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臨床路徑
一、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皮肌炎/多發性肌炎(ICD-10:M33)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床技術操作規范-皮膚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診治指南》(中華醫學會粉絲病學分會,2004年) 1.對稱性近端肌無力,伴或不伴吞咽困難、呼吸肌無力。 2.血清肌酶升高,特別是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 3.肌電圖異常。 4.肌活檢異常。 5.特征......閱讀全文
怎樣檢查皮肌炎?
1.常規化驗 可見白細胞數正常或降低,2/3可有血沉增快。血IgG,IgA,IgM、免疫復合物以及a2和Y球蛋白可增高。補體C3,C4可減少。 2.尿肌酸測定 在肌酶譜尚未增高之前,尿肌酸排量即可增加,但這種改變在各種肌肉病變中均可出現,對本病無特異性。 3.肌紅蛋白的測定 肌紅蛋白只
皮肌炎是什么
皮肌炎是一種主要侵犯皮膚和肌肉的炎癥性疾病,若無皮膚損害而僅有肌肉癥狀者稱為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PM)。 臨床上一般分為兒童型和成人型兩種,以成人型多見。成人病例中,約5%~40%的患者可合并惡性腫瘤。若按Pearson的分類,又可進一步將DM細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①多發性肌炎
皮肌炎的治療方法
該病屬慢性疾病,病程較長。治療效果取決于疾病的類型、治療方案、患者和家屬的積極配合。糖皮質激素臨床經驗證明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性炎性肌病療效可靠,因而被視為治療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首選藥。輕者可早晨一次口服,重者最好分3次口服,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再改為一次口服。一般療程不少于2年,最后可停藥。如3年不
皮肌炎的臨床特征
皮肌炎是一種主要累及橫紋肌,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的非化膿性炎癥病變,可伴有或不伴有多種皮膚損害。臨床上以對稱性肢帶肌、頸肌及咽肌無力為特征,常累及多種臟器,亦可伴發腫瘤和其他結締組織病。
皮肌炎的檢查方法
常規化驗可見白細胞數正常或降低,2/3可有血沉增快。血IgG,IgA,IgM、免疫復合物以及a2和Y球蛋白可增高。補體C3,C4可減少。尿肌酸測定在肌酶譜尚未增高之前,尿肌酸排量即可增加,但這種改變在各種肌肉病變中均可出現,對本病無特異性。肌紅蛋白的測定肌紅蛋白只存在于心肌和橫紋肌中。大部分肌炎患者
皮肌炎的病因分析
皮肌炎是一種主要累及橫紋肌,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的非化膿性炎癥病變,可伴有或不伴有多種皮膚損害。臨床上以對稱性肢帶肌、頸肌及咽肌無力為特征,常累及多種臟器,亦可伴發腫瘤和其他結締組織病。 病因 本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和病毒感染有關。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發病有明顯種族差異。非裔美
皮肌炎是什么病
皮肌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慢性疾病,起病隱匿,病情遷延難治。一旦患上了皮肌炎疾病,一定要盡早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同時,皮肌炎患者還要多加注意,避免給患者的皮膚造成傷害。那么,除了使用一些中藥類藥物(比如說清熱養肌方)進行治療之外,皮肌炎患者應該注意什么呢?患者首先要明白自己得的并不是不治之癥,切莫悲
皮肌炎的診斷方法
根據患者對稱性近端肌肉無力、疼痛和觸痛,伴特征性皮膚損害如以眶周為中心的紫紅色水腫性斑,Gottron征和甲根皺襞僵直擴張性毛細血管性紅斑,一般診斷不難,再結合血清肌漿酶和CPK、LDH、AST、ALT和醛縮酶的增高,必要時結合肌電圖的改變和病變肌肉的活組織檢查,可以確診本病。被多數臨床醫生采納的仍
幼年型皮肌炎的病因
本病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明,目前認為其發病與感染和免疫功能紊亂有關。特別是柯薩奇病毒與皮肌炎發病有關。感染引起淋巴細胞釋放細胞因子,損害肌纖維,同時肌肉蛋白變性而具有了抗原性,產生的自身抗原抗體反應可能起一定作用。一般認為,本病為細胞介導的免疫失調所引起的骨骼肌疾病。皮肌炎患兒HLA-B8和DR3明
皮肌炎患者的肌肉表現
本病肌肉受累通常是雙側對稱性的,以肩胛帶、骨盆帶肌受累最常見,其次為頸肌和咽喉肌,呼吸肌受累少見,眼輪匝肌和面肌受累罕見。約半數患者伴肌痛及(或)肌肉壓痛。肌無力最初影響肩胛帶和骨盆帶肌,遠端肌無力少見,約半數患者頸肌,特別是頸屈肌受累,表現為平臥時抬頭困難,坐位時無力仰頭;咽喉或上段食管橫紋肌
皮肌炎的致病原因
本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和病毒感染有關。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發病有明顯種族差異。非裔美國人發病率最高,黑人與白人的發病比例為3~4:1。兒童皮肌炎的發病率亞非較歐美高。本病在同卵孿生子和一級親屬中出現也提示它有遺傳傾向性。
皮肌炎的臨床表現
通常隱襲起病,在數周、數月、數年內緩慢進展。極少數患者急性起病,在數日內出現嚴重肌無力,甚或橫紋肌溶解、肌球蛋白尿和腎功能衰竭。患者可有晨僵、乏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發熱(中低度熱,甚至高熱)、關節疼痛,少數患者有雷諾現象。1.肌肉表現本病肌肉受累通常是雙側對稱性的,以肩胛帶、骨盆帶肌受累最常見,
皮肌炎的預后治療方法
隨著免疫抑制治療的應用,特發性炎性肌病的預后不斷改善。除使用免疫抑制劑外,早診斷早治療,以及有效控制并發癥也有助于預后的改善。
皮肌炎病癥的心臟表現
心臟受累常見,一般都較輕微,很少有臨床癥狀。最常見的是心律紊亂,如心悸、心律不齊。晚期可出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由心肌炎或心肌纖維化所致。偶見心肌炎。肌酸激酶(CK)的心肌同工酶(MB)可能升高,但與心肌受累不一定有關,大部分由受損肌肉的再生肌原纖維所產生。
皮肌炎患者的皮膚表現
55%的患者皮疹出現在肌炎之前,25%與肌炎同時出現,15%出現在肌炎之后。皮疹的類型和范圍因人而異,同一患者在不同病期皮疹也可能不同。在一些患者中皮疹和肌無力可能相平行,而在另一些患者中皮疹和肌無力可能不相關。 皮肌炎有各種各樣皮膚表現。其中有診斷特異性的是Gottron斑丘疹或Gottro
皮肌炎病癥的肺部表現
活動時呼吸困難是一個非特異但較嚴重的癥狀。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累及呼吸肌可導致呼吸肌無力。這種患者排痰困難,易患肺部感染。最嚴重的并發癥是急進型肺泡炎,表現為發熱、氣短、劇咳,快速進展的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導致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更常見的是慢性進展性肺間質纖維化,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因起病隱襲,其
皮肌炎治療研究進展
多發性肌炎/皮肌炎( polymyositis /dermatomyositis,PM/DM) 是臨床上一種少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盡管DM 的臨床治療方法有多種,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生物制劑和血漿置換等,但是對于一些病情嚴重者,特別是并發嚴重肺部病變或血液系統損害
警惕皮肌炎mda5!
MDA5皮肌炎是最重要、最致命的肺間質疾病,發展迅速。起初,運動后出現干咳和氣短。隨著肺部疾病的發展,屏氣的表現越來越明顯和加重,稍有活動就會出現屏氣。在疾病的后期,窒息也發生在靜止狀態,需要持續吸氧。最后,氧氣吸入無法維持,需要氣管插管。死亡率相對較高,疾病往往進展迅速。呼吸衰竭發生在最短的一
概述皮肌炎的臨床表現
通常隱襲起病,在數周、數月、數年內緩慢進展。極少數患者急性起病,在數日內出現嚴重肌無力,甚或橫紋肌溶解、肌球蛋白尿和腎功能衰竭。患者可有晨僵、乏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發熱(中低度熱,甚至高熱)、關節疼痛,少數患者有雷諾現象。
幼年型皮肌炎的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骨關節周圍有鈣化,或彌漫性軟組織及皮膚鈣化。 (2)肌電圖 呈肌源性變化,表現為靜息時自發性纖顫電位、正銳波、插入激惹。收縮時呈短時限、低振幅、多相性電位。刺激時出現反復高頻放電。 (3)MRI 可顯示肌肉異常部位及范圍,有利于監測病情和指導肌活檢部位。 (4)肌肉活體組織
皮肌炎分型和治療分析
【一般資料】女性,67歲,無業【主訴】女性,67歲,無業眶周、頸、軀干、四肢起水腫性紫紅斑伴癢2月余,肌痛20天。【現病史】2月前無明顯誘因,患者眶周、頸、軀干、四肢起水腫性紫紅斑伴癢,于家附近醫院診為“過敏性皮炎”,予肌注調節免疫力藥物(名稱不詳),未見好轉,皮疹逐漸增多,20天前出現肌肉疼痛,來
一例皮肌炎誤診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59 歲。因頸部出現散在紅斑 1 個月余,加重并蔓延至全身 3 周,伴瘙癢,于 2016 年 4 月 15 日就診。1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患者頸部出現數片手掌大小紅斑、伴瘙癢,無發熱、咳嗽、腹瀉等不適。自行口服氯雷他定治療,無好轉;3 周前患者于室外植樹、日曬后飲酒、進食牛羊肉,當
關于皮肌炎的治療方式介紹
該病屬慢性疾病,病程較長。治療效果取決于疾病的類型、治療方案、患者和家屬的積極配合。 1.糖皮質激素 臨床經驗證明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性炎性肌病療效可靠,因而被視為治療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首選藥。輕者可早晨一次口服,重者最好分3次口服,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再改為一次口服。一般療程不少于2年,最后
幼年型皮肌炎如何治療
1.一般治療 注意避免陽光照射,皮膚護理,避免外傷引起潰瘍和潰破處繼發感染。注意心臟功能和呼吸情況,低鹽飲食。肢體注意功能位,及時進行按摩和體療。 2.皮質激素 潑尼松分次服用,共服用1個月,隨后逐漸減量,連用2年以上。急性期可用甲潑尼龍大劑量沖擊療法,靜脈滴注1~3天。注意本病有時有消化
mda5陽性皮肌炎進展
按語:本學期,18級本科新聞和17級本科播音班分別開設《新聞采訪》必修課,2019年9月開始由陳紅梅老師主講。國慶節后,同學們進行新聞采寫綜合練習,陸續提交課程作業。經補充采訪修改完善后,任課老師將挑選一部分優秀作業,不定期刊發。 MDA5抗體陽性皮肌炎是一種罕發但致死率極高的自身免疫病,該亞
多肌炎和皮肌炎的簡介
多肌炎和皮肌炎(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PM/DM)是一組骨骼肌的系統性、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近端及頸部肌群,臨床表現為對稱的近端肢帶肌、頸部甚至咽部肌肉無力和萎縮,嚴重者導致心肌、呼吸肌群受累,引起死亡。PM/DM還可累及多種臟器,伴發腫瘤或
多肌炎和皮肌炎的病因
PM/DM的病因可能與免疫、感染、遺傳、免疫接種、應激情況、藥物等因素有關,一些疾病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發病率為0.5~8.4/100萬。病理上以骨骼肌纖維變性和間質性炎癥改變為特征。臨床分為7類:多肌炎、皮肌炎、無肌病的皮肌炎、兒童皮肌炎、腫瘤相關性肌炎、膠原血管病相關性肌炎及包涵體肌炎。
多肌炎和皮肌炎的診斷
Bohan和Peter診斷標準(1975年):①肢帶肌和頸前屈肌對稱性無力,持續數周至數月,伴或不伴食管或呼吸道肌肉無力。②肌肉活檢顯示炎性肌肉改變。③血清骨骼肌肌酶升高。④肌電圖改變。⑤皮膚表現為向陽性皮疹,Gottron征,甲周充血性皮疹。 具備前3~4項(DM加皮疹),可確診為PM;具備
幼年型皮肌炎的臨床表現
一般為隱匿性起病,1/3急性起病,發熱不規則,38℃~40℃,常訴乏力、不適、關節痛、厭食和體重減輕,易激惹,大運動量活動減低。 1.肌肉癥狀 患兒訴輕度肌痛或肌肉僵硬、肌無力,起病時多見于下肢肢帶肌,導致不能行走,頸前屈肌和背肌無力導致不能抬頭和維持坐位。病變肌肉呈對稱分布,近端肌明顯,如
多肌炎和皮肌炎的檢查
1.酶學 尿肌酸、血及尿肌紅蛋白升高;血清肌酶如CK、ALT、AST、ALD(醛縮酶)、LDH均可升高,并且其活性與疾病活動相平行。其中以CK(主要為CK-MM)升高為主。 2.自身抗體 抗多種肌肉成分(肌紅蛋白、肌球蛋白、肌鈣蛋白、原肌球蛋白等)的抗體、ANA(斑點型最常見)、抗J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