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研究顯示,大氣懸浮物中對健康危害最大的是直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按照這個監測標準,那么北京市的空氣質量是否有了很大的提高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一、大霧嚴重影響居民出行和交通行駛 十月以來,我國多地持續出現大霧天氣,其中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等北方9省市更是迎來入秋以來最濃的一場大霧,致使道路能見度低、交通不便,嚴重影響居民出行和交通行駛。除此之外,很多人都關心這場不同尋常的大霧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來的。為此我們進行了多方面調查。先來關注大霧對交通的影響。 10月22日開始,湖北省開始出現持續大霧天氣,省內多條高速公路實施交通管制。30日凌晨左右,襄陽境內二廣、福銀等十三條高速公路沿線相繼起霧,道路能見度低于50米,車輛基本無法正常行駛。高速巡警在早上5點關閉了三條高速公路,實行交通管制。 10月29日開始,河北唐山南部、張家口西部、邯鄲東部、石家莊東部等地也開始出現能見......閱讀全文
新年伊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未來十年內全球健康挑戰清單”,其中涵蓋了13項與公共健康相關的問題。這份清單是在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支持下制定的,主要目的包括:預防傳染病和流行病,保護青少年群體健康,維護氣候穩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及在爆發武裝沖突的局部地區提供醫療保健。下面我們將針對其內
國家防總最近預測表明,今年汛期我國降水總體偏多,同時,華北地區等地同時出現較重旱情,極端天氣現象再次引發公眾關注。 “氣候變化研究里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同時要分析、研究氣溶膠的作用,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也要研究氣候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前國家氣候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國科學
金沙江上游雪山群雪線上升,冰蓋萎縮和消融明顯。 夏季高溫熱浪剛過,東北、西北及四川盆地等地又出現嚴重暴雨洪澇災害,隨后臺風頻繁生成和登陸,而各地霧霾天氣更是不時發出高級別預警。越來越多的城市、城鎮正在遭到來自氣候變化的威脅,而不斷推進的城鎮化也在加劇氣候變化,因為城市已成為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主
八大公害事件 :是指在世界范圍內,由于環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較大的轟動世界的公害事件。 時間范圍是20世紀30 —60年代1、事件名稱: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發生時間:1930年12月1日——5日 發生地點:比利時馬斯河工業區 由于該工業區處于狹窄的河谷中, 即馬斯峽谷的列日鎮和于
——訪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教授 環境和健康,是當前從國家到每個人都關注的問題。環境科學家究竟在研究什么?他們的研究又如何在國家政策及人民生活中施加影響和發揮作用?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分析測試百科網采訪到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教授。作為研究大氣污染問題的專家,他長期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溫、臺風、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形成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據估計,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收到氣象水文災害影響的平均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
8月31日,福建長樂潭頭邊防派出所官兵在轄區碼頭幫助漁民轉移船上物品。當日,隨著今年第8號熱帶風暴“南川”的逼近,福建沿海漁民陸續回港避風。宋連春丁一匯 今年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歐一些國家和地區氣候十分異常。 導致這些氣候異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對頻走極
近日,一項新發布的研究表明,如果地球變得越來越溫暖,人類罹患呼吸系統等傳染性疾病的危險性會加大。 不管是日益增高的氣溫本身,還是人類處于這種氣溫環境之中,都不一定使人更容易染上氣喘、過敏癥、傳染病等疾病。其實真正的危險來自于城市地表溫度的增加、干旱區域的高密度顆粒物分布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
核心提示 22日,中央氣象臺繼續鳴響寒潮藍色預警,南方將遭遇今冬第二場大范圍雨雪天氣。前不久,已有兩次強冷空氣活動侵襲江南、華南,歐洲也出現了罕見的寒潮暴雪天氣。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為何頻繁遭受寒流襲擊?本報記者專訪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專家。 大氣環流形勢與20
長三角“海派霾”,打哪兒來? 12月初,霧霾持續襲擊全國25省,長三角地區最嚴重;專家稱污染物是其主要原因,氣象條件不是 “華東地區只需再忍一夜”,12月8日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每日天氣提示”中如此寫道。 此時,針對這場波及幾乎整個中東部地區,覆蓋了我國人口最密集地區的大霧霾,中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環境保護部近期發布了《受沙塵天氣過程影響城市空氣質量評價補充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依據《規定》,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評估、考核和排名過程中剔除沙塵天氣過程的影響。 而在《規定》發布以前,對各地進行環境空氣質量評估、考核過程中均將沙塵天氣過程期間數據作為正常監測數據。《規定》作為
瞭望東方周刊9月7日報道 “我1989年參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這么集中和頻繁的爆發氣候災害還是第一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對《瞭望東方周刊》說,1998年的洪水固然厲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災害,種類之多,范圍
2019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結題驗收項目清單#aabb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border:1px solid #666666}項目編號項目名稱項目首席科學家項目第一承擔單位項目依托部門2015CB150100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2月16日,科技部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以下簡稱“973計劃”)2015年立項的152個項目后三年預算方案進行公示,項目預算總經費164094萬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專項經費預算擬安排情況匯總表序號項目編號項目名稱承擔單位負責人研究周期
近日,科技部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的1個項目、2015年立項的151個項目的結題驗收。結果顯示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等152個項目自立項實施以來,總體執行情況較好,達到了預期目標,科技部予以通過驗收。其中,“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
1月初,湖北棗陽暴雪天氣造成6.1萬戶居民斷電,搶險人員赴各地搶修供電設施。 最近,美國東部遭遇“炸彈氣旋”,紐約等地迎來劇烈降溫和大暴雪,美國東北部最高峰華盛頓山地區的氣溫降至零下38攝氏度,寒風刺骨。與此同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多地極端高溫超過40攝氏度,悉尼最高氣溫達到47.3攝氏度,為1
從年初的雨打春開始,仿佛就預示著2015年天氣的不平常。整個第一季度,北方氣溫如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人們盼望的“四季如春”被過成了“春如四季”,不僅鬧心的秋褲脫了穿、穿了脫,最近北京靈山、河北圍場、康寶及內蒙古中部等地竟然還上演了一幕五月飛雪奇觀。 南方的小伙伴們也是大開眼界。5月5日華南才進
2009年1月1日起,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政府部門決策,如規劃和建設等項目,將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否則,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下稱國家發改委)原則上可以不予審批立項。 這一規定,是《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作出的。12月25日,中國氣象局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對該《管理辦法》的貫徹
季風是指大范圍的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顯著變化,伴有雨季和旱季等季風氣候。世界上著名的季風區通常被劃分為三部分,即亞洲-澳洲季風區(簡稱“亞澳季風”,包括印度季風/南亞季風、東亞季風、西北太平洋季風和澳洲季風)、非洲季風(含北部非洲季風和南部非洲季風)、美洲季風(含北美季風和南美季風)。得益于充
華西都市報專訪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主任羅勇。 從去年冬天的西北暴雪,到延續數月的西南大旱,再到目前長江流域因強降雨形成的洪澇災害,最近大半年來,極端惡劣天氣“變著戲法”輪番襲來。這樣的極端天氣今后還會出現嗎?面對極端天氣,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昨日,受四川省人大的邀請,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主任
中國氣象局今天召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北京區域宣講會。記者在會上了解到,IPCC發布的這份特別報告指出,由極端氣候事件導致的經濟損失總體將呈逐漸增加趨勢,未來極端事件將對與氣候有密切相關的行業,如水利、農
夏季熱氣騰騰,陽光強烈時,臭氧濃度也會悄無聲息的上升。 ■將新聞進行到底 7月31日,環保部網站通報了2013年6月份及上半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通報稱,74個城市的臭氧日最大8小時均值平均超標率為12.4%,從超標情況看,臭氧已成為繼PM2.5后另一項主要污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于3月11日(星期五)10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13個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 非常高興今天有這樣的機會和我們的媒體朋友們見面,回答大家的問題。環境問題是一個發展問題,人類在發展中,特別
全球氣候頻走“極端”,今年夏季“水深火熱”,由此帶來一系列始料不及的影響,讓人擔憂,又讓人反思,氣候到底怎么了? 天氣異常讓多數北半球人始料不及,一貫涼爽的俄羅斯連續兩月酷熱難耐,一貫少雨的巴基斯坦竟洪水滔天。中國更是罕見地經歷“水與火”的雙重考驗,許多地區地質災害頻發。 出于嚴謹
“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農業領域一馬當先。”10月16日,在南京舉行的2016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主會場活動上,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馬文森指出,要實現到2030年全球零饑餓的目標,就必須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糧農組織預計到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需要增加約60%,才能滿足全球近
近50年來,華南地區氣溫顯著上升。 近日廣東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氣候對華南地區影響如何?昨日,首份《華南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公布。該報告透露,近50年來,華南地區氣溫顯著上升,以珠江三角洲和冬季最為明顯,珠三角城市群成為比周邊高出0.6℃—0.7℃的“熱島”;
在29日在京舉辦的“東盟+中日韓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區域”論壇上,農業部科教司處長李波表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平均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4800多萬公頃,糧食損失約2000萬噸,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多億元,氣候變化已經并將繼續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