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來,南京相繼有幾十名市民在食用小龍蝦后患上橫紋肌溶解癥,官方公布的有完整住院病歷的病例達19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記者昨天(8月27日)獲悉,衛生部已經派出相關專家到南京調查。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告訴記者,中國疾控中心已派出食品安全和檢驗方面的專家抵達南京。他表示,此事的調查以當地有關部門為主,衛生部專家主要給予技術支持。鎖定病因是瓶頸 前天下午,在中國疾控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內,有關專家召開了一場研討會。據與會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郝鳳桐教授透露,目前調查的最大困難在于,沒找到導致橫紋肌溶解癥的直接病因。 據悉,橫紋肌溶解癥指骨骼肌急性破壞和溶解,釋放大量肌紅蛋白、磷酸肌酸激酶等肌細胞內容物,進入外周血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其最大危害是,釋放入血的肌紅蛋白極易堵塞腎小管,導致急性腎衰竭。主要表現為突發的肌肉疼痛、肌無力、尿呈醬油色。 郝鳳桐說,橫紋肌溶解癥的病因很......閱讀全文
腰酸、背痛,臉色煞白,站都站不起來――21日下午,當27歲的程小姐從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科轉入腎科病房的時候,腎科劉佳主任醫師還以為來了什么重病號。問清情況之后才知道,原來又是禍起龍蝦。“這已經是這兩天病房收治的第三個了。”劉佳主任醫師說。記者了解到,這一星期以來,省人民醫院收治的因食用
腰酸、背痛,臉色煞白,站都站不起來――21日下午,當27歲的程小姐從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科轉入腎科病房的時候,腎科劉佳主任醫師還以為來了什么重病號。問清情況之后才知道,原來又是禍起龍蝦。“這已經是這兩天病房收治的第三個了。”劉佳主任醫師說。記者了解到,這一星期以來,省人民醫院收治的因食用龍蝦出現身
“今天我們店的小龍蝦銷售下降得厲害,減少近七成。”花家怡園運營總監龐衛權昨日晚上對記者說。9月6日,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在南京對“龍蝦門”事件給出了最終結論,南京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患者所患為哈夫病,確實與食用小龍蝦有關。盡管專家表示,吃小龍蝦引發食物事故的幾率很小,但是京城不少
南京不久前發生的“小龍蝦疑致食客肌溶解”事件,有讀者詢問到底是不是小龍蝦本身的問題。就這次事件看目前還無明確結論,但人因小龍蝦惹禍上身,發生食物中毒已不是第一次。本報早在2002年12月9日的報道《趙本山吃“小龍蝦”吃出肺吸蟲病引起京城“麻小族”關注》中,就提到“因食物中毒引起急
南京不久前發生的“小龍蝦疑致食客肌溶解”事件,有讀者詢問到底是不是小龍蝦本身的問題。就這次事件看目前還無明確結論,但人因小龍蝦惹禍上身,發生食物中毒已不是第一次。本報早在2002年12月9日的報道《趙本山吃“小龍蝦”吃出肺吸蟲病引起京城“麻小族”關注》中,就提到“因食物中毒引起急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昨日在其官方網站刊登《中秋節、國慶節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溫馨提示》指出,慎食小龍蝦。如果生吃或吃半生不熟的小龍蝦,不僅容易發生食物中毒,而且有導致肺吸蟲病的危險。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提示中對消費者給出具體建議: 不吃河豚魚、野生蘑菇等高風險食品。河豚魚體
一家餐館后廚洗蝦僅用一分鐘 8月底有媒體報道,南京市十幾位患者接連被醫院診斷為肌肉溶解癥,而這些患者在患病前都有食用小龍蝦的經歷,此后,湖南、浙江等地也出現了消費者食用小龍蝦之后出現肌肉溶解癥的報道,一時間小龍蝦這種餐桌上的美味,竟然成了危險疾病的代名詞。那么,小龍蝦究竟是不是造成肌肉溶解癥的罪魁
今年入夏以來,全國各地食物中毒事件頻發。僅8月份,江西省就發生3起規模較大的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造成數百人入院治療。 民以食為天,但餐飲安全卻不怎么讓百姓放心。餐飲安全為何如此脆弱?百姓該如何防范? 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頻發 江西宜春市的梁女士為了慶祝小孩考上大學,
最近,網上有報道稱,“吃一頓小龍蝦的熱量得跑一場半程馬拉松才能耗掉”,建議人們食用小龍蝦一次不超過10只。消息一出,眾多網友反映強烈:“一頓10只怎么吃?”“有科學依據嗎?”對此,記者咨詢了華東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謝華,得知作為水產品的一種,小龍蝦的熱量并不是特別高,而且還受烹飪方法的影響,一頓
中秋、國慶佳節即將來臨,為確保廣大人民群眾飲食安全,度過歡樂祥和的節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醒廣大消費者注意飲食安全。 一、選擇良好的就餐場所 廣大消費者要選擇有餐飲服務許可證(或食品衛生許可證)、環境整潔、信譽度高的餐飲單位就餐。食品安全信譽度一般分為A、B、C三
小龍蝦跟一般龍蝦不同,價錢較便宜,而且因為體形較細小,可以用不同方式烹調。可是,在南京,餐桌上的美味卻成了破壞人們健康的元兇。這幾天,南京多家醫院陸續收治了十多位因食用小龍蝦而入院的病人。這些患者均表現為肌肉酸痛難忍,診斷為肌紅蛋白超標導致肌肉溶解,有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還出現了“血尿”
傍晚時分,壽寧路小龍蝦一條街上不少店堂內沒開張,這跟以前下午四五點就有人排隊吃小龍蝦的盛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最近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一個小龍蝦店鋪老板無奈地說。 洗蝦粉,食用小龍蝦可能導致 “肌肉溶解”……種種和小龍蝦市場有關的負面新聞讓不少饕餮食客已對小龍
三聚氰胺奶粉、化學火鍋、蘇丹紅……近年來,媒體接二連三爆出食品安全事件,部分百姓甚至感到“沒什么可吃了,吃什么都不安全”。 2009年2月28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被稱為“我國食品監管法制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它已經頒布兩年了,其實施效果如何?還有什么需要完善的
8月23日本報報道了美味龍蝦導致“肌溶解”,因食用龍蝦引起肌肉溶解癥患者近期在南京各大醫院頻頻出現的消息,這條新聞引起了市民的廣泛關注。記者23日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昨天傍晚6點左右,南京市衛生局專門就此事緊急召集了各相關單位進行部署,將從即日起著手調查龍蝦事件。 南京市衛生監督所王振
昨日本報報道了美味龍蝦導致“肌溶解”,因食用龍蝦引起肌肉溶解癥患者近期在南京各大醫院頻頻出現的消息,這條新聞引起了市民的廣泛關注。記者昨日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昨天傍晚6點左右,南京市衛生局專門就此事緊急召集了各相關單位進行部署,將從即日起著手調查龍蝦事件。 南
如今,“麻小”已經成為夏日的“應季食品”。“麻小”配啤酒的路邊檔在很多地方都已經成為“街邊一景”。然而,8月23日,《揚子晚報》報出“南京多人疑因食用小龍蝦致肌肉溶解”的報道,再次撥動國人因多次食品安全問題早已繃緊的神經。很快,全國各地的媒體紛紛介入了這一
立夏才過沒多久,夜宵大排檔又開始火起來。每每到了晚上,蘇城的人們常常結伴而聚,在街頭找個清涼通風地納涼,談天說地,肚子餓了就想吃點什么,于是“夜宵”的習俗慢慢形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近40年,人們的夜生活更豐富了,夜宵大排檔愈發熱鬧。而“老蘇州”常說“多吃半夜飯,就會少吃年夜飯”,在醫生看來
去年被媒體披露過的“洗蝦粉”又起風波。這兩天,從南京傳來消息,江蘇省人民醫院一周以來收治因食用龍蝦而出現肌肉酸痛、僵硬癥狀的病人十多人,以中青年人為主,有些被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經調查,懷疑與龍蝦店用“洗蝦粉”清洗小龍蝦有關。 很快,這則消息通過互聯網傳到了杭州。不少喜食龍蝦者嚇得臉孔煞白,發誓
時間:7月20日 一家三口,晚7點吃龍蝦,凌晨1點發病 南京市民薛女士下班路過菜場,看見路邊攤販賣的龍蝦看上去很不錯,“個頭大、一個個紅紅的殼子非常誘人,看上去很干凈!”薛女士形容說,難得碰上這么好的龍蝦,想到老公和女兒都愛吃龍蝦,于是一下子買了五斤。雖然龍蝦看上去干凈,但為了吃的
東方網8月16日消息:市食安辦昨天公布本市5月到6月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結果,2065批次食品經監測,總體合格率為94%.市食安辦表示,從本月開始,以后每逢雙月的上半月,將公布本市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前兩月開展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結果。 市食安辦共對970件食品開展了致病菌監測,在少部分生畜禽肉、水
小龍蝦 疾控中心專家今抵寧 龍蝦調查結果或將公布 省藥監局昨稱南京“龍蝦病”已上升至22例 從毒大米到地溝油,從問題奶粉到小龍蝦事件……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市民熱議的焦點。昨日,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透露,南京已有22名食用小龍蝦致 “橫紋肌溶解癥
食品安全事關百姓健康,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重大民生問題。上海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全面落實本市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各項工作,加強食品安全科學全程監管,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的各項制度,努力探索科學監管的方法和途徑;各監管部門堅持以"五個最嚴"(最嚴的準入、監管、執法、處罰、問責
據《新聞晨報》報道,申城持續高溫,上海細菌性食物中毒預警平臺也連續多日發布黃色預警。昨天和今天,細菌性食物中毒風險提高到了最高等級——“紅色,請特別注意食品安全”。當達到這一預警級別時,食物中毒發生概率將在25%以上。預警發布后,全市上千家飯店在第一時間通過短信收到警示,食監人員也將加大對餐飲企
7月31日,“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第八期活動在穗舉行。該活動由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南方日報社聯合主辦。 本期活動邀請了知名食品安全科普專家、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博士擔任主講嘉賓。鐘凱以“你不知道的飲食防忽悠秘籍”為主題向公眾澄清了日常飲食中存在的認識誤區,幫助公眾
近日,臺灣地區食藥署發布消息,通報越南生蠔產品檢出腸炎弧菌及沙門氏菌。這兩種菌對消費者有什么樣的危害,國內外有何標準要求,怎樣防控風險,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16年第16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解讀。 一、腸炎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門氏菌的致病性應重視 腸炎
近日,臺灣地區食藥署發布消息,通報越南生蠔產品檢出腸炎弧菌及沙門氏菌。這兩種菌對消費者有什么樣的危害,國內外有何標準要求,怎樣防控風險,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16年第16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解讀。 一、腸炎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門氏菌的致病性應重視 腸炎
近日,臺灣地區食藥署發布消息,通報越南生蠔產品檢出腸炎弧菌及沙門氏菌。這兩種菌對消費者有什么樣的危害,國內外有何標準要求,怎樣防控風險,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16年第16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解讀。 一、腸炎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門氏菌的致病性應重視 腸炎
在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50多家在京媒體記者認真聆聽專家對2015年12個食品安全熱點的權威解讀。 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 特征 1.熱點密度有所降低。2014年全年需要跟蹤關注的食品安全
從昨日凌晨到昨日上午,成都東區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陸續接收了31名腹瀉、嘔吐的患者。小區居民陳婆婆說,一些人吃了劉婆婆的壽宴后,出現了腹痛、腹瀉等癥狀,“有的到七醫院治療,有的到成都東區醫院治療,還有的到川大華西醫院治療。 從昨日凌晨到昨日上午,成都東區醫院、四川大學
【對話人】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盧建平 【對話動機】 201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施行整整1年之際,相關機構對全國12個城市開展公眾安全感調查。在社會治安等11項安全問題調查問答中,食品安全以72%的比例成為被調查對象“最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