸道微生物組在人類代謝食物、抵御感染和應答藥物等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許多人類疾病都與微生物組失衡有關。 科學家們正在嘗試對腸道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以實現各種各樣的應用,比如調節腸道生態環境和治療人類疾病。多形擬桿菌(Bacter
生物通報道:美國國家能源部Lawrence Berkeley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采用科羅拉多蓄水層的沉積物和地下水樣本,通過宏基因組測序重建了二千五百多個微生物的基因組。這項研究發表在十月二十四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為人們揭示了地下世界驚人的生物學
美國國家能源部Lawrence Berkeley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采用科羅拉多蓄水層的沉積物和地下水樣本,通過宏基因組測序重建了二千五百多個微生物的基因組。這項研究發表在十月二十四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為人們揭示了地下世界驚人的生物學多樣性,給生
在人體腸道中生活著數以萬億的共生菌群,它們的種類繁多,可達上千種,數量也很驚人,是人體細胞總量的10倍以上,迄今為止,仍有80%以上的微生物不為人知。這些腸道微生物和人體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系,對于維持人類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在腸道中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能夠合成維生素、幫助人體從食物中吸收
對環境樣品(如海水、醫院表面和人類腸道)直接進行微生物測序,已經闡明了我們世界中存在的大量微生物。然而,一個微生物物種可能存在遺傳多樣性,而在宏基因組分析中往往捕獲不到這種多樣性。最近在《Genome Research》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工具,來檢測細菌物種內的遺傳差異,并
人體內充滿了微小的微生物,這些成百上千的細菌物種被統稱為微生物組(microbiome),人們認為它們有助于人體的健康與生存。胃腸道,尤其是結腸是最高密度和最高多樣性細菌物種的家園。然而由于食物和流體的通過,這一系統不斷發生變化,這些生物體是如何能夠存留于其中并旺盛生長的呢? 由加州理工大
云南微生物種類占全國已知種類的60%以上,有900多種食用菌,食用菌種類占全國的2/3以上,世界的一半以上;而大理所處的滇西地區又是云南省生物資源最豐富的熱點地區之一。而遠在北京依托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設的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來以我國真菌資源調查、收集和保藏為基礎,開展真菌的生物多樣
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今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 當下,開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土壤科學,是科學工作者貫徹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使命擔當。土壤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繁榮的基礎,更是人類健康的基石。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土壤污染
“通過甜高粱種植發展畜牧業和生物產業相結合的循環經濟,開辟了新的農業模式,也開發了生物發酵工業的新思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肖國青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肖國青介紹說,在中國科學院西部行動計劃項目的支持下,作為近代物理所“一三五”戰略規劃及“創新2020”的任務之一,甜
關于對“十二五”農村領域科技計劃2014年預備項目評審結果公示的通知 “十二五”農村領域科技計劃2014年預備項目評審已結束,現將評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13年8月26日-9月1日,共7天。 如對公示結果有疑問,請于公示期間以信函或傳真的方式署真實姓名向我單位反
從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自疫情發生以來,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加強了醫療廢物處置以及醫療廢水處置監管工作,并優化生態環境審批服務,推進各項防控措施。圖片來源于網絡 記者了解到,市生態環境局設立了綜合協調組、醫療廢物監管組、廢水處理監管組、內部人員防控組、后勤保障組、宣傳信息組6個專項工作組,全方位推
近日,衛生部在其網站上發布了“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成立食品標準清理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技術組的通知”,公布了 食品標準清理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技術組成員名單,詳情如下: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成立食品標準清理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技術組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做好食品標準清理工作,根據《食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由該所與濟南市政府、山東省科學技術廳三方共建的齊魯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當天成立,并通過網絡視頻舉行簽約儀式。新成立的研究院一期計劃投資15億元人民幣,預計2021年內建成并投入全面運行。 齊魯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建成后的工作重點將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基于微
復雜的生物學現象受到不同基因的協調控制。在人類細胞中系統地鑒定這些基因組合是非常麻煩的,亟需一種可擴展的多重篩選技術。 美國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發布了多重條碼的CRISPR-Cas9篩選平臺。該平臺結合了CRISPR-Cas9和CombiGEM技術,能夠在人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村領域2014年備選項目征集指南”,其中將農產品質量無損與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列為研究征集方向,詳情如下: 一、生物種業專題 研究方向:綠色超級稻新品種選育 1、研究任務: (1)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平
139江南大學 食品微波加工技術基礎 范大明130140江蘇大學 分子印跡選擇性分離 潘建明130141江蘇師范大學 隨機偏微分方程理論 劉偉130142江西財經大學 多媒體內容分析與質量評價 方玉明130143蘭州大學
“采釀春忙小蜜蜂”,4月,正是蜜蜂采蜜忙的開始。 我國養蜂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人工養蜂,是世界上最早飼養蜜蜂的國家之一。因此,蜂產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蜂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是集農業生產、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產業。 我國蜂產業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