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充滿了微小的微生物,這些成百上千的細菌物種被統稱為微生物組(microbiome),人們認為它們有助于人體的健康與生存。胃腸道,尤其是結腸是最高密度和最高多樣性細菌物種的家園。然而由于食物和流體的通過,這一系統不斷發生變化,這些生物體是如何能夠存留于其中并旺盛生長的呢? 由加州理工大學生物學家Sarkis Mazmanian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至少在一類常見細菌群中,一組基因促進了微生物穩定定居于腸道。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8月18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通過了解這些微生物的定居機制,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夠想出一些方法糾正微生物群體中的異常改變——人們認為這些改變與諸如肥胖、炎癥性腸病和自閉癥等疾病有關,”Mazmanian說。Mazmanian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探索人類腸道細菌與健康之間的聯系。 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將擬桿菌屬(Bacteriodes)導入到無菌的......閱讀全文
3月30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8(第四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隆重召開。在分會場四“腸道微生物與其他疾病”中,來自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的李雨慶副教授為我們作了題為“口腔微生物與腸道微生物生物同源性”的精彩報告。 李雨慶副教授是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的理事兼秘書長、口腔生物學教研室主任、口腔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并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系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并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系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吁,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并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系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吁,
腸道微生物作為人體最龐大、最復雜的微生態系統,不僅關乎了人體的生理功能,許多研究表明某些心理疾病也受腸道微生物的影響,比如困擾當代許多人的自閉癥。 近日由Dae-Wook Kang發表的一篇名為《微生物轉移治療對自閉癥和腸道微生物的長期療效》指出自閉癥譜系障礙(ASD)患者腸道微生物群與自閉癥
Henry Ford 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母乳喂養能夠影響嬰兒免疫系統的發育以及增強對其腸道內的微生物引起的過敏反應以及哮喘的耐受性。 這項驚人的發現是由一系列根據所謂"衛生假設理論"-"嬰兒早期接觸的微生物能夠影響免疫系統的發育與過敏性反應等"而開展的研究證實的。HenryFord醫院公共健康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希望通過改變飲食方式來改善人類的健康,膳食營養在維持機體健康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而其中膳食纖維對于改善人類機體健康,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尤為重要,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多篇亮點研究,來闡明膳食纖維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 【1】Cell:缺乏膳食纖維,腸道細菌會反過來“吃你” 新聞
膳食纖維對于人體健康至關重要,有著治療便秘、預防膽結石、控制體重等好處,被營養學界認定為第七類營養素,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與水6大營養素并列。一旦膳食纖維攝取過少,易增加腸癌、便秘等疾病的發病率。 除了我們自身,缺乏膳食纖維,對寄生在我們腸道內的微生物群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對于某些肥胖者而言,控制食欲或許能夠讓其變得苗條,提起食欲,我們或許會想到一桌子豐盛的大魚大肉會讓我們流口水、食欲大增;而控制機體食欲的信號通路卻是非常復雜的。 日前,一項刊登在eLife雜志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就通過研究發現了一類特殊的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細胞或許能夠幫
腸道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也是多種寄生微生物與動物宿主微生物之間相互共生的地點。動物的宿主微生物菌群能夠促進動物胃腸道發育的作用已經不容置疑。 然而,動物體內的寄生微生物菌群對消化器官發育所產生的影響仍然難以捉摸。 在本文中,研究人員Hill 等人提出腸道微生物菌群在斑馬魚早期幼魚發育過程中,
這兩項成果公布在9月6日的Cell雜志上。 Elinav表示,“雖然公眾對于益生菌報以了極大的希望,但對益生菌了解的一些文獻還存在不少爭議,為此我們希望能確定比如在超市里買的這些益生菌是否能在我們的腸道中生存下來,而且我們也希望進一步了解這些益生菌是否對人類宿主能產生重要影響。” “結果令人
這兩項成果公布在9月6日的Cell雜志上。Elinav表示,“雖然公眾對于益生菌報以了極大的希望,但對益生菌了解的一些文獻還存在不少爭議,為此我們希望能確定比如在超市里買的這些益生菌是否能在我們的腸道中生存下來,而且我們也希望進一步了解這些益生菌是否對人類宿主能產生重要影響。”“結果令人驚訝的是,我
尿素是一種非蛋白氮飼料,常被用于反芻動物日糧配制,以降低日糧蛋白用量,節約飼養成本。在反芻動物的瘤胃中,尿素被分解成氨,氨則被用于合成優質微生物蛋白。在此過程中,尿素分解菌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長期以來,受研究方法和技術限制,瘤胃尿素分解菌群仍不明確。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北
尿素是一種非蛋白氮飼料,常被用于反芻動物日糧配制,以降低日糧蛋白用量,節約飼養成本。在反芻動物的瘤胃中,尿素被分解成氨,氨則被用于合成優質微生物蛋白。在此過程中,尿素分解菌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長期以來,受研究方法和技術限制,瘤胃尿素分解菌群仍不明確。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將致病性酵母轉化成為一種免疫共生體,揭開了機體腸道進化和通用性疫苗背后的奧秘。當試圖增加酵母對非原生宿主的致病性時,研究者意外地將真菌轉化成了共生的腸道菌群,其能支持宿主的生存而不是對抗宿主。圖片來源
人體內含有數十萬億的人類細胞,數百萬億的細菌微生物。微生物是自然形成的細菌,有些是有益的,甚至對身體健康十分必要。總之,所有這些細胞和微生物組成了研究人員所謂的人類微生物組。 現在有一個全民科學項目旨在擴大我們對這種復雜關系的理解。科羅拉多大學學者與30名分布在世界各地研究機構的研究員聯手發起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陰道分娩和母乳喂養方式能夠顯著影響嬰兒腸道細菌的組成。 胃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尤其是大腸中的微生物,能夠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功能以及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者們過對100名嬰兒的出生記錄進行了分析,其中,嬰兒的年齡均為6個月,研究人員發現,陰道分娩的嬰兒
近日,德州農工大學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關于狗的腸道細菌如何影響胃腸道健康的新見解,這可能有助于開發針對兩種胃腸道疾病的新療法。 在10月31日發表于《 PLOS ONE》的這項研究中,博士生Amanda Blake測量了狗糞便中細菌代謝產物——糞便乳酸和次級膽汁酸(BA)的水平。 糞便中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劉雅紅教授團隊與中外合作者,發現人體和環境間存在廣泛的菌株和基因交換,而且環境對人腸道菌群的影響可能會持續4~6個月。相關研究3月18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種類眾多,其分布無處不在。同樣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gnaling》雜志上。 與其它的網絡相似,大腦內部存在多個具備不同功能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有關腦認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
21世紀是精準醫學時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推動了現代醫學研究進入這個里程,號稱人體第二基因組的“人體微生物組”的研究將徹底改變醫學研究思維模式,為全面解析人體健康奧秘開辟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在此背景下,2017年人體微生物組與健康學術會于11月17日至18日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舉行,
近日,一項發表于國際雜志Trends in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高科技的氣體感應膠囊,其可以將腸道中的數據直接發送到移動電話上,這或許為個體的健康診斷、分析以及疾病療法的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根據人們舌苔上各種細菌的豐度差異可發現早期胰腺癌患者。他們表示,這項結果有望指導胰腺癌檢測的開發,甚至有助于疾病的預防。 這篇題為“Tongue coating microbiome data distinguish patients wi
吃下去的藥物,會怎樣在體內代謝?幾年前,一個來自TED的視頻曾形象地展示了全過程:經過消化后,藥物分子會進入血液,循環至全身。隨后,這些藥物分子會逐漸被排出體內。這個時候,醫生就會提醒你,該吃下一頓藥了。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吃下去的益生菌,會在體內經歷一段怎樣的旅程? 最近,不少生物技術公司
Synthetic Biologics是一家位于美國馬里蘭州的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專注于開發靶向微生物組的創新療法來保護并恢復患者健康。近日,該公司在監管方面遭遇重大挫折,其先導藥物SYN-004(ribaxamase)預防艱難梭菌感染(CDI)的突破性藥物資格(BTD)遭美國FDA撤回。消息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Human gut bacteria contain acquired interbacterial defence systems”的文章,發現腸道中的幾種擬桿菌屬(Bacteroidales sp.)的細菌具有基因簇防御功能,可以中和
由SARS-CoV-2冠狀病毒引起的Covid-19影響了世界的方方面面。免疫和治療方法等抗病毒方向的研究在2020年具有高優先級,顯微鏡在這類研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了解受體結合、基因組釋放、復制、組裝和病毒出芽的基本原理及免疫應答,可以使用
日前,梅斯醫學獲悉,上海交大教授、我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趙立平提出了啟動“國際華族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的建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腸道菌群為代表的人體微生物組與健康和疾病關系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學術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吸引了全球眾多科學家的目光。趙立平教授是國內系統開展微生物分子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