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轉基因的爭議到食品添加劑的誤區,科學家與公眾之間始終存在認知上的鴻溝。跨越溝壑,就需要學會與科學對話—— 近年來,圍繞涉及公共安全領域的科學議題總會擾動社會神經,因此也成為兩會輿論的熱點之一。 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國。今年1月,美國科學促進會和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科學家和公眾對一系列熱點科學問題的看法也存在嚴重分歧。以轉基因食品為例,88%的科學家認為可安全食用,但持這種看法的美國民眾只占37%。 與社會對于轉基因問題的莫衷一是不同,食品添加劑則是一個即使結論明確也依然被經常混淆的問題。按規定標準使用的添加劑安全可靠,也有必要,而如三聚氰氨、蘇丹紅、吊白塊等違法添加物不屬于食品添加劑,卻讓其背了黑鍋。 不可否認,科學家與公眾之間始終存在認知上的鴻溝,許多科學爭議恰恰成為溝壑中最難跨越的。然而這也表明,僅就涉及科學領域的社會溝通機制而言,它的梗阻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嚴重。 態度:正視爭論與質疑 在......閱讀全文
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根據美國科學促進會和皮尤研究中心1月29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兩者之間的距離確實有些遠。 以分歧最大的轉基因食品為例,調查結果表明,88%的科學家認為轉基因食品可安全食用,但持這種看法的美國民眾只占37%。而98%的受訪科學家認為問題在于公眾并不了解他們在說
公眾贊美科學,科學家挑剔公眾和媒體 7月9日,美國佩尤公眾與媒體研究中心和美國科學促進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雙方合作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在氣候變化、進化論、研究在國家中的地位等問題上,美國公眾的觀點和科學家的觀點有相當大的差異。美國公眾尊重并贊美科學;但科學家認為公眾缺乏科學
由于在科普和科學傳播方面的貢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鄭永春博士前段時間獲得了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頒發的卡爾·薩根獎(Carl Sagan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Planetary Science
對話 王鴻生 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羅以澄 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在傳播媒介高度發達、手段日趨多樣、內容明顯商業化與娛樂化的今天,“科學家明星化”成為新的社會現象。為了獲取名利、好處,有的科學家通過媒體對自己的科
此次在報道抗生素環境污染話題前,筆者在搜集資料時,便難以在已經發表的新聞中獲取有效信息,大量有價值的信息仍然“深埋”在普通人很難接觸的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在聯系相關領域專家時,筆者也吃了不少閉門羹。 抗生素污染的環境問題的確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話題。但和其他領域的專家相比,環境學者顯
林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我國科研項目投入雖然很大,但卻唯獨少了科普經費。目前科學家從事科普只是盡義務,很難申請到經費。科普教育還要依賴大科學家。當年華羅庚做講座,全國有百萬人在聽,我做講座就只有幾十個人,這就是差距。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nbs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首次將轉基因科普與研發和安全管理并列。而且,與往年的一號文件相比,“分子育種”的委婉表述被“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替代。這表明了中央對轉基因研發的鮮明態度,有助于轉基因議題的脫敏,糾正當前輿論污名化轉基因技術的傾向。
胡志強鮑鷗胡志強蔣勁松 近年來,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越來越多涉及科技倫理的事件。食品安全領域基因技術的經濟效益與隱性威脅;醫學領域器官移植、人體器官商業化、安樂死、臨床試驗的倫理問題;生命科學領域的克隆技術,以及環境倫理、動物福利等問題,甚至當前網絡游戲的泛濫也可以視為技術帶來的社會
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超級稻生產基地,袁隆平(左二)在查看超級水稻生長情況。 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河北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通過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203.36公斤。圖為工作人員在收獲超級雜交水稻。 11月18日,201
“去年,我的確是發了一句牢騷,在國內轉基因技術的推廣上,我覺得是Delay。”10月17日,在談到目前國內轉基因技術的推廣現狀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顯得很無奈。 當日,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的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展示了這樣一張圖片:畫面正中是一個轉
最新調查表明,美國民眾和科學家在轉基因問題上看法兩極分化。著名學術刊物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29日發表社論,認為這種分歧并不令人驚訝,主要問題在于科學家,他們應以平等的姿態、直白的語言與民眾進行“真誠、相互尊重的對話”,直面而非躲避民眾的關切。 這篇社論由美國科學促進會執行主任、
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于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系、科普與創新的關系,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沒有布魯諾、伽利略的宣揚傳播,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便難以掀起
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聯合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下文簡稱《基準》),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層浪。 4月23日,陳學雷等8位學者在科學網上發表署名文章,提出《基準》存在一些不妥之處。隨后,對《基準》的討論愈加熱烈。 “陰陽五行”等進入《基準》是否合適?《基準》存在哪些概念上的混亂?學者
最近,在采訪疫情相關的科學話題時,有十年科技新聞從業經驗的筆者遇到了無數次“婉拒”和“直拒”: “千萬不要說是我說的,否則就被‘人肉’了。” “還是不要提我的名字了!” “這個問題別正式發表啊!” “你這個話題太‘敏感’了。” 甚至為了一個科普話題,筆者聯系十位科學家,最后只有一位同意
自從農業部為兩種轉基因水稻和一種轉基因玉米頒發安全證書的消息披露以來,有關轉基因到底安全不安全的爭論一直未曾稍停。在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上,轉基因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實乃罕見。 轉基因的安全問題,主要指環境安全和人體安全。農作物轉入了抗蟲抗雜草之類的基因,一旦這些基因“逃逸”
1959年5月7日,英國物理學家、文學家C·P·斯諾(C.P.Snow)在其母校劍橋大學作了一場題為《兩種文化和科學革命》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將人類文化的承載者歸結為兩類:第一類以人文學家為代表,主要包括作家和社會學家;另一類則以科學家為代表,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根據當時人文
“小編,你這么寫真對不起我啊。”不久前,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食品安全博士鐘凱發出這樣一條微博。讓他發出這樣感慨的是,一家加“V”認證的新聞機構,對含鋁食品添加劑調整的微博報道。 這則微博稱,“中國人每周鋁元素攝入量,遠遠超過安全攝入量每公斤體重2毫克。面粉、饅頭、油條是最主要
媒體報道,中國兩張轉基因水稻和一張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已經到期,這對轉基因產品的商業化進程來講,將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下一步何去何從?值得關注。 在目前這場轉基因爭論中,無論是“挺轉”的還是“反轉”的,都拿出了有利于各自的觀點和證據,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轉基因爭論涉及了科學議題、政策議題
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能存在風險嗎?科學家的回答很謹慎:和其它生物育種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也存在風險。因此,科學家建立了嚴格的安全體系,監測和規避風險。而以往關于轉基因的種種傳言被科學證明是偽命題。 然而,科學家的謹慎沒有打消疑慮。關于轉基因的爭論似乎總是硝煙彌漫。激烈的爭論本身不是壞事,尤其是
3月8日,苦等了八年的美國科學界終于等來了歷史性的一天,美國新總統奧巴馬兌現了對科學界的競選承諾,推翻了2001年8月美國時任總統布什簽署的禁令,開始允許聯邦政府資金用于胚胎干細胞研究。雖然美國乃至國際科學界普遍歡迎美國政府的這一轉變,然而情況遠遠沒有想像的簡單,政治與科學的博弈仍在進行之中,科
5月21日,浙江大學迎來了建校120周年紀念日。與此同時,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紐約帝國大廈也首次為一所中國大學的校慶亮起了藍色燈光。 同很多歷史悠久的大學一樣,校慶圖書的出版自然也會作為一份慶祝禮物獻上。剛剛出版的“百廿求是叢書”,從浙大史料選集,從校園建筑、教師成果、學生成長等角度展現浙江大學
一些科學家覺得很難從科普工作中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見與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響力,便認為不如把精力和時間繼續花在科研上。其實,科普是科學家的天然使命,科學家有義務向公眾說明這些經費投入之后產生了什么樣的成果。 6月27日,來自科技部、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物理所、國家天文臺、中國環境
納米技術自誕生之日就引起媒體普遍關注。截至目前,進入銷售渠道的納米產品已達數百種。然而,英國《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雜志11月25日公布一份報告稱,與普通民眾對這一技術的積極態度不同,科學家們因納米技術可能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消極影響而憂心忡忡。 美
科學是在論爭中前進的,應在科學的軌道上秉持理性的態度,依據客觀的標準和數據展開探討 轉基因安全之爭始終未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國內,對于轉基因農產品,專家和民眾的看法截然不同。 育種專家列舉轉基因的諸多好處和產品的安全性,而民眾和媒體嚴重質疑,認為轉基因產品既是非天然的,那就是危險的,甚
我國首個現代科學家群體展——“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將于本周日(12月15日)在國家博物館揭幕。 本次主題展由中國科協聯合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國資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會8部委共同主辦。展覽按照20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脈絡,設置了“撒播現代科學
編者按: 一個社會的專家系統,通常由公共知識體系及負責其生產的專業技術隊伍組成,其有效運轉依賴于專業知識的生產、解決問題時理性思維的運用,以及更為重要的一點,即科學共同體參與公共決策的廣度和深度。 一個運行良好的專家系統既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高水平的咨詢意見,又可以為公眾提供專業判斷
最近,國內某自媒體推出了“科學家直播”的“新玩法”,讓一些科學家過了一把“網紅”癮,也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科學家該不該當“網紅”的討論。 “網紅”是“網絡紅人”的簡稱。隨著新型傳播手段的增多,科學家“網紅”日漸涌現。今年4月,國際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開通了微博。結果不到兩小時,粉絲破35萬,讓這位
美國Pew研究中心聯合美國科學發展協會(AAAS)近期進行了一個有趣的調查:在美國學術界和普羅大眾中調查對本國科研狀態和國家科研相關政策的滿意度。相比92%的科學家認為美國的科學成就是當今世界最好的,只有54%市民這么認為。巨大的意見差距引人深思——這可能最終會影響科研政策和科學的進步。 到底
近日,美國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的消息成了公眾話題。這位被楊振寧稱作“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的科學家因抑郁癥自殺,年僅55歲。這則消息在輿論場激蕩起一圈又一圈漣漪,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太過突然,紛紛追問——為什么? 為什么?盡管有家人聲明,網絡上還是流傳著多個不同版本。公眾在社交媒體上近
4月8日至11日,中國科學院植物園暨標本館科普網絡委員會2011科普工作年會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來自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及院屬各研究所的六十多位領導和植物園科普工作者參加了此次大會。 院士工作局局長周德進、中國科協科普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