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2月27日,中國--越南森林生物多樣性學術研討會在云南澄江召開。參加會議的中方代表為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主任曹敏、副主任周浙昆等12人,越方代表則分別來自越南科學與技術院(Vietnam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AST)南方生態研究所(Southern Institute of Ecology,SIE)和Cat Tien國家公園(Cat Tien National Park)共5人。 上午的會議由版納植物園副主任周浙昆研究員主持。曹敏研究員回顧了版納植物園與越南相關機構在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的合作歷史,并展望了將來可能的合作方向。越南南方生態研究所的 Dr. Luu Hong Truong 則介紹了SIE目前的人才隊伍狀況、開展的科研工作、現有的資源保護、森林動態樣地的建設等情況,并介紹了SIE未來的定位和5年后的發展目標。朱華研究員結合以往的研究......閱讀全文
小桐子計劃繁華難現? “小桐子是一種可以在干旱條件下茂盛生長的灌木,其種子可以生產類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們將其當做綠色金子的期望正在減退——許多人曾把小桐子當做邊際土地上最有潛力的拯救者,一種可以使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并將其帶入一個可持續的、油料供應充足的未來能源植物。” 這段話,
1959年,我國植物學界先驅蔡希陶先生遠赴西雙版納勐侖鎮,帶領一批“科學魯濱遜”,在羅梭江環繞的荒島上披荊斬棘,創辦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 如今,集科學研究、物種保護、科普教育于一身的版納植物園雖然已經被評為“五星級風景區”,但這里地處中緬邊境,距離昆明市6
版納植物園“十三五”的目標是在總體上達到國際一流植物園水平,為我國熱帶及東南亞周邊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保護、平臺、人才。 在我國未來的外交戰略重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背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用1000多公頃的園區收集了130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熱帶植物,是我國展示熱帶植物、熱帶花卉、熱帶雨林的最經典景區。 記者佘惠敏 攝 “群山疊疊一豁平,萬木森森樹海行。一江碧水西折東,勾出半島葫蘆型。無霜無雪四季春,不冷不熱神仙境。花開不謝葉常綠,好個植物大本營。” 這是
12月4日至6日,“第四屆整合動物學國際研討會暨全球變化生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昆明召開。會議由國際動物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Zoological Sciences,英文縮寫:ISZS)與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6月27日至7月1日,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Workshop on Tropical Biodiversity and Genomics)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來自十多個不同國家的三十余名科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歷時五天,
會議現場 為推動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保護梵凈山生物多樣性,提升梵凈山森林生態系統監測和研究水平,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貴州科學院、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中科院昆明分院決定聯合開展共建梵凈山生態站專項合作,為此,三方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中,昆明分院相關單位將對口培訓貴
榕屬植物是熱帶雨林的關鍵類群,具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生活型多樣性。榕屬植物和與傳粉榕小蜂有的高度專性共生關系,在探討物種形成、動植物協同進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榕樹和榕小蜂高質量參考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制約了以上榕樹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
6月4日,“2012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Workshop on Tropical Biodiversity and Genomics at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舉行。會議
10月25日至29日,來自國內外的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森林生態系統退化、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研討會(Symposium on degradation,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orest ecosystems),
森林退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人類對森林的過度開發和干擾使附生植物受到嚴峻的威脅。附生蕨類植物是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而脆弱的組分。對于專性附生蕨類植物而言,其整個生活史均在宿主樹上完成,對森林群落組成和結構的變化極為敏感。然而,關于附生蕨類植物對森林退化的響應,尤其是在物種分布、功能
在新一期的《生態學》((Oecologia(2007)153:501-510))雜志上,發表了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馮玉龍研究人員等人的一篇研究論文。他們在增強競爭力的進化(EICA)假說基礎上,首次提出在入侵地氮在入侵植物光合機構和天敵防御系統中的分配的權衡關系可以對天敵的缺乏做出進化響應,即減
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德科學中心資助,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周浙昆研究員和德國森根堡研究所與自然歷史博物館主任Volker Mosbrugger教授聯合主持的中德會議于3月21日在版納植物園召開,會議的主題是“歐亞大陸東部新近紀以來的環境演變及其對過去和現在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本次
功能性狀指有機體所具有的與其定植、存活、生長和死亡相關的系列屬性。功能性狀科研人員通常認為,物種的功能性狀決定群落中物種的存活率、生長率和死亡率。但全球諸多研究表明,最常用的植物形態性狀與群落物種動態的關聯并不緊密,在生活史周期較長的樹種群落更是如此。基于此,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森林生態
云南省生態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于10月18日至21日在紅河學院召開。此次會議由云南省生態學會主辦,紅河學院承辦。會議主題是“農業困境—生態學突圍”,來自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云南大學、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云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曲靖師范學院、景東亞熱帶植物園、紅河學院等的
生物入侵是嚴重的環境問題,是全球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入侵種的擴散嚴重威脅著全球生物多樣性安全、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農林牧業生產。研究外來植物的入侵性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助于對外來種進行風險評估,對入侵種進行早期預測、限制其傳播、科學地管理與防治等。然而,目前有關生物入侵的理論和假說還不能說
西藏始攀鱸化石倫坡拉盆地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包括棕櫚、欒樹、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蘇濤分別結束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這兩位年輕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管理局)第七屆科技合作交流年會在西雙版納布龍州級自然保護區布朗山中心管理站召開。版納園主任陳進、書記李宏偉、副主任曹敏,管理局局長楊松海、副局長劉林云等領導,部門/管理所負責人、科技合作項目負責人等共36人參加會
森林退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人類對森林的過度開發和干擾使附生植物受到嚴峻的威脅。附生蕨類植物是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而脆弱的組分。對于專性附生蕨類植物而言,其整個生活史均在宿主樹上完成,對森林群落組成和結構的變化極為敏感。然而,關于附生蕨類植物對森林退化的響應,尤其是在物種分布、功能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承擔的 “南美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inneo)的保育和開發利用研究” 、“喜馬拉雅特有植物象牙參屬(Roscoea)的系統發育及譜系生物地理學研究”、“三種蒟蒻薯屬植物的分子譜系地理學研究”等三個“植物園與生物分類學研究項目”于
結合生物多樣性的不同方面是探討不同空間和時間尺度揭示群落構建機制的一個重要方法,但目前結合物種、功能性狀和系統發育多樣性對于鳥類群落構建機制的研究還鮮有報道,基于系統發育或者功能性狀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部分類群。對于具有明顯季節性物種組成變化的溫帶鳥類群落,不同季節間鳥類群落構建的主導生態過程是否
3月7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研究員蘇濤和周浙昆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關于產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約2500萬年的大型棕櫚葉片化石的相關科研成果,為青藏高原抬升歷史提供了新的證據。這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
北美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是北美特有的一種大型喬木,現今僅分布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少數地區,在地史上紅杉屬有較廣泛的分布。研究紅杉屬的化石記錄對于生物地理學研究,以及認識生物多樣性對環境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博士后張建偉在合作導師周浙昆研究員
12月6日,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持召開會議,研討景東亞熱帶植物園建設項目有關事宜,省發改委農經處、高技處、社會處、省林業廳、普洱市發改委、林業局、景東縣相關部門和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單位和部門的領導及專家有2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省發改委農經處李再山處長主持會議,聽取了中
樟科山胡椒屬樹種經濟用途廣泛。山胡椒屬多數種類的種子富含脂肪,可供制皂及工業油用,如油料植物山胡椒(Lindera glauca);不少種類富含芳香油,可制香料及藥用,如中草藥三椏烏藥(Lindera obtusiloba);一些種類的木材有香氣,可供家具及文體用品等用,如緬甸著名木材黃金樟的樹
土壤退化是與土壤侵蝕、森林銳減、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密切相關的全球性關注熱點。對西雙版納地區而言,近幾十年的大面積橡膠種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不僅導致了土壤的板結缺水,還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蝕、土壤質量退化。西雙版納地區純橡膠林內的嚴重土壤侵蝕 通常認為,雨水在經過森林冠層之
土壤退化是與土壤侵蝕、森林銳減、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密切相關的全球性關注熱點。此類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地理、人類活動等密切相關的問題,在生物多樣性富集的西雙版納地區顯得尤為敏感和突出。 近三十多年以來,西雙版納地區最顯著的土地利用變化就是大面積的熱帶雨林被結構單一的純橡膠林所替代。盡管橡膠種植有
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一片距今約2500萬年的棕櫚葉化石,根據對這一化石的研究,科學家推測出了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同時也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后了至少約1000萬年。該成果于北京時間7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該化石是中國科學院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時發現的。科考隊在藏
真核生物細胞器基因組包括線粒體和質體(包括葉綠體、白色體等)的全部DNA分子,是細胞質遺傳的主要載體。在動植物和真菌的單個細胞內,有多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細胞器基因組單元的拷貝,使得利用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組裝得到完整的細胞器基因組成為可能。隨著DNA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測序成本下降,低
現生夾竹桃科(Apocynaceae)植物廣泛分布于全球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依據最新的APG系統,蘿藦科被歸并在夾竹桃科下的蘿藦亞科。在地質歷史時期,該科在新近紀的歐洲和北美也有廣泛的分布,但是亞洲的化石記錄較為少見,這制約了人們對夾竹桃科以及蘿藦亞科生物地理歷史的了解。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