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感染是由于 CMV 經胎盤垂直傳播。孕婦初次或者繼發感染都可能垂直傳播給胎兒。初次感染后,妊娠期宮內垂直傳播的概率為 30%-40%,而復發感染后這種概率僅為 1%。但是 2009 年美國 CDC 發表的關于胎兒先天性缺陷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妊娠期復發 CMV 感染率為 75%,CMV 感染導致的先天性缺陷占第 1 位。其中妊娠期復發 CMV 感染占主要因素,對孕前感染率高達 95% 的中國孕婦更是如此。10%-15% 的先天性感染的嬰兒會在出生時出現癥狀,包括宮內生長遲緩、小頭畸形、肝脾腫大、淤斑、黃疸、脈絡膜視網膜炎、血小板減少癥和貧血。這些嬰兒中 20%-30% 會死亡,這主要是由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肝功異常或細菌重復感染。大多數先天性 CMV 感染的嬰兒(85%-90%)在出生時不會出現癥狀或體征,但這些嬰兒中 5%-15% 會出現后遺癥,如感音神經性聽覺喪失、精神運動發育遲緩和視覺障礙。......閱讀全文
近年來,國內外均發表了與TORCH感染相關的臨床實踐指南,但仍有內容需要加以補充和明確。國內部分專家就TORCH感染篩查、診斷及干預的臨床路徑進行了專題研討,達成共識如下:(1)不是所有的TORCH病原體都需要孕前或孕期篩查;對圍孕期婦女不需要進行單純皰疹病毒抗體分型檢測,若無臨床癥狀,不需要等待其
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婦幼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1)》顯示,我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根據對最近15年的出生缺陷的跟蹤,出生缺陷的發生率由1996年的萬分之87.7,上升到去年的萬分之149.9,猛增七成以上。我國每年出生的缺陷兒占全球的五分之一。所以我國在減少出生缺陷,優生優育的工作方面任務艱巨。我們
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婦幼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1)》顯示,我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根據對最近15年的出生缺陷的跟蹤,出生缺陷的發生率由1996年的萬分之87.7,上升到去年的萬分之149.9,猛增七成以上。我國每年出生的缺陷兒占全球的五分之一。所以我國在減少出生缺陷,優生優育的工作方面任務艱巨。我們
二、巨細胞病毒(CMV)篩查 問題 10:妊娠期為什么要做 CMV 篩查? CMV 是宮內感染最常見的原因,在活產兒中發病率為 0.2%-2.2%。感染是感音神經性聽覺喪失和精神發育遲滯的常見原因之一。 對孕婦進行篩查可以幫助醫生了解孕婦的免疫狀態,對 Ig
(五)人群免疫水平。如果某病毒可以經血傳播,并且在感染人體后可能引起嚴重的損傷和后果,這種情況下,人群中對此病毒的免疫水平將成為決定這種病毒經血傳播危險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人群對此病毒的免疫力低,大多數人感染后將發病,則該病毒輸血傳播危險大。反之,如果人群免疫水平高,則輸血傳播病毒并造成危害的危險就
前言 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 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
隨著社會與環境等因素影響,出生缺陷疾病已日漸成為中國兒童殘疾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預防出生缺陷工作的重點在于提升大眾對于孕、產前篩查的了解和重視。倡導大眾主動進行相關優生優育健康檢查,從源頭做好預防工作,控制“出生缺陷“的發生。其中,病原體的感染是導致先天性缺陷一個重要原因,根據美國CDC的2009年
人巨細胞病毒(HCMV) 當HIV、AIDS、H7N9等英文縮寫單詞越來越被人們熟知的時候,又有多少人了解或熟知CMV這個單詞呢?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 “百人計劃”研究員羅敏華此時正努力呼喚國人對潛伏的CMV的重視。CMV是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的英文縮寫。能
輸血目前已發展為臨床醫學的重要部分,輸血治療成為臨床傷病員救治中的重要手段之 一,在許多情況下成為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救治病人的措施.但是,和其他臨床治療方法一樣,輸血除能治療病人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有些甚至很嚴重。因此輸血的安全性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特別是80年代初確定
科學家們在質譜分析的基礎上,開發了一種全新的蛋白質組學技術——QTV(quantitative temporal viromics)。這一技術能夠在病毒感染的過程中,對宿主和病毒蛋白的實時動態進行系統性定量分析,展現病毒與宿主的具體互作過程。這一技術發表在六月五日的Cell雜志上。 在QTV技
現代輸血作為一項臨床實用技術,成功的挽救了無數傷病員的生命,是醫學史上重大事件之一。人們從對血液的早期認識,歷經無數艱難探索,從魯莽到文明,從經驗到科學,至到現代輸血新觀念不斷變革,經歷了漫長階段;了解其發展軌跡,吸取其間成敗經驗,將有助于推動輸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一、漫長中求索&nbs
曾慶平 有很多非專業或跨專業人士對于人類為何數十年攻克不了艾滋病難題感到迷惑不解,那是因為他們不太了解艾滋病毒致病的“特洛伊木馬”機制。 艾滋病毒之所以能“摧毀”人類的免疫系統,是因為它們專門感染并殺死免疫細胞。不過,只要它們在免疫細胞內復制并產生新的病毒,人體都能立即識別它們并設法
在很多對醫學不甚了解的百姓心中,輸血這種通過將獻出的血液輸送給患者來挽救生命的療法,無疑是新時代的“靈丹妙藥”,以至于醫生們經常能夠遇到一些明明患者病情不需要進行輸血(或血制品治療),但家屬仍然強烈要求輸血的情況。不過實際上,輸血既非大多數疾病的“神藥”,也無法保證不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正是因為這
前言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度的細胞溶解性。死亡
四、 提高輸血安全性的措施 臨床輸血的原則是保證輸血安全和有效,其中安全性是居于首要位置的。要提高輸血安全性,最大限度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和降低輸血傳染病的發生,需要所有參與輸血工作的醫務人員不懈努力和緊密合作。1. 減少不必要的輸血,科學、合理使用血液輸血治療的風險性決定了臨床醫師在考
安全、及時、有效是臨床輸血的原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重視血液質量、輸血療效和輸血安全。近代醫學研究表明[1],血液中非治療性成分,如白細胞,被視為是一種污染物,其在輸血中的不良作用逐漸為臨床所重視,如同種異體輸注會產生白細胞抗體,而白細胞抗體會引起一系列副作
輸注病毒滅活血漿成為目前國內外預防輸注血漿制品傳播傳染病的有效措施。亞甲藍光化學法滅活病毒是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技術,該法滅活血漿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證實,我國部分地區血站已廣泛推廣應用。亞甲藍是一種染料,屬于吩噻嗪類藥物,是臨床上常用的解毒劑,主要用于治療亞硝酸鹽和氰化物中毒。它能與病原核酸和蛋白質
科學家正在開發能像病毒一樣傳播的疫苗,以減少接種疫苗的人數。圖片來自網絡 在人類對抗各種傳染病的進程中,疫苗為我們創造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奇跡。今天,天花和風疹幾乎被根除,每年數以百萬人免于因感染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和麻疹而致死,背后功臣非疫苗莫屬。 當足夠數量的人群接種疫苗后,獲得的群體性免疫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