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潮濕的熱帶山區,二氧化碳會被捕獲。圖片來源:ROBERT HARDING 討厭寒冷嗎?譴責印度尼西亞吧。考慮到該國2.7億人口、森林砍伐以及頻繁的二氧化碳排放對全球變暖的貢獻,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但在更長的時間內,該國正在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 印度尼西亞和鄰近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許多山脈都是由海底的古老火山巖構成的,這些火山巖是在一系列島嶼火山和大陸之間的巨大構造碰撞中形成的。在熱帶雨水的沖擊下,這些巖石“饑渴”地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并將其封存在礦物中。這就是為什么印度尼西亞只有世界陸地面積的2%,卻占其長期二氧化碳吸收的10%。這些山脈可以解釋為何在幾百萬年里,冰蓋盡管有漲有落,但卻一直存在。 現在,研究人員擴展了這一理論,發現在過去5億年里,這種熱帶造山碰撞幾乎與6次左右的重要冰期重合。“這類環境在漫長的時間里調控了氣候。”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地質學家Francis Macdonald在近日舉行的美國地球......閱讀全文
研究顯示,全球樹木正在經歷一次快速生長,并且正吸收數十億噸溫室氣體。這意味著樹木正在削弱全球變暖。 紅杉樹能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圖片來源: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在美國切薩皮克灣西面的一片森林中,Geoffrey Parker用卷尺測量了一棵鵝掌楸幼苗的
一提到抵御氣候變化,樹木常被認為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由于各國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的進展有限,許多政府和倡議人士力推植樹計劃,希望利用樹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緩解氣候變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樹木可能并不總像人們希望得那樣有用。馬來西亞的樟樹在生長過程中會避免樹冠重疊,因此從下往上看時,仿佛一
最近,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關于光合作用的一項新研究,可能有助于培育出生長更快的小麥作物,更好地適應更炎熱、更干燥的氣候。 由昆士蘭農業和食品創新聯盟Robert Henry教授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小麥的光合作用既發生在種子中,也發
幾十年來,一部分科學家不斷對占主導地位的氣候變化科學提出質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提供的論據接連被推翻。調查表示,目前97%的氣候科學家都將全球變暖看作是嚴重的風險。 然而,據《紐約時報》報道,近年來氣候變化懷疑論者表示,云層將拯救地球。他們承認,人類釋放的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變暖,但云層的移
青藏高原為什么變綠,是不是生態趨好的信號?冰崩的成災機制是什么,可否科學預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資源,對“亞洲水塔”弊大還是利大?喜馬拉雅山與岡底斯山哪個先隆升,給生物演化帶來怎樣的影響?…… 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17年,我國時隔40多年再次啟動青藏高
把人類的未來推向近乎末日的絕境,是不少科幻大片所津津樂道的故事背景。最近熱映的電影《星際穿越》在這方面也不免俗。影片中,激發人們穿越蟲洞尋找新家園的最大原因,就是地球環境的極度惡化:高溫、干旱和疫病席卷了全球,人類只能依靠種植玉米茍延殘喘…… 在這部聘請了多為知名科學家作為科學顧問的影片中,蟲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分別作主題評述報告。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為梳理氣候變化事實、影響、適應和減緩領域的最新進展,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出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科學判斷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發展
——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研究課題自述選粹武創蔡瑞初吳寶劍徐振林周小平 編者按 2014年是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實施的第三年,至今共資助97名杰出青年。資助經費為100萬元/人。 廣東省杰青從實施開始,培養方向就定在貼近服務廣東發展的戰略目標、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在全國首創培養35周
美國哈佛大學維斯生物啟迪工程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光合細菌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后能夠產生單糖和乳酸,利用該項研究成果有望開發出新的環保型生產日用化工產品的方法。相關研究刊登在新出版的《應用和環境生物》雜志上。 光合細菌(PSB)是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而不產氧的特殊生理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工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陳冬梅認為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經過了低溫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人們開始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如果不采取行動,人類付出的代價將更為沉重 2008年,“老天”不開眼。 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國南方地區連續遭受四次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過程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大雄偉的山脈,具有復雜的生物地理歷史、豐富的生態系統類型和獨特的山地環境梯度。喜馬拉雅地區過去幾十年經歷了快速增溫過程,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喜馬拉雅地區獨特的環境梯度(溫度、降水),為研究氣候變化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高海拔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了理想的場地。研究喜馬
美國Denbury資源公司的二氧化碳運輸管道。 美國最大的電力生產商之一美國南方電力公司日前宣布,其麾下位于阿拉巴馬州的25兆瓦碳捕獲和存儲設施開始捕獲二氧化碳。該設施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于燃煤發電廠的碳捕獲和存儲設施,每年可以捕獲15萬噸二氧化碳,并將其永久封存在地下。 同時,南方電力公司目前
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利用它制造合成燃料似乎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終解決方案:人們可以簡單地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同樣的二氧化碳分子,而不是通過化石燃料向大氣中增加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這項技術是很昂貴的——根據最近的估計,捕獲每噸二氧化碳大約需要600美元。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表示,未來的化學工
一家DAC工廠中的風扇墻。圖片來源:碳工程公司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利用它制造合成燃料似乎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終解決方案:人們可以簡單地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同樣的二氧化碳分子,而不是通過化石燃料向大氣中增加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這項技術是很昂貴的——根據最近的估計,捕獲每噸二氧化碳大約需要600美元。
近日,《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對30萬棵樹木進行了30多年的追蹤,最后得出結論認為,全球熱帶森林從大氣中去除碳的能力正在下降。圖片來源于網絡 由利茲大學領導的全球科學合作組織(glob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發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狀況:世界上的原始熱
拋開所有關于向綠色能源轉型的談論,煤炭在可預見的將來仍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為它太便宜也太豐富了。但是,如果我們真打算認真減排的話,那些隨處可見、每年都會向大氣中排放數十億噸二氧化碳的煤炭發電廠就得大幅度削減它們的排污量了。這些工廠能夠在未來幾年中開始捕獲自身
在英國福斯河岸邊的朗格納特發電站外,一批便攜式廠房和零碎的機器構件已經被工人組裝在了一個陳舊的水泥臺上。這些噴涂了藍天白云圖案的廠房上方聳現著的是兩座薄薄的金屬高塔。 這堆設備看上去也許并不起眼,但它卻包含著一項雄心勃勃的技術性計劃:工程師們正在為英國首個全規模碳
水泥工業二氧化碳捕捉可以養藻萃取蝦紅素。 11月初,全國水泥價格連續第六周上漲,中南地區繼續領漲。業內人士分析,這與近期隨著我國發起成立400億美元絲路基金,助力“一帶一路”藍圖實施密不可分。這將帶動我國中西部及亞洲多國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并為我國水泥需求打開新的空間。 我
當下,在很多人眼中,二氧化碳就像是溫室效應的代名詞。二氧化碳減排幾乎已成全球共識,但二氧化碳所具備的實用價值卻逐漸被遺忘。 實際上,二氧化碳的使用范圍廣泛,在消防上可做成干冰,在機械加工領域可以用來做弧焊保護氣,在化工生產上則是重要的原材料,而食品級的二氧化碳在啤酒飲料、蔬菜保鮮、煙
國際研究小組在檢測了位于北美、中國和歐洲的氣田后發現 最近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可以安全地被保存在古老的氣田和油田中,這使人們離碳捕獲和存儲又近了一步。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檢測了北美、歐洲和中國的氣田。圖為主持該項研究的Chris Ballentine和同事
Climeworks 位于瑞士的碳捕獲工廠 世界上第一個直接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的工業設備日前正式啟用,從而為這項技術是否真能為消除大氣溫室氣體發揮重要作用的爭論再添了一把柴。 位于瑞士蘇黎世附近的Climeworks AG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工業規模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并直接出售給買主的工廠。
把造成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打入“地宮”,是國際上“去碳技術”的主要途徑。但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認為,與其將二氧化碳“囚禁”,不如拿來高效利用。 為了減緩氣候變暖,人們曾寄希望于將二氧化碳“囚禁”,注入超過1000米深的永久封存地層,比如地下油氣田孔隙、咸水層、廢棄煤
把造成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打入“地宮”,是國際上“去碳技術”的主要途徑。但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認為,與其將二氧化碳“囚禁”,不如拿來高效利用。 為了減緩氣候變暖,人們曾寄希望于將二氧化碳“囚禁”,注入超過1000米深的永久封存地層,比如地下油氣田孔隙、咸水層、廢棄煤
本文主要詳細介紹了活性炭材料的CO2等量吸附熱的測定方法。實驗采用麥克儀器公司3Flex氣體吸附儀對活性炭樣品進行CO2吸附等溫線測試,測試過程中的樣品恒溫由iso-controller低溫熱電制冷杜瓦控制。測試結束后使用麥克儀器公司的MicroActive軟件計算所有表面覆蓋范圍(從零到飽和)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和渥太華大學科學家成功利用X射線晶體成像儀和計算機模擬手段,對被稱為“棒球手套”的捕碳材料如何捕捉二氧化碳分子進行了觀察和分析。科學家認為,該項成果為設計定制一種高效率、低能耗的捕碳新材料指明了研究方向。相關文章發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目前采用的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和渥太華大學科學家成功利用X射線晶體成像儀和計算機模擬手段,對被稱為“棒球手套”的捕碳材料如何捕捉二氧化碳分子進行了觀察和分析。科學家認為,該項成果為設計定制一種高效率、低能耗的捕碳新材料指明了研究方向。相關文章發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目前采用的二氧
一個由瑞典和韓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稱,他們研制出一種微孔晶體材料,能夠比已有材料更有效地捕捉潮濕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這種新材料或是對抗氣候變化的一種有效工具。 減緩氣候變化的一個辦法是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到目前為止,這種方法實施起來還很難,因為水的存在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實驗,他們在改造了基因結構的微生物的幫助下,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可以作為汽車、內燃機燃料的異丁醇和異戊醇,使二氧化碳實現不可思議的“反向燃燒”和“閉合循環”。 由此我們既可以生產像汽油一樣的燃料,同時又能保護現有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