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eurology:眼部疾病常見于帕金森癥患者 DOI: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9214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現視力問題,例如視力模糊,眼部干澀,深度感知以及適應光線快速變化的問題。研究還發現,此類問題會影響一個人的日常活動。相關結果發表在《neurology》雜志上。 研究作者,荷蘭奈梅亨的拉德布德大學醫學中心醫學博士Carlijn D.J.M.說:“對帕金森氏癥患者而言,擁有健康的視力尤其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補償由疾病引起的運動問題,并有助于降低跌倒的風險。我們的研究不僅發現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存在眼睛問題,而且還發現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大多數眼疾是可以治愈的,因此,重要的是,帕金森氏癥患者必須進行篩查和處理。” 這項研究......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疾病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Transl Med: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6870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
在我國,隨著患者就診率和診出率的提升,55歲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患病率已經接近1%。遺憾的是,科學家對于這種疾病究竟為什么發生、如何發生、怎樣預防均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 今年4月11日是第18個“世界帕金森病日”,這種疾病本身并不致命,但會終身伴隨,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在已進入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很多人對這一疾病陌生,更談不上對這一紀念日有所留意。然而,帕金森病卻并不罕見:作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第三殺手”,PD已經成為發病率排在第二位的神經性衰退疾病,僅次于阿爾茲海默癥。 “世界帕金
1月6日, 由丹麥靈北公司和梯瓦公司(Teva)共同開發,用于治療帕金森病的創新藥物安齊來(甲磺酸雷沙吉蘭片)中國上市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期間,來自國內外帕金森病領域的權威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帕金森病領域的治療前沿、分享安齊來的臨床應用。 安齊來是目前中國上市的最新一代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可用
1月6日,來自國內外帕金森病領域的權威專家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安齊來(甲磺酸雷沙吉蘭片)在中國上市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經過丹麥靈北公司7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6月,安齊來正式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CFDA)的審批。 據知,安齊來是目前中國上市的最新一代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可用于
安齊來是目前上市的一種相對比較新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以前也有一種傳統的單胺酶氧化抑制劑叫司來吉蘭,現在安齊來就是雷沙吉蘭,相對而言,比司來吉蘭的副作用可能會相對更少一點。它主要是用于帕金森病晚期的劑末惡化,或者是一些癥狀波動這一類部分的患者。2018年1月6日, 由丹麥靈北公司和梯瓦公司(Tev
漸凍癥、老年癡呆、肌肉萎縮、小腦萎縮……這些原本與帕金森病不同的疾病,卻被公眾畫上等號。在世界帕金森病日(4月11日)前夕,記者將“你了解帕金森病嗎”這一問題隨機拋給同事、朋友、鄰居等人,得到了上述答案。 事實上,2017年某機構發布的帕金森病大眾調研結果顯示:約90%的社會大眾不了解帕金森病
從1817年發現命名至今,人類與帕金森病的抗爭已經延續了200年。盡管帕金森病到目前仍不能被治愈,但現有的科學治療和疾病管理方法,已經能讓帕金森病患者擁有良好的生活質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生弟教授在今天的《抗帕百問》出版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作為紀念人類抗爭帕金森病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首發癥狀通常是一側肢體的震顫或活動笨拙,進而累及對側肢體,導致生活不能自理。作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第三殺手”,帕金森病僅次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群體,且有年輕化趨勢。 對帕金森疾病的核心病理
“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通常也不會影響壽命。但如果患者沒能得到及時和合理的治療,很容易導致身體機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致殘,最后出現如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可能會威脅到生命的并發癥。”前不久,在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帕金森及運動功能障礙學組聯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人類認識帕金森病已逾200年。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專家認為,公眾應更多關注帕金森病,提高對帕金森病的預防意識和辨別能力,做到早期診斷、治療,有效緩解病程,減輕帕金森病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痛苦和負擔。 “僵、慢、抖”是早期主要癥狀 帕金森病并不罕見,可見于從
由蒙特利爾大學的Michel Desjardins博士,及麥吉爾大學蒙特利爾神經學研究所和醫院的Heidi McBride博士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發現了兩個與帕金森病(PD)相關的基因是免疫系統的重要調控因子,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表明帕金森病與自身免疫疾病的聯系。研究論文發布在6月23日的《細胞》
細胞治療帕金森的的最初思路很簡單:這種進行性疾病的癥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腦深處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的死亡引起的。隨著神經遞質水平的降低,出現典型的震顫、僵硬和運動緩慢。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用新的多巴胺生產器替代那些失去的神經細胞,來重振大腦與人體肌肉的聯系,并改善人的整體運動功能。 但在大腦中,
當前,我國有帕金森病患者200多萬,每100名65歲以上的國人中就有1~2名患者,且以每年10萬的速度遞增。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00萬,到時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中國。 從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到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再到德國呂貝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荷蘭Donders腦認知與行為研究所從
當前,我國有帕金森病患者200多萬,每100名65歲以上的國人中就有1~2名患者,且以每年10萬的速度遞增。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00萬,到時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中國。 從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到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再到德國呂貝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荷蘭Donders腦認知與行為研究所從
隨著世界人口日趨老齡化,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目前中國有1.7億老齡人口,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還在不斷加劇。研究衰老相關疾病的機理以及尋找防治衰老相關疾病的新靶點和新方法對于中國的國情而言顯得尤為緊迫。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病,其造成的社會負擔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AD)。其確切的發病機制目前仍存在爭議,病理特征為路易小體(LB),即黑質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大量變性丟失、殘存的神經元胞質內出現的嗜酸性包涵體,氧化應激、炎癥、線粒
這位67歲的女性名叫Joy Milne,是一名退休護士。她能在科學的條件下,用“嗅覺”診斷出帕金森病的“超能力”讓醫生們感到無比驚訝。 Milne女士的丈夫Les曾飽受帕金森病的折磨,且在兩年前,被這種疾病奪去了生命。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Milne發現了自己的“超能力”。 Milne女士對其
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帕金森病的一個新病因——一種叫做TMEM230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似乎是確定與這一常見運動障礙已證實病例有關聯的第三個基因。 在發表于《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提供了證據證實來自北美和亞洲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具有TMEM
帕金森病是在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據估計,世界上有接近1000萬PD患者。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經元變性死亡,由此引起紋狀體多巴胺水平顯著減少。臨床表現為震顫、肌強直、運動緩慢及步態和姿勢不穩定。以往治療PD的主要手段為左旋多巴/卡比多巴,但長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四肢震顫、僵硬、運動功能受損等,與此同時,一些患者也會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的表現。 在帕金森病中,大腦與腸道是否有關聯?這個問題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關注。有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大腦中標志性的異常沉積物α-突觸核蛋白,同時也可以存在于胃腸道中;動物實驗也證實,
帕金森病是在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據估計,世界上有接近1000萬PD患者。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經元變性死亡,由此引起紋狀體多巴胺水平顯著減少。臨床表現為震顫、肌強直、運動緩慢及步態和姿勢不穩定。以往治療PD的主要手段為左旋多巴/卡比多巴,但長
帕金森病產生的確切原因仍然是一個謎,但研究人員認為,遺傳和環境都可能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表現出大腦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喪失,并且在路易體中大量積聚一種被稱為α-突觸核蛋白(SNCA)的蛋白質。家族性帕金森病中SNCA基因的改變和散發性帕金森病的進展期間SNCA蛋白的病理性積累表
根據5月22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人日后可能更易患上帕金森癥。 該研究通訊作者、中國臺灣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博士Mu-Hong Chen說:“過去的研究已經顯示出抑郁癥與帕金森病之間的關系,但是很少有研究關注雙相情感障礙和帕金森病之間是否存
帕金森病是繼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見不可治愈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大腦細胞中錯誤折疊蛋白質的(α-synuclein,α-突觸核蛋白)聚積。越來越多的蛋白質開始聚集在一起時,就會導致神經組織死亡,留下大片的“死腦物質”——路易小體(Lewy Bodies)。隨著腦細胞的死亡,它們會損害一個人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和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一種缺乏一個與人類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相關的基因的小鼠模型中,腸道感染能夠導致類似于這種疾病的病理特征。這一發現擴展了他們近期的一項指出帕金森病具有主要的免疫成分的研究,這為開發治療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和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一種缺乏一個與人類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相關的基因的小鼠模型中,腸道感染能夠導致類似于這種疾病的病理特征。這一發現擴展了他們近期的一項指出帕金森病具有主要的免疫成分的研究,這為開發治療
2020年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的主題是“抗疫抗帕,你我同行”。 帕金森病是繼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發生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我國此人群的發生率為1.7%。 數據顯示,我國帕金森病患者約310萬,已成為“帕金森第一大國”。隨著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預計到2030年
Neurocrine Biosciences與合作伙伴Voyager Therapeutics近日在2020年國際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大會(MDS)虛擬會議上公布了評估一次性基因療法NBIb-1817(VY-AADC)治療帕金森病(PD)療效和安全性的一項為期3年的開放標簽Ib期試驗PD-1101
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會有一團錯誤折疊的、被稱為α-突觸核蛋白(αS )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的正常功能目前尚不清楚,但是當它聚集時,則可能會損傷和殺死包括靠近大腦底部幫助控制運動的神經元,進而導致帕金森病的典型癥狀,如震顫和身體僵硬等。 迷走神經是αS傳播路徑 除了身體震顫外,胃腸道癥狀,尤其是