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漂亮的顏色可能并不僅僅是一副美景,可能是身體的一個信號“到了該重置我們生物鐘的時候了”。生物的鐘聲支配著身體的一切,從睡眠模式到消化模式。一項在老鼠上新的研究顯示,這些小的齲齒動物利用光線顏色的變化去設置他們自己的生物鐘。科學家們期望這個結果也可以適用于人類。 雖然來自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的生化學家Carrie Partch并沒有參與該研究。他仍然評價道:“我認為這項工作讓我們開啟了這個領域的研究,讓我們開始認識到生物鐘的環境適應性”。 科學家們很早便已經知道光線在管理生理節奏中起的作用,那就是讓生命的潮汐與一天24小時相同步。但是他們不清楚不同性質的光線,例如光的顏色與亮度對于生物鐘的影響。“作為一個常識,人們通常認為生物鐘以某種方式測量外界世界中光的數量”,這項研究的作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精神學家蒂姆布朗說道,“我們認為事實可能比這要復雜一些。” 為了找到答案,布朗和他的同事們有針對性研究了大腦中被稱為視交叉......閱讀全文
一、生物傳感器研究起源 20世紀的60年代, Updike和 Hicks把葡萄糖氧化酶 (GOD)固定化膜和氧電極組裝在一起,首先制成了第一種生物傳感器,即葡萄糖酶電極。到 80年代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已基本形成。其標志性事件是: 1985年《生物傳感器
下村修 做出應獲諾貝爾獎工作的科學家,幾十年默默無聞; 被廣泛應用的分子,很少人知其發現者; 原始論文鮮為人知,后繼論文倒很熱門; 曾失明的人,發現了美麗的發光蛋白; 低調的父親,出了高調的兒子。 這里簡介一項生物化學研究,講一個科學家的故事,
樊春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上海市政協委員。2019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6歲,他獲得南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 33歲,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資助。 42歲,他的團隊發展了DNA自組裝結構誘導納米尺度精確礦化的新方法,在N
活體動物體內光學成像(Optical in vivo Imaging)主要采用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與熒光(fluorescence)兩種技術。生物發光是用熒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標記細胞或DNA,而熒光技術則采用熒光報告基團(GFP、RFP, Cyt及dyes等)進
生物陶瓷材料用于修復人體硬組織的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硅酸鹽生物陶瓷、硅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特定生物活性陶
據倫敦奧組委負責人介紹,像北京一樣,倫敦早就規劃好任何一個新建設施的賽后利用,這都是奧運遺產。兩天前,英國首相卡梅倫在這里考察后宣布,奧運結束后,將利用奧運藥檢實驗室設施和場地成立全世界第一個生物基因研究中心。 奧運設施賽后有新用 接觸倫敦市政府和倫敦奧委會官員時,他們每
11月26日,“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甫一爆出,迅速在科學界乃至公眾之中引起軒然大波。 任職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的賀建奎及其團隊首先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實現人類胚胎的體外受精,隨后采用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對受精卵的 CCR5 基因進行基因編輯。經過人為修飾后的嬰兒能夠天然
為什么水果的顏色如此多變?果實的顏色中,又暗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學》在線發表了一篇來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和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研究團隊的成果,他們從系統發育分析方面揭示了果實顏色演化、生物地理學和多樣性之間
——紀念我國光譜事業30年,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專家采訪報道系列 在這個豐收的金秋季節,我國的光譜學界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收獲――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在京隆重召開。此次會議的規模、參會人數以及期刊論文數堪稱歷屆會議之最。在會議召開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熒光壽命成像(FLIM)與F?rster共振能量轉移(FRET)相結合,已被證明非常有利于生物醫學研究中各種結構和細胞動態變化的研究。因為FRET信號強烈依賴于FRET配體和受體的距離,所以FRET允許監測分子相互作用。這允許研究分子的相互作用,如配體-受體復合物,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效應蛋白與
熒光壽命成像(FLIM)與F?rster共振能量轉移(FRET)相結合,已被證明非常有利于生物醫學研究中各種結構和細胞動態變化的研究。因為FRET信號強烈依賴于FRET配體和受體的距離,所以FRET允許監測分子相互作用。這允許研究分子的相互作用,如配體-受體復合物,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效應蛋白與
九寨溝五花海取樣點實時湖泊顏色 圖片來源:李小輝 九寨溝是享譽世界的自然旅游景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等多項國際桂冠。景區內遍布著眾多的巖溶湖泊,清澈的湖水與湖底廣泛分布的鈣華沉積物、藻類等共同構成了五彩斑斕的湖泊景觀。 然而,關于九寨溝風景區內藍色喀斯特湖泊的顏色形成機制,水
生物藥物包括直接從生物體分離純化所得生化藥物及利用基因重組技術或其它生物技術研制的生物技術藥物及生物制品。由于生物藥物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小、易被吸收的特點,同時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及功能,在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方面有著突出貢獻。隨著人們對生命本質及身體健康的日益關注,生物藥物的研究和開發日趨增
如果說自然選擇既是普遍的又是無情的,那么群體中的差異又是如何維持的呢? 演化生物學中這一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由Kimberly Hughes及同事在對虹鳉(孔雀魚)所做的一項研究中得到了回答。 虹鳉是一個特別有用的模型系統,因為雄性虹鳉的顏色是已知遺傳變異性最大的生物性狀之一。以前的
2014年8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青年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在陜西西安南洋大酒店隆重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分析測試學界代表近200人參加了此次報告會,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合作媒體全程跟蹤報道了此次會議。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的鄧玉林教授做了題為《基于基因工程機器的生物傳感和生物調控放大器件的研究》的報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心血管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找到一個新方法來產生和研究基因嵌合體。在這些基因嵌合體中,相同組織可以含有不同的已知基因型的細胞群,能夠允許研究這些基因型在細胞行為中的差異。發表在8月10日Cell上的新方法將允許任何研究人員在脊椎動物模型中誘導多譜系基因嵌合體,如小鼠和斑馬魚。 用多譜
果實是植物界進化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承載植物希望與未來的種子包被其中,并為其生長發育保駕護航,促使被子植物繁衍成功率大幅提升,這是白堊紀晚期以來被子植物在地球植被中占據絕對優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被子植物多樣性大尺度地理分布格局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對果實多樣性開展研究,特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聽到很多的“生活常識”,這些生活常識涵蓋了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不過,“生活常識”有時候也是違反科學原理的。盲目聽從一些流言,而不辯證地、實事求是地去主動思考,往往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的困擾。下面我們簡單梳理一下最近的科學研究,從而對一些常識性問題有更加深入的思
個要給大家講的,是它這個flowcell。Flowcell翻成中文,就叫“流動池”。 我們來看這個圖片。圖片當中,我們看到一個象載玻片大小的芯片。這個芯片里面,是做了8條通道。在這個通道的內表面,是做了專門的化學修飾。它的化學修飾,主要是用2種DNA引物,把它(2種DNA引物)種在玻璃表面
摘要:在當今食品安全問題非常嚴重的形勢下,采取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能夠科學有效地檢測食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等各個環節的質量水平,從而保證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推廣應用,一方面是對于傳統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巨大改良,另一方面,又能夠促使我國的食品業向著科學、健康的方向取得穩步的發
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BL)是指生物體發出的光輻射,是生物體釋放能量的一種形式,這種發光現象廣泛地分散在生物界中。它不依賴于有機體對光的吸收,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化學發光,也是氧化發光的一種。生物發光的一般機制是:由細胞合成的化學物質,在一種特殊酶的作用下,使化學能轉化為光能。自然
北京時間11月17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季敏標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的研究成果。這篇以《受激拉曼顯微技術用于阿爾茲海默癥淀粉樣斑塊的無標記成像》(“Label-free imaging of amyloid plaques in Al
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MALDI)成像質譜法能以直接、原位、無標記的方式測量組織中的蛋白質、多肽、脂質、小分子藥物及其代謝物和其它化合物。應用范圍覆蓋基礎生物學研究、環境和毒理學科學,以及專門的藥物研發方法。在各種情況下,MALDI成像所產生的獨特信息對理解包括人、動物和植物等各類生命體的各種
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實驗動物(experimental animals)是指經過人工飼養、繁育,對其攜帶的微生物及寄生蟲實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者來源清楚,應用于科研、教學、生產和檢定以及其他科學實驗的動物。這些個體具有較好的遺傳均一性、對外來刺激的敏感性和實驗再現性。 一、常用實驗
在選擇配偶時,雌性古比魚(guppies)并不關心誰是最忠誠的,而是關心誰是最稀有的。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系的Kimberly A. Hughes教授及其合作者,在10月30日的Nature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首次闡明雌魚更傾向于選擇稀有雄魚,這一結論來自于野生動物研究,而不是實
今年4月,中國聯合多國科研機構的科學家發現,影響人類頭發顏色的基因超100個,從而打破了“人類頭發顏色主要由幾個已知的基因決定”的原有認知。 而根據最新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題為“Genome-wide study of hair colour in UK
近日,農業部在答復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提案時指出,下一步,轉基因重大專項將圍繞專項目標,在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基因克隆與功能驗證、規模化轉基因操作技術、轉基因生物安全技術研發等方面予以支持。 這份提案涉及到轉基因研究、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應用、轉基因標識管理及轉基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顯微成像技術,首次實現了在活體三維組織中選擇性成像單個細胞。這一成果發表在五月十八日的Nature Methods雜志上。 研究人員用這一技術在斑馬魚幼魚的神經系統中獲得了驚人的微觀圖像。他們不僅展示了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還以另一種顏色突出了其中一個神經
智能手機正越來越多地涉足醫療領域。據報道,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德里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用于細菌檢測的生物傳感器及移動應用程序。 這款移動應用程序被稱為“比色檢測器”(colorimetric detector),其使用方法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