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業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農業污染呈現來源多樣化、時空異質分散性等污染特征,給監管和治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農業面源污染的基礎數據庫建設緩慢、技術研究薄弱,也加大了對癥施策的難度。 開展農業污染源普查是對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落實,是對農業面源污染情況的望聞問切,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讓污染無處遁形。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統籌規劃。運用系統學理論,從全局角度對農業面源污染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規劃。要在第一次農業面源污染普查的基礎上,結合“三農普查”工作經驗,運用抽樣調查、現場定位監測、模擬實驗監測、統計分析等多種方法開展普查。同時,對普查數據進行“三性”審查,即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以提高農業污染源普查數據的可用性。 二是進行聯合作戰。農業污染源普查涉及水、氣、土、生物等多要素,輻射多個部門。環保部門掌握水、氣、土等監測數據,農業部門掌握農藥、化肥使用量以及畜禽養殖、農業種植、水產養殖等信息,國土......閱讀全文
經李克強總理批準,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于2017年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通知》要求,任何地方、部門、單位和個人都不得遲報、虛報、瞞報和拒報普查數據,不得偽造、篡改普查資料。各級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普查對象的技術和商業秘密,必須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于2017年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 《通知》指出,全國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國情調查,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根據《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規定,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掌握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
在第二次全國農業污染源普查中,惠陽區作為全市農業污染源普查種植業試點區,將在今年底前完成普查工作。本次普查實施范圍包括惠陽(含大亞灣區)最重要的8個種植模式,覆蓋全區9個鎮(街道)的重點農業大村,共設置49個監測地塊。 措施:抽樣調查,僅對種植類普查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提升環境治理水平——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就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高敬 國務院26日印發了《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決定于2017年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就開展普查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
4月1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總體上不容樂觀,污染種類多、分布廣,各種類型在不同地區差異比較大。農業面源污染再次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農業生產方式和規模發生改變 農業面源污染嚴重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的方式、規模發生根本改變造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部署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 《方案》提出,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工作目標是摸清各類污染源基本情況,了解污染源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掌握國家、區域、流域、行業污染物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建立
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2010年2月6日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監督管理,了解各類企事業單位與環境有關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類重點污染源檔案和各級污染源信息數據庫,為制定經濟社會政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主任洪亞雄29日介紹,2018年是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全面實施階段,到年底要完成普查入戶調查。 在生態環境部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洪亞雄介紹,全國污染源普查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通過摸清各類污染源基本情況,了解污染源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掌握國家、區域、
“京城環保第一大案”讓污泥處置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中國城市污泥已造成二次污染”,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陽生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等專家都表達了相同的憂慮。 污泥如何才能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妥善處理?中國的污泥處理有何特殊之處? 近
記者27日從遼寧省政府新聞辦獲悉,遼寧省將全面普查各類污染源,掌握全省、區域、流域、行業污染物的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摸清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建立重點污染源檔案、信息數據庫和環境統計平臺,為今后的污染源監管、改善環境質量、防控環境風險和發展決策提供依據。這也是繼2007年全國首次污染源普查工
2008年2月,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經過10年的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環境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相應地,污染物排放與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此背景下,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開展,為加強污染源監管、改善環境質量、防控環境風險、服務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提供依據。本次普
國務院舉辦“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情況和成果”新聞發布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于2010年2月9日(星期二)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情況和成果,并答記者問。 發布會現場(圖片來自互聯網) 這次新聞發布會是有國務院新聞辦副局長華清主持。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決定于2017年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對開展普查的原因、普查對象和內容、實施時間表等,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解答。 該負責人說,距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已近10年,經多年發展,我國工業經濟、社會人口結構及污染源類型、分布、規模和
農業污染排放主要是技術所限 記者:農業面源污染是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現狀如何? 金書秦:農業面源污染由農業行為造成,主要包括種植業的過量化學投入和養殖業畜禽糞便的不當處置。以化肥為例,作物吸收后,超出環境消納能力的部分才形成污染排放。面源污染排放具有分散性、隱蔽性等
工業污染、城市污水、過度使用化肥……在種種污染源侵蝕下,萬物賴以生存的大地如今滿目瘡痍,土壤安全正岌岌可危。記者在吉林、廣東、江蘇、河北等地調研了解到,土壤污染問題正逐步動搖我國糧食安全根基,在垃圾圍城、土壤重金屬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愈演愈烈的今天,無好地可用、無好糧可吃等問題正引發民眾擔憂。
昨日,在省環保廳與省農委共同舉辦的江蘇省農業面源污染減排業務培訓會上,一組首次公布的數據讓不少與會者“如坐針氈”:經國家核定,上半年全省禽畜養殖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別為16.76萬噸和1.19萬噸,較上年同期削減1.73%和3.13%,其中COD未達到削減2.5%的年度時序;而從各
截至 2018年11月30日,江蘇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入戶調查。江蘇省普查辦將組織督查組,對各地污染源普查質量抽查工作開展專項督查,通報各地工作進展情況,限期整改存在問題。對進度遲緩、質量不高的地區進行重點督查,對重大典型質量問題現場督辦。對工作不力、質量問題嚴重的,將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的責
6月4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了陜西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結果發布會,發布普查結果。 此次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時期為2007年度,普查對象總數102066個,涉及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四個方面。各類源共排
4月25日,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現場暨視頻會議在浙江省溫州市召開。會議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的普查工作作出部署,4個地區的代表做了典型發言。為及時總結推廣相關地區的先進經驗,本版對典型發言進行了摘登。 求真務實 查用結合 全面開展普查工作 溫州市副市長 林曉峰 從去年8月開始,浙江省溫州市就
此次污染源普查,以北京市行政區域內有污染源的單位和個體經營戶為對象。普查范圍包括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移動源及其他產生、排放污染物的設施。北京市結合實際情況,在國家普查內容的基礎上還增加了3項補充調查。 北京市副市長楊斌表示,高質量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
三個原因造成統計數據和普查數據的差異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圖片來自互聯網)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有一個問題問張部長,我注意到這次發布的普查公報顯示化學需氧量和2007年環境統計數據有一定的差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另外,這種差異是否會影響到“十一五”總量減排的考核?
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與日常掌握情況基本相符 基督教真理報記者(圖片來自互聯網) 基督教真理報記者:這次普查的結果有沒有讓您感到吃驚的地方,有沒有您事先沒有預料到的關于普查污染源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這次普查結果中有沒有讓您覺得要對目前的政策加以改變或者加強某個領域的污染治
經濟越發達,污染越嚴重――時至今日,珠三角地區仍然未能逃離這一難堪的事實。 廣東省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日發布《廣東省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廣東省共有工業、農業、生活用水等各種污染源60.2萬個,占全國總數(592.6萬個)的10
中國社科院昨日發布的《農村綠皮書》指出,2012年我國糧食實現了“9連增”,今年糧食總產量有望達到6億噸。此外,《綠皮書》預測今年農產品生產價格同比漲幅約8%,食品消費價格上漲7%。 糧食實現“9連增”但有污染代價 2012年我國糧食生產連續第9年增產,全國糧食總產
根據中央日前下發的2018年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下稱《意見》),今年將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圖片來源于網絡 “農村垃圾污染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
廣東省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4日通報廣東省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情況。廣東全省共調查污染源總數60.2萬個,占全國總數(592.6萬個)的10.1%,居全國首位。 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環保廳控制總量處處長林文說:“經過三年的努力,廣東全面掌握了全省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況,初步建立
地膜已經成為我國農業亟需生產要素之一,浸入農業的骨髓,在西北一些地區,沒有地膜農民就不知道怎么種地,已經成為一種事實存在。但由于地膜來自于塑料,在塑料污染成為全球最為熱門話題的前提下,地膜應用與殘留污染也成為我國廣泛關注的焦點。許多人在談地膜,談地膜應用與殘留污染,但這片地膜承載著什么,與農業農
7月,人頭高的玉米地一望無際的合圍在密云水庫西北角,農業、化肥包裝盒隨處可見,劇毒"百草枯"散落其間,遠處還有一堆獸用醫療垃圾。 除了農業污染,水庫上游的白河峽谷一線,京都第一瀑、黑龍潭等著名景點及難以計數村莊、農家樂順流排列,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不間斷地匯入河中。在北京南部地區,部分百米之
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工商聯第九屆常委童石軍提案建議,環保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衛生部四部委應組成專門班子,盡快展開每五年一次全國農業用地污染源普查。 該提案認為,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生產中使用農藥、化肥和地膜污染已嚴重威脅到農用地的質量與安全;工業“三廢”(廢氣、廢水
11月18日,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中國氣象局等 6個部門聯合在北京召開“綠色發展與科技創新”高層論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發來賀信指出,當今世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突出,引起廣泛關注,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的共同選擇,也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