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2017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批成果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天眼”FAST找到2顆新的脈沖星。FAST團組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沖星候選體,經國際合作進行后隨觀測認證,兩顆脈沖星通過系統認證,一顆編號J1859-0131,自轉周期為1.83秒,據估算距離地球1.6萬光年;另一顆編號J1931-01,自轉周期0.59秒,據估算距離地球約4100光年。兩顆脈沖星分別由FAST于2017年8月22日和25日在南天銀道面通過漂移掃描發現。這是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新發現脈沖星。
截至2017年12月,FAST已發現9顆脈沖星。
搜尋和發現射電脈沖星是FAST的核心科學目標。銀河系中有大量脈沖星,但由于其信號暗弱,目前只觀測到一小部分。發現新脈沖星展示了FAST自主創新的科學能力,開啟了中國射電波段大科學裝置系統產生原創發現的激越時代。未來,FAST將有望發現更多守時精準的毫秒脈沖星,對脈沖星計時陣探測引力波做出原創貢獻。
FAST航拍全景圖
FAST觀測脈沖星示意圖
新脈沖星的歸一化平均脈沖輪廓和單脈沖:A(上)為FP1平均脈沖輪廓,FAST通過約52.4秒漂移掃描(紅色)產生信噪比為Parkes望遠鏡L波段積分2100秒結果(灰色)信噪比的3倍,表現出FAST高靈敏度優勢;A(下)為FP1單脈沖輪廓;B為FAST采用跟蹤觀測5分鐘,獲得的另一顆新脈沖星FP2的單脈沖輪廓。
北京時間2023年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中國天眼FAST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發現了一個名為PSRJ1953+1844(M71E)的雙星,其軌道周期僅為53......
近日,正處于系統調試階段的稻城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DSRT)開展了我國首次基于射電圖像序列的脈沖星探測實驗,從連續射電圖像中成功識別出脈沖星閃爍。DSRT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太陽射電監測“綜合孔徑相機”,......
1月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菂研究員領導的團隊,通過FAST平臺,采用原創的中性氫窄線自吸收方法,首次獲得原恒星核包層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應測量結果。3月18日,李菂領導的團隊通過分析包括FAS......
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廣西相對論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副教授謝斐博士帶領國際團隊觀測發現,船帆座脈沖星風云X射線輻射的偏振度趨近理論預言的最大值,證實了輻射區域的磁場完美有序,對粒子加速機制模型......
射電頻率干擾(RFI)消除是射電天文領域信號處理的研究重點。消干擾方法創新對脈沖星測時等天文測量工作有改進意義。近期,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行星科學研究團組副研究員單昊及其合作者利用南山26米射電望遠鏡......
十年來,科技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奮力攻堅,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企業核心競爭力日漸增強,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墨子號”探路量子通信2016......
在貴州深山的大窩凼里,有一群“追星人”,他們堅持絕對精準的科學精神,參與了“中國天眼”FAST從設計建設到調試運行的全流程,并不斷進行前沿探索。在國家天文臺FAST電子學實驗室,總工程師姜鵬正帶領團隊......
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對外宣布發現脈沖星以來,截至目前,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660余顆新脈沖星。“中國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靈敏......
隨著脈沖星觀測不斷增多,科學家發現不少脈沖星的速度超過1000km/s,并且數量不斷增加。這些超高速脈沖星的起源尚不清楚。目前提出的超新星前身星內部對流不穩定、磁偶極偏心輻射、中微子-核子散射及中微子......
貴州黔南州平塘縣的大窩凼,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在這里仰望蒼穹、傾聽宇宙……2017年,首顆脈沖星被發現的一個月前,FAST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因病逝世。截至目前,科研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